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高时空密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等实况资料,2017年8月7日呼和浩特地区次飑线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常规观测站资料时空分辨率低,数值预报难以准确描述中小尺度系统,因此在实际业务,很难在短时预报给出飑线的发生发展预报;(2)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CAPE值对于飑线发生潜势的指示性是非常有限的;(3)目前业务飑线的预报只能通过大尺度环流背景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短时临近雷达监测来实现;(4)高空槽前东北冷涡后部的西北偏北气流汇合南下,以及低空切变线带来的偏南气流北送,是这次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

  • 标签: 飑线 东北冷涡 切变线 基本反射率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西安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年气象条件较2015年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年偏差,优良日数减少,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年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年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年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的日期相比2015年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的第二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降水 大气扩散 臭氧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2017年7-8月榆林相继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7月26日暴雨过程,简称“7·26暴雨”;8月22日暴雨过程,简称“8·22暴雨”)的热力、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关系密切,当高低空急流加强,出现强动力抬升时出现强降水,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水汽辐合区.“7·26暴雨”低空急流水汽辐合更强,大暴雨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强上升区.两次降水过程热力机制有所不同,“7·26暴雨”过程中层有冷空气卷入,中低层存在强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8·22暴雨”过程大气整层饱和,锋面作用显著,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大尺度稳定降水系统伴随中小尺度对流发展,降水加强.对流层低层VMP1(湿正压项)负高值中心暴雨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 标签: 榆林市 区域性暴雨 高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位涡 对比分析
  • 简介:针对北京2016年12月16~21日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探讨了该次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敏感区。使用新代高分辨率尺度气象模式(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WRF)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estedAirQualityPredictionModelSystem,NAQPMS),针对初始气象场的不确定性,通过4套初始场资料识别了影响北京地区细颗粒物(PM2.5)预报水平的目标观测敏感变量及其敏感区。结果表明:当综合考虑初始气象场的风场、温度、比湿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改善黑龙江区域上述气象要素的初始场精度,北京地区PM2.5预报不确定的减小最显著;当分别考察风场、温度、比湿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初始风场精度的改善,尤其是黑龙江区域风场精度的改善,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北京地区PM2.5的预报误差,北京东南地区的PM2.5预报误差的减小甚至可达到40%以上。因此,优先黑龙江区域的气象场,尤其是该区域的风场进行目标观测,并将其同化到预报模式的初始场,将会有效提高初始气象场的质量,进而大大减小北京地区PM2.5浓度的预报误差,提高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预报技巧。初始风场代表了北京地区该次空气重污染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变量,而黑龙江地区则是该目标观测的敏感区域。

  • 标签: 空气污染 数值预报 目标观测 北京
  • 简介:文章呼和浩特2015年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1月)空气质量指导预报从单时次预报、逐日预报、过程预报3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分析表明:(1)单时次(08时)PM2.5、PM10等要素浓度预报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PM2.5、PM10、CO、NO2、O3、SO2冬季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2.99、68.21、1.25、17.89、26.93、23.76ug·m-3,且PM2.5与PM10误差变化趋势较为致,其相关系数为0.91;单时次(08时)AQI预报准确率为72.94%。(2)逐日AQI检验误差65.41,AQI预报准确率为64%。(3)空气质量污染过程预报较为滞后,其中单峰型污染过程波峰预报时间滞后48~60h;双峰型污染过程第一个波峰预报时间滞后60h左右,而第二个波峰滞后1d左右;持续性污染过程中波峰预报时间滞后约36h。

  • 标签: 检验分析 单时次检验 逐日 AQI 检验 污染过程检验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2016年6月14日山东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是抬升机制。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低层水汽充沛及湿层厚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假相当位温差(△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较低的融化层高度、适宜的0℃层-20℃层高度是大冰雹的发生指标。抬升凝结高度低、P_(WV)较大等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3)垂直风切变较大,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远大于风暴移动速度,致使超级单体持续时间长,并具有高悬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倒"V"型缺口、中层径向辐合、中气旋、"钩"状回波三体散射等回波特征;(4)降雹发生在Z_(max)大值期、VILDVIL最大时段、HGT增高期。中气旋厚度、最大切变持续时间与天气的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超级单体 垂直风切变 风暴特征 风暴承载层平均风 融化层高度
  • 简介: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的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的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土地、大气水资源系(DepartmentofLand,AirandWaterResources)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马建中研究员于2018年6月20日至8月1日赴美国该校进行短期访问。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地表能量收支与卫星资料对比分析问题进行科研学术交流,并进步建立在大气化学-气溶胶-辐射-天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合作关系。

  • 标签: 美国加州大学 戴维斯 短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环流
  • 简介: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发展的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有利于大雾形成发展的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北京快速循环同化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得出:模式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的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的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的持续性东南风使950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上层(975~800hPa)的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的加强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维持的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的结构有利于雾的进步发展。

