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能否产生预防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AP)及高淀粉酶血症(HP)的协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实施ERCP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防AP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管支架+生长抑素)和对照组(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P、H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37例,男62例,女75例,发生AP 5例(3.65%)、HP 10例(7.30%)。对照组188例,男81例,女107例,发生AP 7例(3.72%)、HP 19例(10.11%)。观察组术后AP及H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1,P=0.972;χ²=0.768,P=0.381)。结论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不会产生预防ERCP术后AP及HP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急性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胰管支架 生长抑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肠型壶腹周围癌(IPAC)与胆管型壶腹周围癌(PPAC)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特点,探讨最优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壶腹周围癌(PAC)59例患者(男32例,女27例,年龄37~80岁)的术前MRI图像,将病灶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分为IPAC组21例(男 11例,女10例)和PPAC组38例(男 21 例,女17例)。纳入分析的MRI常规平扫图像征象包括:病灶形态、病灶最大径、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平扫病灶信号(以正常胰腺信号作为参照)、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磁共振胆管水成像(MRCP)图像征象包括:胆总管及主管是否扩张及管径定量分析、胆总管远端内有无类圆形充盈缺损、胆总管狭窄形态、梗阻管周围是否有扩张侧支、管征、截断胆总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截断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和胆管角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意义单因素的诊断效能。依据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总结PAC的MRI征象特点,将PAC的MRI征象特征归纳为影像5分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该分型标准对PAC病理亚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 检验比较多种诊断方法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IPAC与PPAC在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胆总管远端内类圆形充盈缺损、截断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胆管角度和平扫T 2加权成像(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病灶信号特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RI影像5分型中,IPAC多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结节型(15/21,71.4%),PPAC更多表现为胰腺肿块型(18/38,47.4%)、胆总管壁增厚型(9/38,23.7%)或壶腹部肿块型(9/38,23.7%),IPAC(2/21,9.5%)与PPAC(0,0)均较少表现为胆总管腔内结节型。在有意义单因素指标(病灶位置、十二指肠乳头形态、胆总管远端内类圆形充盈缺损、截断管末端到十二指肠乳头距离、胆管角度、平扫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病灶信号特点)与MRI影像5分型的DeLong 检验中,MRI影像5分型的AUC为0.932(95%CI:0.867~0.997),高于任一有意义单因素指标(均P<0.05)。另外,MRI影像5分型与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具有同等高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MRI影像5分型可以在术前提高鉴别诊断IPAC及PPAC的准确率,其诊断效能优于任一单因素有意义指标,且可与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相媲美。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壶腹周围癌 肠型壶腹周围癌 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 核磁共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牙克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12年来十二指肠切除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7年4月,收治十二指肠疾病58例,手术46例,行十一指肠切除40例,其中根治性十二脂肠切除35例,外伤性头损伤行十二指肠切除4例,十二指肠憩室行十二脂肠切除一例,结果术后发生并症9例(22.5%),其中瘘2例(5%),胆瘘3例(7.5%),胃潴1例(2.5%),上消道出血1例(2.5%)。切口裂开2例(5%),死亡1例(2.5%)。结论我院自1995年开展十二脂肠切除以来,逐年病人增多,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手术坚持对胰腺“微创”原则,减少了瘘及胆瘘的发生率。

  • 标签: 胰十二脂肠切除 胰瘘 胆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通道超声造影(DCUS)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检查的11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男60例,女54例,年龄37~84(63±10)岁。所有患者术前行经静脉超声造影(CEUS),中经穿刺针及术后经外置引流管行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UG-PTC)和三维超声胆道造影(3D-USC),即DCUS。根据DCUS图像特征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胆道低位梗阻的性质。所有接受过DCUS的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以X线胆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US)、CEUS、DCUS的准确度。低位梗阻性黄疸定性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US、CEUS、DCUS的诊断效能,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MRI+MRCP与DCUS对胆道低位梗阻性质的判断效能。结果US、CEUS、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与X线胆管造影的符合率分别为:75.6%(34/45)、82.2%(37/45)、93.3%(42/45),US、CEUS、DCUS对低位胆道梗阻性质的判断与手术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56.5%(39/69)、82.6%(57/69)、85.5%(59/69)。与US相比,CE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ROC曲线分析提示MRI+MRCP分级和DCUS分级诊断低位胆道梗阻的良恶性的临界值均为2.5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和0.906(均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93.1%和87.5%、82.8%。结论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和低位胆系梗阻的定性诊断性能与X线胆管造影、MRCP相当,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双通道 超声造影 梗阻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支气管封堵(SBO)对胆管支气管瘘(BB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例无胆道梗阻的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纳入研究,SBO治疗首次封堵分别以支气管硅胶塞(6例)和自体血+凝血酶(2例)作为封堵材料,行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封堵,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封堵各1例。收集患者SBO治疗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SBO对胆管支气管瘘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对象BBF 发病年龄为(58±9)岁,其中男性6例。首次SBO治疗采用支气管硅胶塞作为封堵材料的6例患者中,成功封堵1例,封堵后症状不缓解2例,术后即咳出封堵装置2例,出现新发瘘口1例;采用自体血+凝血酶作为封堵材料的2例患者封堵均失败。接受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1例)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1例)封堵均获成功;采用支气管硅胶塞(5例)封堵2~6次后,封堵成功3例,咳胆汁样痰频率及痰量均减少50%及以上2例。术后并发症以发热和咳嗽(咳痰)等症状为主,分别为7和6例。随访期2例失访,其余6例随访时间为2~31个月,随访期内封堵治疗效果基本稳定,无死亡病例。结论SBO疗法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BBF姑息治疗方式。

  • 标签: 胆瘘 支气管瘘 治疗结果 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以了解动脉瘤形态, 观察瘤颈具体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夹闭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有无狭窄、夹闭不全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有无误夹。结果15例动脉瘤夹闭全部成功(15/15),3例动脉瘤夹闭后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后,发现动脉瘤颈残留,给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或补加动脉瘤夹,有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夹闭后发现误夹脉络膜前动脉,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脉络膜前动脉通畅,有1例A1段动脉瘤夹闭后,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发现有穿支血管被误夹,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血管通畅,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致死、致残病例,也无植物生存状态病例。结论在开颅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观察穿支血管有无误夹及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较不使用神经内镜和(或)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减少中脑血管痉挛,减少穿支血管误夹率,避免动脉瘤瘤颈残留,避免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