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919年,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1919—)出生于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排行第二。他自小对历史、音乐和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时代。年轻的狄百瑞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并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反对战争,提倡民主和保护环境。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接触到黄宗羲的著作,自此培养了终身研究的方向。二战结束后,

  • 标签: 狄百瑞 新儒学 儒学研究 社会主义运动 儒学思想 朱子学
  • 简介: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的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的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的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的"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的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的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 标签: 新哲学运动 伊里因科夫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自然科学哲学
  • 简介:国内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分析法学”、“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概念,分析法学就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运用于法学理论的产物。但以哈特、凯尔森为代表的20世纪分析法学却是建立在与实证主义哲学极为迥异的哲学立场之上。作为一种法哲学流派,分析法学虽然在法学上主要继承了法律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无论是作为哈特法律理论之基础的日常语言哲学,还是作为凯尔森纯粹法学之基础的康德主义哲学,它们在哲学品格上都表现出反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特征,特别是反对实证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倾向。因此,分析法学实质上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法哲学,法律实证主义与哲学实证主义也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实证主义”。

  • 标签: 分析法学 实证主义 反实证主义 哲学品格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的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化转向的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的全球化转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全球主义转向全球主义。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的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的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整体性思维的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的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一、争辩的背景与阵势任何发展都无疑是运动中的态势,而哲学活动又总是在疑虑和思辨的状态下完成的。既然哲学发展是动态的思辨过程,那么这样的思辨就必然包涵着和裹携着激烈的批评和尖锐的争锋.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哲学的发展往往体现在或者说依赖于哲坛上的批评与争辩。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中国哲坛上的批评争辩风气正逐渐兴起。

  • 标签: 哲学发展 争辩 中国 问题域 哲学活动 思辨
  • 简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与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致辞。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和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分别主持了会议的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阶段。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来自上海社科界近6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文化强国的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途径、如何通过价值治理和发挥宗教正能量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的认同与传播,以及如何在汲取自身传统和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新文明类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学会 学术研讨会 精神动力 文明类型 上海市
  • 简介: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俊莲代表地方社科院学者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史瑞杰主持.

  • 标签: 地方社科院 系统哲学 社会发展 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