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北京积水潭医院于1966年至2016年治疗的13例16侧尺侧拐棒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上肢骨骼放射学特征,以及肩、肘、前臂、腕及手部的外形与功能情况。通过桡骨截骨矫形、尺骨胚基切除、虎口开大、并指分指植皮,以及屈曲指松解植皮等术式对肢体畸形进行矫正。随访并记录患者或其家长对疗效的主观评价。结果发现,13例尺侧拐棒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双侧3例,右侧6例,左侧4例。平均年龄12.4岁(1~29岁)。根据Bayne分型,Ⅰ型4侧,Ⅱ型7侧,Ⅲ型4侧,Ⅳ型1侧。所有患肢均较正常短小。Ⅰ型畸形患者肘和腕关节稳定,活动度基本正常,手部没有明显畸形。Ⅱ型畸形患者肘关节稳定性差异较大,多伴有手部畸形。Ⅲ型畸形患者肘关节不稳定,多伴有手部畸形。Ⅳ型畸形患者肘关节融合,手部无明显畸形。9侧肢体实施了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2.3个月(8~48个月),患者或家属的主观评价为满意或比较满意。尺侧拐棒手的手术治疗侧重于治疗手及前臂畸形,疗效较好。

  • 标签: 上肢畸形,先天性 尺侧拐棒手 尺侧纵向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半钩骨移植结合伸肌腱松解治疗陈旧性中节指骨掌侧基底骨折合并近指间关节(PIPJ)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笔者对7例陈旧性中节指骨掌侧基底骨折脱位的患者(4例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3例来自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先行伸指肌腱松解,根据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缺损大小,切取半钩骨移植,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从疼痛、患指近指间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随访,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4±2.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骨折达到X线愈合标准的时间为(2.7±0.7)个月,6例病例关节面平整。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3±1.1)分和(0.9±0.7)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PIPJ的主动ROM分别为(35.7±11.3)°和(83.6±14.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指PIPJ主动伸直受限(7.1±10.7)°。结论充分的伸指肌腱松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陈旧中节指骨掌侧骨折合并PIPJ脱位患者的术中复位,并有利于其术后早期全ROM的功能锻炼,可以考虑与半钩骨移植术联合应用。

  • 标签: 骨折 钩骨 肌腱松解 近指间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对现有治疗方法做出改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例拇指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19~41岁,右侧15例、左侧3例。手术治疗4例,根据手术中发现的解剖特征,推断发病机制;保守治疗14例,其中改良复位手法治疗3例,传统复位手法治疗11例。观察患者治疗后拇指掌指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疼痛、稳定性以及和关节绞锁是否复发等。结果(1)4例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观察到桡侧籽骨近侧缘撞击掌骨头关节面导致出现软骨缺损,籽骨嵌于软骨缺损内致使拇指掌指关节绞锁。在近节指骨基底处部分松解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止点,可以很容易地解除关节绞锁。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未见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患者术前拇指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31.8°~-19.3°,被动活动度平均为-32.5°~30°;术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为-3.8°~52.5°;患者对手术疗效的主观评价均满意。(2)14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复位成功,其中改良复位手法3例,传统复位手法11例。复位前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8.6°~-15.2°,被动活动度为-30.4°~26.5°;复位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活动度为-15.8°~47.5°。随访6~8周,末次随访双侧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一致,未见关节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结论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为拇指过伸时桡侧籽骨向远端和桡侧移位,其近侧缘在掌骨头关节面上刻划出一沟槽状软骨缺损,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的张力作用下,籽骨嵌于软骨缺损中而导致关节发生绞锁。根据这一损伤机制,改良复位手法可被用于治疗拇指掌指关节绞锁。

  • 标签: 掌指关节 拇指掌指关节绞锁 发病机制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