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别具一格,但它在理论上的重要启迪并没有引起当代环境美学家的应有关注。本文力图通过回顾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论述,重新恢复他的有关思想的活力。对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思想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理解当代环境美学的"自然全美"的主张,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

  • 标签: 阿多诺 自然美 环境美学
  • 简介:今年是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回想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百废待兴的巨大困难面前,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笔者试图从当时的中苏美国际战略出发,重温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加深其认识,对于21世纪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 标签: 中国 美国 苏联 朝鲜战争 国家安全 国际战略
  • 简介:《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论点强调什么,淡化什么,叙述什么,回避什么,都在几代共产党人的思想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具有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实践。

  • 标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人 回避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 简介:""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语境作为历史给予的规则,是关系的编织,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因此成为""之为此""而非彼""的深层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特定的语境中,"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凝视,如何成为关于"什么是"以及"如何审美"的视觉隐喻以及仪式如何创造出人们用以理解""所依据的分类系统,并赋予该分类以强制性和合法化的逻辑,于此透析""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

  • 标签: 语境 建构 意识形态 仪式
  • 简介:哈林是联共党和共产国际著名的活动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掀起j'哈林思想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对于上述这些相关内容,学者们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心血,提供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和书籍,而这些相关资料正是本文研究综述得以展开的基础。下面,本文就学者们对哈林思想研究所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布哈林 综述 学者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简介:<正>艺术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实践中重大原则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和文论中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又是中外美学文论史上讨论最多而又歧见迭出的问题之一。西方文学史上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与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论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我国古代美学文论史上虽无这个问题的系统理论阐释,但在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仍然常常受到这个难题的困扰。我国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杨慎(1488—1559)曾记述过这样一件颇耐人寻思的事:"慎少时,先太师与瑞虹、龙崖二叔父看画。因问二叔父日:‘景之者,人日似画,画之佳者,人日似真,孰为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生活美 文艺创作 文论史 革命民主主义 社会生活实践
  • 简介: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由,因而可以根据不同自由度来区分美的层次。以自由度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两类: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其中自由劳动又可分为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和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这样,"劳动生产"就具有了三个层次,一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二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三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

  • 标签: 劳动 自由 马克思
  • 简介:克里福德·柯先生是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社会公共政策专家、中国问题专家、邵肯巴赫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最近克里福德·柯先生接受了留美中国学者王治河先生的专访。双方就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特别是后现代思想对中国未来的潜在影响和贡献进行了对谈。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周霞研究员根据录音整理的访谈录。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访谈录 柯布 克里 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正>众所周知,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经典论述,""可以被定义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的创造性自由本质的对象化感性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美学与中国美学的比较,说明:马克思美学的这个定义虽然可以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中一切美的现象(包括自然、艺术甚至人体)的本质,但它并不足以充分解释中国美学十分重视的作为人的一种自由存在状态本身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和整合中国美学的有关见解,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美学有关美的本质的基本观念。

  • 标签: 美学传统 中国美学 论美 美的本质 经典论述 感性显现
  • 简介:<正>从理论上看,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与现代艺术思潮的关系,既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于共同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分别用形象(艺术)和概念(美学理论)两种方式作出思考和反应。后一方面的思考深刻一些,也重要一些,因为它不仅思考了美学与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而且思考了美学与艺术实践的共同基础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关系。而从事实上看,在现代西方社会,面对异化的扩张、丑恶的膨胀、焦虑的加剧、痛苦的弥漫、颓废的升级等问题,西方现代艺术以丑怪、荒诞的艺术形象作出了及时的回应,现代西方美学则一方面积极反思现代艺术

  • 标签: 美学思想 阿多诺 现代西方美学 美学理论 美学与艺术实践 审美关系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为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影响,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整风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经过了学习运动、改造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形式和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神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整风学习运动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在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把最高国家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削弱了苏维埃和政府机关)。有关政治、经济和干部方面的大多数最重要决策都出自该委员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尔什维克政权具有明显的“寡头统治”性质。与此同时它也留有一些党内民主成分:中央委员会集体作决定。强调个人有发表意见的权力。此外。党的代表大会也是一种民主制度。

  • 标签: 党内民主 社会民主工党 领导权 布尔什维克党 中央委员会 俄国
  • 简介:卢梭、席勒和荷尔德林的诗性之思处于逐步深化的关系中。卢梭的著作以自由为主要动机。《社会契约论》阐明了人如何能够作为公民而重新赢得他作为自然之人而无法挽回地失去了的自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筒》中阐述了为什么通往自由的路须经过。人为了完成他的政治自由的事业,必须首先通过美的艺术而进入道德教化和感性的和谐,从而获得完整的人性的自由。荷尔德林的诗性思想完成了深化的最后一步,美的创造只能实现在神性的当下。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

  • 标签: 自然 主与奴 人格 共和国 完整的人性 祖国
  • 简介:抗战时期,中共对外交工作在抗战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转向。在战略谋划方面,由服从共产国际指示转向独立自主决策;在实现路径方面,由民间外交转向半官方联络;在利益诉求方面,由支持中国抗战的单一诉求转向抗战、民主和团结的多元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共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思维、大局意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宝贵经验,为当今中国开展对外交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抗战 对美外交 战略谋划
  • 简介: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的'三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的'三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这个命题;第三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变成现实。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 生产 异化 共产主义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希法亭、考茨基和哈林分别立足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不同方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帝国主义理论。他们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为理论出发点,从理论上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此同时,他们分别运用马克恩资本批判理论关于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对帝国主义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考察帝国主义现象的不同立场。

  • 标签: 帝国主义 金融资本 工业资本 世界经济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哈林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哈林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
  • 简介: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问题域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并且形成一种对照与呼应的关系。他们都吸收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从现代美学理论资源中得到援助,发现了阿尔都塞的主体质询观与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伊格尔顿主要是从''的概念出发,而齐泽克则借助'崇高'范畴来阐释意识形态,一方面揭示现代意识形态是如何更多地通过操控人们身体、欲望、感性经验以及行为方式来运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扩展和丰富了审美、、崇高等范畴,将它们纳入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话语中探讨。审美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一个美学与政治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对消除长久以来认识、美学、伦理三个领域分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伊格尔顿 齐泽克 审美意识形态 崇高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