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38例,通过开展品管圈管理后,以提高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为主题 ,分析我院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设定目标、分析、拟定对策、并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原来的21.05%,提升到66.59%,改状况幅度为215.87%,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值得提倡。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老年患者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格列净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n=51)实施常规心血管用药治疗+二甲双胍方案,研究组(n=51)实施常规心血管用药治疗+恩格列净方案。对比分析两组的血糖指标、心功能指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的血糖指标中2hPG(7.22±3.75)mmol/L、HbAlc(6.53±1.55)%、FPG(7.32±2.04)mmol/L经治疗后均低于常规组的血糖指标2hPG(10.86±4.57)mmol/L、HbAlc(7.79±1.88)%、FPG(9.63±2.18)mmol/L,P<0.05;研究组的心功能指标中LVEF(69.66±12.05)%、SV(54.38±5.23)ml/min、CO(5.02±1.03)L/min经治疗均优于常规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61.74±11.82)%、SV(48.13±4.58)ml/min、CO(4.41±0.81)L/min,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8.04%高于常规组的86.27%,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在治疗中,可在常规心血管用药基础上联合恩格列净药物治疗可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实现了对患者血糖水平的降低,对心功能方面也有较好的改善。可见恩格列净对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近期及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有着较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用药价值。为此临床对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开展早期的恩格列净干预治疗,可降低反复心衰发作,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衰 恩格列净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样本由研究者医院提供,共计400例住院患者,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0月。随机分组,抽签法。对照组不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观察组则依照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用药。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合理用药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合理用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中用药不良反应、并发症、健康认知、舒适度得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微生物检验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临床合理用药 医院感染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肾上腺素样激酶-1(DCLK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将本院采集到的结直肠癌患者73例纳入并作为观察样本,均经免疫组化技术检验DCLK1指标,详细记录DCLK1阳性表达率,同时评价DCLK1与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73例患者经DCLK1检验,阳性率43.84%,阴性率56.16%;肿瘤直径<5cm、肿瘤肠壁侵袭黏膜层、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高分化以及Ⅰ期结直肠癌患者DCLK1阳性概率明显更低(P<0.05);随访发现DCLK1阳性患者生存率71.88%相较阴性患者95.12%更低(P<0.05)。结论:DCLK1在结直肠癌表达和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患者病理关联性较大,是临床判断患者疾病预后状态的关键标志物。

  • 标签: DCLK1 结直肠癌 阳性表达率 病理特征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应用,分析CT诊断的梗阻部位和系膜改变与临床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西门子新双源CT(DSCT)检查,其中26例行全腹平扫+增强扫描,14例行全腹平扫,观察CT表现,评估梗阻部位、梗阻程度、系膜改变等指标,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诊断的梗阻部位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6例,诊断符合率为90.00%;CT诊断的系膜改变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4例,诊断符合率为85.00%;CT诊断的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2例,诊断符合率为80.00%。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是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腹内疝 肠梗阻 系膜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新型实践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进行数据研究,均开展规范化培训,分组进行教育,研究组50例使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对照组50例使用临床轮转带教法,对比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组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分均明显更高,培训效果及满意度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新型实践教育模式(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理想。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新型实践教育模式 临床路径教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C-OIT)应用于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使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验组实施C-OIT,对照组采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均为每4 小时一次,比较两组患儿口腔感染发生率、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实验组患儿口腔感染及VA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距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IT对预防口腔感染及VAP的发生有一定辅助作用,并能有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 呼吸机辅助通气 新生儿 口腔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质控管理在老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0例老年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面护理质控管理。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面护理质控管理在老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更加满意、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全面护理质控管理 老年心衰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气交灸在妇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应用。化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副作用包括恶心和呕吐,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困扰。气交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调理气机、促进康复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气交灸在妇科化疗后恶心呕吐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

  • 标签: 气交灸 妇科化疗 恶心 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陈皮的方剂组方规律进行研究,并讨论相关性。方法: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陈皮方剂进行收集,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中的组方规律以及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涉及到陈皮的方剂数量为656首,治疗的疾病种类为146种,最为常见的为积滞、咳嗽和感冒,汲到到证候类型为132种,而类型居多的有食积症、气血两虚症,药物有778味,分析排名靠前的药材:甘草、茯苓、白术、半夏、木香以及厚朴等。结论:通过分析与陈皮方剂的组方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药成方制剂》 陈皮方剂 组方规律 相关性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不断的探讨提升静脉治疗过程中各个细节化内容的规范化管理程度,从而提高整个护理质量的管理需求。方法 培养静脉专科护士,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编写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完善评价指标和质量监督体系,开展专科查房和会诊。结果 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后,护士对静脉输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

  • 标签: 静脉治疗 规范化管理 护理质量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C-OIT)应用于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使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验组实施C-OIT,对照组采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均为每4 小时一次,比较两组患儿口腔感染发生率、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实验组患儿口腔感染及VA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距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IT对预防口腔感染及VAP的发生有一定辅助作用,并能有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 呼吸机辅助通气 新生儿 口腔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在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3月收诊的52例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措施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镇静药物使用剂量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的总剂量和平均剂量,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取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镇静药物剂量,还能够缩短患者的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这种护理措施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 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形式进行探讨,分析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收入本院的61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组为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更大幅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统计尿路感染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其实施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有效性良好,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提升了康复训练水平,具备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 排尿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就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形式进行探讨,分析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收入本院的61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组为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更大幅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统计尿路感染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其实施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有效性良好,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提升了康复训练水平,具备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 排尿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关节镜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效果。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关节镜手术 临床护理路径 膝关节功能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OR=1.52,95%CI 1.04~2.22,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OR=2.55,95%CI 1.12~5.80,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OR=2.50,95%CI 1.50~4.17,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OR=1.05,95%CI 1.03~1.08,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OR=1.04,95%CI 1.02~1.06,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婴儿,早产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三维仿真建模技术于术前对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肠管、肿瘤、关键血管等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分类及测量,评估所得数据及信息对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吻合口张力预判、重要血管变异类型、解剖标志定位等的准确性,以及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2.72±15.21)岁。以患者术前是否进行三维仿真重建进行分组,将术前行腹盆腔增强CT并进一步进行三维重建的患者作为重建组(n=24),将术前只常规进行腹盆腔增强C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6)。对于重建组患者术前利用Mimics软件对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仿真建模,针对模型进行术区结直肠及肿瘤长度、盆腔壁刚性结构相关长度、肠系膜下动脉(IMA)距左右髂总动脉分叉点长度、IMA变异类型及占比、左结肠动脉(LCA)距IMA起始部长度、LCA与IMV距离等关键数据进行测量,并与术中所得实际数据进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分析,评估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对于手术指导的准确性。采用MedCalc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建组模型各径线数据(肠道、盆腔、血管)与术中对应结构测量值,经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价均大于0.9。预测游离结肠脾曲1例,实际游离结肠脾曲1例,预测准确率100%。重建组IMA变异共分为4型,均经手术验证。重建组手术时间(P=0.011)及各血管定位时间(IMA,P=0.043;LCA,P=0.007;IMV,P=0.034)均较对照组缩短,且术中出血量少(P=0.017)。结论术前应用三维仿真建模技术有助于术者准确预判术中吻合口张力、IMA变异类型及其相关径线长度,据此可于术前制定精准手术方案指导手术。

  • 标签: 计算机辅助 三维成像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结直肠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