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60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 标签: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压 潜热释放 中纬度西风
  • 简介:利用地区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序列资料,分析了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6a来,地区汛期PCD平均为0.35,呈逐年微弱减小趋势(-0.02·(10a)^-1),表明汛期降水趋于均匀化;汛期PCP平均为35.0候,呈逐年推迟趋势(0.45候·(10a)^-1),表明汛期降水有所推后。汛期PCD和PCP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平原大、北部山区小,最小值均出现在天山北麓巴里坤。汛期PCD和PCP在整个时段内都存在13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且前者在1996年发生突变,以下降趋势为主,表明降水集中度逐渐减弱,趋于均匀化。通过汛期降水量与汛期PCD、PCP的相关合成分析,发现少水年PCD较多水年偏大,而多水年PCP较少水年偏晚。

  • 标签: 汛期 降水 集中度 集中期 时空分布
  • 简介:2006年夏季,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特大伏旱,影响严重。初步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川的异常高温事件可能是受全球变暖和天气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天气扰动的影响为主。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以及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是导致该地区2006年严重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 标签: 高温 干旱 全球变暖 天气扰动 四川 重庆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1引言在目前我国的气象站网条件下,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范围区域内往往无气象测站,对此类小范围区域强降水的定时定量的预报水平明显偏低,极易出现漏测、漏报。如9914台风,我市圳库区的西北部山区出现24小时雨量极值高达637mm(水文资料),而莆田市三个气象站的24小时雨量均小于250mm,雨量差异悬殊。所以有必要开展小范围区域面雨量预报,尤其是开展重要大型水库的面雨量预报研究,

  • 标签: 面雨量预报 莆田市 库区 气象站 预报水平 定时定量
  • 简介: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极端事件 预估 中国地区
  • 简介: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华东沿海至山东半岛经黄海中北部或经渤海及其西岸的近地面大气污染输送影响,中国华东和华南等南方内陆地区和日本海周边东亚国家对大连地区酸雨均有贡献。海洋性气团或北方大陆气团一般为大连地区非酸雨来源。

  • 标签: 酸雨 外源 轨迹模式 云中致酸
  • 简介:文章利用通辽地区10个站点1971-2007年37a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通辽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辽地区雷暴的地理分布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震荡周期性等结果.

  • 标签: 雷暴 特征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通过对天峻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分析,结合雷电的产生条件、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雷暴的移动和发展,总结出了该地区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并具体阐述了观测该地区雷电天气的注意事项。

  • 标签: 雷电 天气 观测 浅析
  • 简介:对锡盟地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所使用的干旱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种新的干旱分析工具一干旱曲线分析法。此方法简单、直观、快捷,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逐日跟踪动态监测,为决策服务中的旱情分析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干旱 干旱指标 干旱曲线分析法
  • 简介:本文利用农业缺水率对西宁地区的干旱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得出3—11月农业缺水量约85mm。其中春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夏旱以初夏6月比较明显,7、8月基本不旱。

  • 标签: 农业缺水率 干旱 干旱频率
  • 简介:对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6-9月雨量是年降水量的主要来源。降雨强度以≤2mm/h为主,>10mm/h雨强对雨季雨量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河东地区东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正距平,河东地区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负距平。各级雨强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与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 标签: 甘肃河东地区 降雨强度
  • 简介:风能是地球表面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也是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重要能源.文在第三次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对包头地区近40a(1971-2010)风及风能资源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标签: 风速 风能资源
  • 简介: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速发展刻不容缓程廷江(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快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解决的紧迫问题。这是个对整个气象事业发展带有战略性的问题。1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加...

  • 标签: 贫困地区 中西部地区 气象事业 加速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 气象部门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500hPa、700hPa天气形势,配合卫星云图和地面要素及能量场等,对海南地区1995年1月18日的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了海南地区冬季出现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点和预报思路。

  • 标签: 大-暴雪 天气形势 分析
  • 简介: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 标签: 污染气象 风向 风速 低空探测
  • 简介:根据西安丰富的历史旱涝史料,建立了近1500年旱涝序列,并采用滑动滤波、功率谱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

  • 标签: 旱涝气候 长期变化
  • 简介: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非常有效。利用2004~2007年南京站的逐日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南京市环境质量监测点的逐日污染物浓度资料,使用SVM分类和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南京地区霾日分类预报模型和有霾日14时(北京时间,下同)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霾日的SVM分类预报结果,Ts(Threatscores)评分均在0.4以上;而有霾日14时能见度的SVM回归预报结果,按能见度误差范围为±3km算,准确率均达到了86%以上;加入当天08时新资料的订正预报模型,其预报结果优于起始预报模型。二者的预报结果较为满意,可以给实际业务预测提供参考。

  • 标签: 支持向量机 回归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