  • 标签: 雾—霾天气 BJ-RUC v2.0预报系统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
  • 简介: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GDP的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的阶段性特征,碳减排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碳排放的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

  • 标签: 排放大国 CO2 GDP 格兰杰检验 气候治理
  • 简介:基于2012—2015年在华北、珠三角湖南湖北地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气候变化意识的问卷调查,构建了气候变化意识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两个级指数。通过对调查结果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指数处于般水平,并且受年龄、产业类型、企业类型的影响显著;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指数也处于般水平且不同企业水平差距较大,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水平、未来预期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其影响显著。

  • 标签: 企业管理人员 气候变化意识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交叉列联分析
  • 简介:采用卫星监测的火点燃烧排放数据,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模拟分析了2017年5月华北地区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分布,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华北区域以秸秆燃烧为主)开关的敏感性试验定量计算了燃烧排放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5月华北地区有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该地区空气质量造成定影响的燃烧天数为20d,占全月总日数的65%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导致PM2.5浓度升高的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农作物产区,其分布位置与卫星监测的火点分布吻合。秸秆燃烧导致这些地区PM2.5浓度月平均值上升幅度普遍超过3μg/m3,高值区超过了11μg/m3,上升比例可达10%以上;此外,来自华北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的燃烧排放对北京(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秸秆燃烧在合适风场的作用下会严重影响北京,可导致丰台及通州等地PM2.5小时浓度上升超过17μg/m3,上升幅度超过40%。

  • 标签: 秸秆燃烧 北京 细颗粒物(PM2.5)数值模拟
  • 简介:1概况第25届澳大利亚气象海洋学会全国会议和第12届南半球气象与海洋国际会议(AMOS-ICSHMO2018)于2018年2月59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举行。AMOS-ICSHMO2018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海洋和气候专家以及相关政府代表、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

  • 标签: 海洋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会议 气象学 南半球 会议总结
  • 简介: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小雨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 标签: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 简介: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2.0℃升温下的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RCP8.5)下预估的全球1.5℃2.0℃升温下的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的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RCPs导致的水文效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的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径流量的影响评估是可行的。(2)在全球1.5℃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7.0%。预估的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秋初的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径流量的预估都存在定的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 标签: 潮白河流域 SWAT水文模型 全球气候模式(GCMs) 典型浓度路径(RCPs) 径流 预估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2015年6月27—28日中天山地区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尺度对流条件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天山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是中亚低涡前部的东北—西南向气旋式切变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发的,低层切变和气旋式辐合的动力抬升、地面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触发因子。里海咸海南侧的水汽沿着中亚低涡底部的偏西气流前部的西南气流输送至强降水区,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大气可降水量的跃变和风廓线产品的垂直变化特征与短时强降水的开始、加强及减弱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红外云图反映了中天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云顶亮温(TemperatureofBlackBody,TBB)梯度最大处;短时强降水由低质心高效率的降水回波造成的,降水强度与回波顶高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风廓线 云顶亮温
  • 简介:利用RHtestV5MASHV3.03软件包并结合完善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分别对重庆地区1951-2015年的逐年、月、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均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验出重庆地区相关台站气温序列的非均性,并进行订正。二者所得结果均表明,迁站是引起气温序列不连续的主要原因,测站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设备的更换以及自动站的业务化运行也会对气温序列的连续性产生定影响,且两种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订正量订正方向基本致,订正后的气温气候趋势相似。由于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检验算法不同,导致检测到的断点数目相差较大(MASH较RHtest多)。将RHtest方法所得结果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用同样方法对重庆地区气温序列的均性检验订正结果对比,显示二者订正效果基本相同。最后通过订正前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气温变化趋势的均性较订正前有明显改善。

  • 标签: 气温序列 均一性 RHtest MASH 气候趋势
  • 简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 标签: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 简介:利用WRF数值预报模式及间歇性同化方法预报结果,分析了2015年8月3日冷锋影响下西安出现的次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具有明显尺度特征;高层槽线与低层切变线位置近乎重合,锋面陡峭;有β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锋前发展东移;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良好。锋面附近正涡度区、辐合区及上升运动区强度强、范围狭窄,空间结构近于垂直,为局地对流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午后持续高温使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低层急流加强时,在有利的秦岭地形影响下触发了锋前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对流性暴雨强烈发展。

  • 标签: 冷锋 WRF模式 暴雨
  • 简介: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北疆冬季降水的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伊朗高原脊(槽)的异常活跃促使北疆致降水偏多(少),500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的活跃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的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的活跃西伯利亚正(负)距平的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致型是北疆降水的主要分布型。

  • 标签: 北疆 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环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