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万能论和现代完全自主的个人概念,接着探讨了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 生态社会
  • 简介:在本文中,詹姆逊系统地回答了各类批评意见,进一步简明扼要地对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例如历史分期法、总体性、生产方式、文化、认知绘图等,作了分析和厘清,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是詹姆逊给自己所列的最近的一份理论纲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生产方式 总体性 认知绘图 文化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正>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但与单纯的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不同,这些审美理论并不把形式的自律性作为惟一的合法性的东西,而是把艺术和审美自律性作为一种通向真理的中介。尤其是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不仅在现代主义美学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了后现代美学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语资源。

  • 标签: 阿多诺 审美理论 美学传统 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本文首先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困境,接着探讨了第一次启蒙的局限,即对自己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理解。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反思第一次启蒙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启蒙,并概括了第二次启蒙的理论取向。

  • 标签: 现代化 后现代化 启蒙 第二次启蒙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联,在两者之间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互文对话,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质疑,更有助于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激活其阐释当代问题的理论活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及其未来走向,是当代文化思想界所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接合
  • 简介:文章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在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接受、借鉴和一定程度上超越阿伦特政治美学。文章运用性政治、美学、伦理等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核心概念(判断、公共领域、行动、创生等)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他者'哲学及'性别正义'视角切入,在政治与美学的互动阐释中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接受。此外,以克里斯蒂瓦的'新女性主义'为例,从哲学、符号学视角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继承与创新。文章旨在揭示阿伦特政治美学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帮助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重新思考妇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最终展示作为新世纪女性的独特自我。这无疑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美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瓦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性的异延"现代性",按杰姆逊的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性的神话》),现代性"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性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性"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但"现代性"一词的对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权的、文化的、学说的、事件的依附性,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的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的差异性和延缓性,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
  • 简介:克里福德·柯布先生是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社会公共政策专家、中国问题专家、邵肯巴赫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最近克里福德·柯布先生接受了留美中国学者王治河先生的专访。双方就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特别是后现代思想对中国未来的潜在影响和贡献进行了对谈。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周霞研究员根据录音整理的访谈录。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访谈录 柯布 克里 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统治了一切,消费是唯一给予人们价值感的东西,由此导致了一切社会病态。消费社会完全忽视人类生存状况,有缺陷的消费者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蔑视,贫困成为罪恶。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鲍曼的社会学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当代消费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道德缺失带来的"综合症",他呼吁流动的现代性的人们承担为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这正是他作为欧洲传统人道主义继承者的标志。

  • 标签: 消费社会 有缺陷的消费者 消费自由 社会阶层 道德责任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吉莲.豪伊分析了在最近的女权主义教规化潮流中,有哪些内容被包含进来,有哪些内容被删节,有哪些内容被抹掉,以此表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排斥已经导致了一种"文化"女权主义形式,但"文化"女权主义的反现实主义主线使女权主义无力阐明它所处的环境,也无力对它所处的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真正能够对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和分析的将是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作为20世纪中叶产生于西方社会并有着全球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表现。尽管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多种观念并内含着对抗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但从总体上看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达成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共谋关系。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中产阶级 全球资本主义
  • 简介:20世纪的先锋运动不仅为艺术再现世界提供了新的手法,并且还主张艺术不仅要再现世界,也要改造世界。其中,只有审美先锋才真正引发了我们感知方式上的深刻变革,并且,将其改造行动的影响扩展到了自律艺术的范围之外,从而进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审美先锋力图影响审美革命,即,从整体上影响并改造我们体验、感受世界的方式;并在某些重要方面改变我们感受和经历真实的方武。

  • 标签: 先锋派 审美先锋派运动 审美革命
  • 简介:<正>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世界化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把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与这一进程相伴随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席卷到整个世界。但这时,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而且已经相当发达,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了,而在东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还很不发达,东方民族基本上

  • 标签: 跨越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东方社会理论 民粹派 马克思主义 俄国
  • 简介:埃斯普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的延伸。它表现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中国家官僚体系与自我、文本中隐在的父亲与自我三重镜像,突显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神义与我在的双重悖谬关系,是人类现代性困境中永恒的隐喻。

  • 标签: 叙述 自我 他者 镜像 神义论
  • 简介:"未来主义与政治"这一话题的内容特别广泛、复杂而且充满高度的矛盾性。它关涉的时间跨度至少有35年,蕴含着几百位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本文所讲述的是费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如何试图在战斗的政治先锋与艺术界的先锋之间打造一种紧密的同盟,来完成他的全面革命和不断革命的目标。作为论点,首先勾勒出马里内蒂从学生时代到创立未来主义运动的政治发展经历,然后指出他的理念是融合艺术与生活,并用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实现的。由此进一步扼要地探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创建未来主义政党,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合作),最后是考察未来主义以及未来艺术在法西斯政权下的命运。

  • 标签: 意大利未来主义 马里内蒂 先锋派艺术与政治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本文从当代科幻小说的角度考察后人道主义,分析了金·史丹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和保罗·巴奇加卢比的《发条女孩》两个案例。本文认为将理性人主体作为自由行动者的笛卡尔范式近来受到的压力渐增,并且正在被后人道主义所取代。科幻小说这种题材的叙述范围可以大到深入星际,将我们人类置于它所营造的生态和物质语境中,这种做法允许了在不违背人类常识的情况下对人类进行的技术改造。因此,科幻小说就成为了对当代文化中的后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想载体。

  • 标签: 人类纪 美学 马克思主义 后人道主义 科幻小说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性”解读模式、新“左”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