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4月21日,承《上海道教》不弃,应邀参加作者座谈会。原想就刊物可读性问题作些刍议,孰料是日群贤毕至,发言踊跃,不少道长学者宏论迭现,高见纷呈,故不敢贸然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

  • 标签: 中国 期刊 《上海道教》 文化观念 队伍建设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佛教一方面要捍卫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的生存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的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教关系的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的佛教历史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迹史观的立场对教关系所作的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教关系的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的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明末清初(相当于十七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约法”的方法论,用以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及认识规律。

  • 标签: 方以智 解析 十七世纪 明末清初 认识规律 运动变化
  • 简介:嵩《华严法界观通玄记》被发现以来研究尚少,笔者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已有讨论的主题进一步地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对未有涉及的问题和文献作一番探讨。本文主要讨论个问题:对本嵩生平再考察,尤其从引用、时间等方面分析其与《嘉泰普灯录》中嵩律师的关系;在版本上,着重对李国玲《宋僧著述考》中所述“浙江省宁波天一阁存明宣德八年刻梵一卷”和北京德宝2009年秋季拍卖会——佛教文献专场所拍卖的标号为323的《华严法界观通玄记》所呈现的相关信息进行考证;此外,还就与《通玄记》相关的两份文献:台湾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38册之《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与TK241号和TK242号《注华严法界观门》(上、内在关系。《敦煌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中的俄下)展开分析,试图通过比对理出一些,

  • 标签: 本嵩 通玄记 法界观门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观念,即“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道长书艺如修道,以清静,尚纯素之道。其笔法庄严而有法度,大气而又豪迈;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笔画洒落有致,匀净清爽;字里行间规整而有变化,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 标签: 书法作品选 张继 中国道教协会 副会长 韵律感
  • 简介: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梅白发表回忆文章,说毛泽东视察峡时修改过自己的“夜登重庆枇杷山”诗。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将梅自的这首诗收编入书,进而变成了毛泽东的诗。但梅白1958年发表的诗本身证明毛泽东并未他修改。毛泽东乘江峡轮视察峡,梅白只是众多的普通随员之一。从毛泽东在江峡轮上的具体活动情况看,梅白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泽东并请他改诗,故毛泽东为梅白改诗一事不实。而把梅白的诗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集更属不当。

  • 标签: 毛泽东 梅白 改诗 质疑
  • 简介:项指示是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峻形势深入反思后提出来的,这成为1975年整顿的前提和依据。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项指示纲”,把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起并列为“纲”,其实质是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纲,这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一个治国新理念,是他领导全面整顿的魂。而毛泽东认为不应该把“要安定团结”和“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些属于“目”的内容摆进“纲”里,整顿由此中断。要把1975年整顿置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分析,正确评价党的历中和常的领袖人物,

  • 标签: 1975年整顿 “三项指示为纲” 毛泽东 邓小平
  • 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一心要。

  • 标签: 《心经》 绘本 般若 大乘 佛教 性空
  • 简介:郑玉的《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的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的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的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的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的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扞格的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多”的实体划分,“一分”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