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淋巴母细胞淋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LBL/ALL)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LBL/ALL的浆膜腔积液标本45例,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中22例标本被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行T细胞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分析。结果45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3.5∶1.0,中位年龄15岁。39例(86.7%)患者有纵隔肿块,34例(75.6%)患者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显微镜下,细胞量较为丰富,弥漫散在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小至中等大小;细胞核形不规则或曲核,可见核裂或乳头状突起,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或无,背景均可见到核碎裂及凋亡小体。22例细胞块免疫表型为19例(86.4%)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20例(90.9%)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65%~95%。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3例标本均显示TdT、CD2、CD3和CD7高表达的异常T细胞,行基因重排检测的5例标本中,4例呈TCR单克隆重排,1例同时发现TCR和Igκ单克隆重排。结论结合临床特征(青少年男性伴有纵隔肿块)和细胞形态特点(大量散在分布的形态单一的中小淋巴细胞,明显的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LBL/ALL进行初步诊断,辅以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LBL/ALL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细胞学技术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标本中硬化性肺细胞(PSP)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术后确诊PSP的EBUS-TBNA标本12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1∶3;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5岁。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8/12),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性结节(11/12);细胞病理学显示:多数病例包含2种以上的结构碎片(11/12),以乳头碎片(11/12)和硬化区成分(10/12)多见,且乳头多为细胞性或硬化性轴心;主要由小至中等大小的形态温和的细胞构成,细胞无明显异型(10/12),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少数可明确分辨2种细胞(3/12),背景主要为出血背景,常见吞噬细胞(12/12);细胞蜡块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上皮细胞膜抗原,乳头碎片或裂隙的表面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7及Napsin A,而乳头碎片或裂隙的内部细胞(即所谓的间质细胞)表达波形蛋白,2种细胞Ki-67阳性指数均<3%。结论EBUS-TBNA标本可以通过观察细微的细胞学特点(细胞性或硬化性的乳头结构、温和的细胞形态、可辨认的2种细胞群及背景吞噬细胞)、借助特征性的免疫表型,结合临床特征(中年女性,边界清晰的孤立性结节)对PSP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3例以中枢性尿崩为首发表现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断过程和治疗反应。3例患者早期均以中枢性尿崩症起,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均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高信号消失。2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下丘脑-垂体病变,1例表现为垂体和甲状腺多系统受累。病理结果显示典型的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CD1a、Langerin阳性。LCH临床表现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容易误诊和漏诊。确诊依赖病理结果,孤立性下丘脑-垂体病变活检难度较大,建议积极筛查其他器官增加活检概率。LCH导致的神经垂体损害通常需要终生激素替代治疗。

  • 标签: 中枢性尿崩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垂体柄 朗格汉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