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Ajax是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的web应用开发方法。web页面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进行重新加裁,就可以动态地更新。使用Ajax,用户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Web用户界面;在“陕西气象网”改版过程中,在首页中大量使用了Ajax技术,如:新闻版块,分“本站要闻”、

  • 标签: 技术实现 气象信息 AJAX 陕西 WEB服务器 刷新
  • 简介:委员会受NSF大气科学部(ATM)委托,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资助模式之间的平衡进行评估,并对这种平衡应该如何做出调整,以确保未来大气科学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在中期报告中,委员会建议ATM应该继续应用目前的混合资助模式支持各种科研活动的开展(例如,研究,观测和设备,技术开发,教育,拓展和应用)(NRC,20050。因此,委员会最终认为,科研活动的类型和资助模式是适宜的,现在要考虑的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科研活动和资助模式的平衡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 标签: 大气科学 科研活动 委员会 中期报告 技术开发 资助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2011年,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发展,编写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在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数值模式研发、灾害天气结构和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积极推进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加强实验室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平台和青藏高原、暴雨观测外场试验基地建设,雷达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灾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中国气象局 遥感监测 数值模式
  • 简介:1.1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完成了“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项目的云降水外场试验观测,形成了数据集。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首次利用云雷达、微降水雷达和水汽云探测激光雷达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坡实现了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初步形成了多种遥感手段反演云边界、云水/云冰/雨水/雪水的垂直廓线的反演方法,验证了国产新型探测设备在高原工作的能力,为高原水分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也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做好云降水观测的准备。(崔哲虎)

  • 标签: 灾害天气 青藏高原 试验观测 水分循环 科学试验 激光雷达
  • 简介:1灾害天气监测1.1华南云降水微物理结构观测和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体制雷达的数据融合方法在2017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实现了外场试验数据的远程监控.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与C波段连续波雷达不同波长和不同探测体制的雷达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的一致性.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华南暴雨 KA波段 结构观测 探测体制
  • 简介:1.1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和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初步结果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该雷达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垂直扫描,水平扫描采用机械扫描,能够发射20°的宽波束,并同时接收14层探测数据。XPAR采用3种观测模式进行观测:警戒模式(GM)、快速扫描模式(QM)和精细观测模式(FM)。3个模式的天线方向见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相控阵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程观测 对流过程
  • 简介:1.1雨滴谱数据在双线偏振雷达雨滴谱反演及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广东鹤山(2014年5月1日至6月15日)参加华南前汛期暴雨外场观测试验,获得大量的暴雨、大暴雨野外观测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利用雨滴谱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滴谱结构,重新拟合偏振参量进行降水估测,提高了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精度;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西藏那曲(7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的第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野外观测试验数据,研究了高原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胡志群)

  • 标签: 灾害天气 双线偏振雷达 华南前汛期 观测试验 汛期暴雨 降水估测
  • 简介:在2016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分析了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提出了3种数据的融合方法,形成了数据融合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改进了华南夏季云降水的统计特征,包括云底和云底高度日变化、不同高度云发生频次变化、不同高度云和降水分类的回波强度概率分布等(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激光云高仪 华南暴雨 双线偏振雷达 KA波段
  • 简介:资料同化系统:在区域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增加了SYNOP,SHIP,AIRERSATOB,雷达径向风等观测算子、非线性平衡约束,用NMC方法重新估算了背景误差协方差;建立了区域/全球一体化的三维变分同化框架;开展了EnKF的前沿性研究;研究开发4DVAR系统,完成切线性模式和伴随模式设计、编程,进行了初步调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球闭合网格点构造与算法设计;②预调水平变换的谱滤波表示;③用NMC方法估计背景误差协方差参数;

  • 标签: 研究开发 误差协方差 全球一体化 AR系统 变分同化 MC方法
  • 简介: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进行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另一个任务是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供指导和服务。2009年,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在外场试验、数值模拟、室内实验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相关领域的业务服务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业务服务 中国气象局 科学研究 业务提供 外场试验
  • 简介:1.1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混合标气配制方法高精度、高准确度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吸附剂吸附,调节目标物种浓度。CO2和CO吸附效率分别达99.7%和99.8%,标气水汽含量小于3.7×10-6,可配制不同浓度范围的CO2、CH4、CO混合标气。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配制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标气,CO2、CH4、CO实际配制浓度同目标浓度的偏差分别小于10×10-6、30×10-9和30×10-9,CO2中δ13C同实际大气接近。本方法配制的标气已应用于我国本底站大气CO2、CH4和CO高精度观测,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量要求。(姚波)

  • 标签: 大气成分 大气CO2 配制浓度 大气观测 CO浓度 世界气象组织
  • 简介:2012年,大气成分研究所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分析方法建立、比对校验、质量控制,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的观测、模式发展应用,影响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分析方法、比对校验和质量控制研究1.1大气有机物热脱附-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分析方法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等优势的分离技术,在我国将其用于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 标签: 大气成分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全二维气相色谱 质量控制 相关特性 影响评估
  • 简介:1.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于2010年结束。项目瞄准环北京地区云降水结构和降水形成机理、大气水资源等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混合云和暖云的形成和人工增雨,新的催化播撒工具如无人驾驶飞机播撒。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降水结构 “十一五” 大气水资源 科技支撑 形成机理
  • 简介:2007年,大气成分中心以稳步推进大气成分、沙尘暴观测站网业务化为目标,在中国气象局的布署和安排下,不断加强和完善站网的监测、运行和保障能力,形成了覆盖我国关键和典型地区的大气成分、沙尘暴和酸雨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长期、多区域、网络化观测。

  • 标签: 大气成分 业务化 观测网络 中国气象局 保障能力 典型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