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白血(T-LBL/AL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1年8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61例纵隔T-LBL/ALL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46例,女性15例,男女比约3∶1;年龄5~71岁,中位年龄24岁,平均年龄24.5岁;影像学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58例)或纵隔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1例),体积较大,直径4.9~18.3 cm,2例未获得影像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咳嗽、呼吸困难、颜面部或颈部水肿)、胸闷或胸痛症状,约1/3患者出现B症状。61例标本均为穿刺活检,其中2例并有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形态学见胸腺组织上皮网结构破坏或完全消失,大量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并可见脂肪组织浸润、星空现象、列兵样排列、间质胶原增生硬化及肿瘤细胞挤压等,少部分病例出现小灶肿瘤性坏死。肿瘤性淋巴细胞小至中等大小,圆形,细胞质少,核稍扭曲,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或有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肿瘤细胞表达CD7(100%,33/3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93.4%,57/61)、CD99(83.3%,25/30)、CD1a(4/7)、CD10(8/18)、CD34(13.2%,5/38),不表达B细胞标志物CD20、PAX5及粒单核细胞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Ki-67阳性指数通常大于50%。1例做了T细胞受体重排,结果阳性。临床治疗采用化疗方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和表柔比星)方案最多(60.4%,32/53),其次为BFM-90(50.9%,27/53),部分选取以上2种及其他治疗方案。61例患者中6例失访,55例获得随访结果,存活26例(47.3%),5年生存率为50.6%。统计学显示患者预后与国际预后指数、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均无明确相关性。结论纵隔T-LBL/ALL少见,临床送检以穿刺活检标本为主,组织学形态诊断困难,需紧密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综合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TDT、CD99、CD7、CD3、PAX5、CD34、CD10、Ki-67九种抗体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大多数病例的诊断。

  • 标签: 纵隔肿瘤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c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肺cHL 23例,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23例肺cHL病例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近1∶1;发病中位年龄31岁;主要表现为咳嗽;18例以肺部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影像学示肺内单发/多发结节,伴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临床送检肺穿刺标本为主(91.3%,21/23),镜下肺组织结构破坏,多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伴嗜酸/中性粒细胞或组织细胞,其内见RS细胞,以结节硬化型和混合型多见。RS细胞强表达CD30、MUM1,弱表达PAX5,部分表达CD15、Fascin、Bob-1、Oct-2,不表达CD3、CD43、上皮细胞膜抗原、间变性淋巴激酶、CD21、白细胞共同抗原,背景CD3阳性淋巴细胞为主。15例获随访结果,存活14例,5年生存比例14/15。结论肺内霍奇金淋巴以肺部为首发症状者诊断相对困难,易漏诊或误诊,仔细观察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及病史可提高诊断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标本中硬化性肺细胞(PSP)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术后确诊PSP的EBUS-TBNA标本12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1∶3;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5岁。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8/12),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性结节(11/12);细胞病理学显示:多数病例包含2种以上的结构碎片(11/12),以乳头碎片(11/12)和硬化区成分(10/12)多见,且乳头多为细胞性或硬化性轴心;主要由小至中等大小的形态温和的细胞构成,细胞无明显异型(10/12),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少数可明确分辨2种细胞(3/12),背景主要为出血背景,常见吞噬细胞(12/12);细胞蜡块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上皮细胞膜抗原,乳头碎片或裂隙的表面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7及Napsin A,而乳头碎片或裂隙的内部细胞(即所谓的间质细胞)表达波形蛋白,2种细胞Ki-67阳性指数均<3%。结论EBUS-TBNA标本可以通过观察细微的细胞学特点(细胞性或硬化性的乳头结构、温和的细胞形态、可辨认的2种细胞群及背景吞噬细胞)、借助特征性的免疫表型,结合临床特征(中年女性,边界清晰的孤立性结节)对PSP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40-5p(miR-140-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在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即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ESCC组织和细胞样本中miR-140-5p的表达。将阴性对照和miR-140-5p类似物转染Eca109和KYSE70细胞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40-5p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用来检测转染后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GEO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SCC组织中miR-140-5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结果显示,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40-5p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40-5p的表达与ESCC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40-5p的ESCC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0-5p类似物显著上调Eca109和KYSE70细胞中miR-140-5p的表达,其表达上调显著抑制Eca109和KYSE70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Glut1是ESCC细胞中miR-140-5p的直接作用靶点,其在ESCC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与miR-140-5p表达呈负相关关系,miR-140-5p类似物显著抑制Eca109和KYSE70细胞中Glut1蛋白的表达。结论miR-140-5p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miR-140-5p/Glut1可能成为ESCC患者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微RNAs 葡萄糖转运体1型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椎管内室管膜转移至心脏的病例。患者男,65岁。入院后发现右心房占位性病变,以“黏液”行肿块切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可见室管膜腔隙,肿瘤细胞立方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患者3年后再次入院,CT发现全身多处静脉内栓及骨质多发转移。行髂骨穿刺活检见大量血管周围假菊形团。两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核旁点状阳性,N-MYC基因未见扩增。患者第二次入院穿刺确诊后行化疗1个周期,出院后4个月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HE 18例,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对18例进行CAMTA1基因检测,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TFE3阳性病例进行TFE3基因检测。结果18例PEHE中,男11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岁。12例(12/18)为肺内单发结节,6例(6/18)为双肺多发结节。7例(7/18)有肺外其他器官受累。17例(17/18)患者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1/18)患者表现为腹痛。大体均表现为灰白色结节,界限不清。镜下观察:黏液或者软骨样的基质中见上皮样的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者小巢状,可见胞质内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表达CD31(18/18)、CD34(16/18)、ERG(18/18)、Fli-1(18/18),5例(5/18)局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3例(3/18)TFE3阳性,Ki-67阳性指数5%~30%。FISH检测17例(17/18)CAMTA1基因断裂,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TFE3病例中1例TFE3基因断裂。治疗方法:手术治疗8例,手术辅助化疗3例,单纯化疗7例。15例获得预后资料的患者中4例死亡。结论PEHE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活检,在肺内需和多种肺部肿瘤鉴别。部分患者预后差,肿瘤多发、侵犯周围器官及远处转移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肺肿瘤 血管内皮瘤 CAMTA1基因 TFE3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