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反对盲目开荒与滥砍乱伐,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少是现实国情,合理协调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谋求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优化资源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切忌过度开发与浪费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支撑与法制保障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发展,积极履行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深入挖掘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 标签: 邓小平 可持续发展 生态思想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创造和维护人民生态福祉的深刻内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部署要把握六大思维: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辩证思维,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法治思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思维,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底线思维,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创新思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中国现代建设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美丽中国”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美统一起来,站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谋篇布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 简介:如今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公共雕塑,到底是装饰了城市,从而成为城市个体情感记忆的诗意性空间联结和城市管理的审美治理性策略,还是作为城市的多余物,只是无端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直至让我们不快甚至窒息?本文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中的视觉政治与经济景观,运用空间政治批评的方法,努力呈现和折射城市雕塑背后隐蔽的复杂性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空间所构成的复杂性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雕塑的功用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城市雕塑 视觉政治与经济 空间政治批评
  • 简介:毛泽东十分重视林业工作,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还体现在他同各方面人士的日常谈话中。他多次强调林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林业生态思想,如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林业;林业与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等。毛泽东的林业生态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日常谈话 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思想
  • 简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党内政治生态是政党组织和成员在以政治为主导的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环境、氛围、风气、习惯等,是政党政治文化的综合反映。党内政治生态不仅对政党组织和成员产生极大的感染和影响作用,关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强烈辐射和影响着党内外关系以及政风、社风、民风等各方面。党内政治生态问题表现形式多样,生成机制较为复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针对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在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及纪律建设中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标签: 习近平 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生态 系统治理
  • 简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目标、原则和思路三个层面。目标是为民谋利,造福子孙后代;原则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路是全面参与、重点治理、科技创新、法制保障。其蕴含着四大思维:把准时代发展脉络,强化遵循规律的战略思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协同治理的辩证思维;重视行为主体责任,激发全民动力的人本思维;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注重执行效率的法治思维。

  • 标签: 邓小平 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思维
  • 简介:虚无说、无用说、曲解论,是当前质疑、诘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三种代表性观点.虚无说和无用说分别就是否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否还有价值,从外部挑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曲解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在思想界定与定性方面暴露出来的理论研究自身的问题.回应挑战,辨误曲解,关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生存及长远发展,关乎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思想 挑战与曲解 回应与辨误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 城市化
  • 简介: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做了较为具体的总体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在研究视角、理论深度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应立足于党史研究的具体情境,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理论方法,推进探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大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学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面对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劳动力普遍过剩、耕地不足和现代农资匮乏的困境,新中国通过农业合作的方式组织起巨大的人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劳动对象端促进了农业的恢复、稳定和发展。在农业增产的基础上,依托逐渐稳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维持工农业剪刀差、国家控制关键农产品流通和城乡分割的办法,工业从农业抽取了大量的生产剩余。这种剩余转移为中国的初步工业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只能覆盖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自成体系地嵌入广大农村当中。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一方面为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埋下了伏笔。

  • 标签: 农业合作化 工业化 农业剩余 城乡关系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非毛”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传播内容碎片、传播形态隐蔽、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非毛”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通过更好发展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评判战略、制度和政策的基础性标准,力争在生态美好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以技术、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具有总体布局的长远性、思想内涵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 标签: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 简介:《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李达研究的里程碑式推进,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有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内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 标签: 李达全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传承 方法论自觉
  •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在中国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四川是中国的缩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人才、环境和空间等资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为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中国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提供了生动案例,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提供了优秀人才,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提供了新鲜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提供了闪光智慧,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四川贡献。当前,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指导四川实践,全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标签: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川资源
  • 简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体现。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亟待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与公共安全非均等化较为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家治理现代视域下,亟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信息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有效供给机制,增加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 简介:习近平在指导广东省工作时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的“四个坚持”高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旗帜,守护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充实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适应,坚持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融合。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精神、中国的国家自信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发展境界。

  • 标签: 四个坚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牵涉漫长的文化与现代的关联史,从19世纪末中国出现现代民族国家时,就开始有了相关政策,创意和自由民主观念深深嵌入围绕着创新和竞争力展开的西化过程。而西方(或欧洲)现代范式可能并非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模式。我们应该回溯到很长的历史时段之前,从这一时间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状况,其间的政权、市场与个人主体性的配置迥异于西方模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文化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