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性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相统一,党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包括享有幸福对象普遍性和幸福内涵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幸福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其中蕴含独特而丰富幸福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包括:自由与解放是幸福重要支撑.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幸福内在要素;消除人异化是实现幸福内在要求;现实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马克思幸福基本立场是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幸福。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可以在奋斗过程中创造和享有幸福

  • 标签: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幸福
  • 简介:幸福思想是自古希腊以降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马克思之前学者在思考幸福问题时常将幸福与德性、至善或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城邦至善目标是幸福;欧洲中世纪时期奥古斯丁认为,任何世俗幸福都是低级,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获得真正幸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从功利主义者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幸福思想继承并超越了前人幸福理论,主张幸福实现既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也是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辩证统一。

  • 标签: 马克思 幸福思想 德性 至善
  • 简介: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日益成为了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中一个重大课题,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该问题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原则及其内涵作一些新探索。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 意识形态建设 幸福 和谐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主体和国内外媒体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变动和亟待引导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马事件” 媒体奇观 家庭婚姻伦理
  • 简介: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次重大改革。改革走到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现象,引发人们对这一改革措施质疑。正确认识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无论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当前贫富差距现象,还是对改革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尤为重要

  • 标签: 贫富差距现象 共同富裕 部分先富 邓小平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遗迹成了地方标志,它引起并深化支持一种特殊情结,把文化视作"财产"和"身份"标志。遗迹所刻记记忆和所标志历史通常被视为共享公共叙事有机部分,并不断加强身份意识和正统性意识。各种团体渐渐地利用尚未固定、还在争议和充满矛盾记忆、叙事和遗迹来实现这种效果。遗迹事实上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场域——甚至是一个战场。记忆干预在纪念景观中引起微妙但不乏意义转变上,具有既个别又累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遗迹抢救成一种道德空间,使其不仅能认证某种认同,而且可以促成更复杂(往往是人性化和世界主义)地对一些问题反思,如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反思,对遗迹本身性质反思。

  • 标签: 遗迹 记忆 骚动不安的记忆 记忆干预
  • 简介:'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重要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是当前人学研究中基本概念。从多个维度对'现实个人'进行全面深入辨析,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这一概念科学内涵,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根本特征,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维度 资本家 工人 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历来,学术界言称辩证逻辑,必谈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列宁,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辩证逻辑思想。一些同志认为,辩证逻辑是思维辩证法,它所要解决问题之一也就是给人们一个正确思维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中所阐述思想,就是要解决我党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因而,深入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促进我国辩证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矛盾论》 《实践论》 思维方法 工作方法 实践理性
  • 简介: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转变,不同哲学学派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回归”,强调人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哲学思维方式 本体论 非本体论 实践
  • 简介:“9·11”事件以及英美因这一事件而随后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协助下。对塔利班恐怖组织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即随后称之为反恐战争都对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个巨大悲剧。但是。若从另一层面来看“9·11”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新干涉主义片面理性外交政策和恐怖分子非理性思维和行动无疑也是这场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如果说美国不因头号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各项事务中指手划脚.以一已利

  • 标签: 新干涉主义 国际关系格局 维和行动 外交思想 恐怖组织 反恐战争
  • 简介: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曾对人本质作过两个定义,而且后一个定义扬弃了前一个定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原意。实际上,马克思至少从五个不同维度探讨过人本质,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思想,我们还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和人本质不同观点.从更多样维度和更深刻层面来发现人本质属性,从而使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具体、深入和全面。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性 类本质 多维性
  • 简介:马克思劳动观是马克思理论中十分重要理论之一,它发展经过了异化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创造人和社会三个大阶段。它发展.不仅给唯物史观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从历史和经济角度使用、论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相关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观 唯物史观
  • 简介:在马克思这里,人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现实批判为基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和哲学批判共同作用过程。其中,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前提和基础,是通过消解"神圣形象"以批判苦难现实,把人本质还给人;政治批判则重在揭露现存一切不合理制度,以使人摆脱束缚人不合理社会关系;劳动批判直指"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以期使人可以"自由自觉活动";哲学批判不仅要批判旧哲学,更要借此打碎禁锢人们头脑重重"枷锁",并最终以"改变世界"现实批判实现人解放。

  • 标签: 现实批判 改变世界 人的解放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进行党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先进性,既表现在党指导思想先进性、政治目标的先进性,也表现在文化建设上先进性。所以,进行党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文化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工人阶级 党的指导思想
  • 简介:战后全球积累和资本跨国化全球化论坛从本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发展就一直是不断引起争论主题。战后,随着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变化,大批新兴民族国家(被称作第三世界)兴起及其快速工业化,给资本主义全球发展讨论注入了新议题、...

  • 标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战略 不发达国家 资本国际化 进口替代 民族国家
  • 简介: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与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相融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看法。

  • 标签: 差异原则 帕累托论证 正当的不平等 批判 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