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发性小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病例的10%和所有小脑卒中病例的15%,30 d病死率在30%~50%之间。小脑出血患者可因血肿增大和(或)脑干受压而迅速恶化导致昏迷和死亡。因此,血肿清除术是自发性小脑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血肿直径>3 cm以及伴有脑干受压或脑积水的小脑出血患者。

  • 标签: 脑出血 小脑疾病 小脑 血肿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的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19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4例,女27例;年龄18~60岁,平均46.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7例,高空坠落伤55例,重物砸伤30例,摔伤9例。损伤节段:颈髓损伤98例,胸髓损伤52例,腰髓损伤19例,圆锥损伤2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61例,B级52例,C级38例,D级40例。将收缩压低于90 mmHg,心率低于60次/min定义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其中35例为低血压组,156例为非低血压组。观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血压、心率、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应用单因素分析模型观察各因素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发生的相关,筛查导致低血压发生的可疑相关因素,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患者均为颈髓和胸髓损伤,在98例颈髓损伤患者中,26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发生率为27%;在54例胸髓损伤患者中,9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发生率为17%,均为T5节段及以上损伤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是否有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节段(OR=0.185,95%CI 0.081~0.424)和ASIA分级(OR=0.108,95% CI 0.048~0.244)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显著相关(P<0.01)。结论脊髓损伤节段与ASIA分级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脊髓损伤节段越高,脊髓损伤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神经 自主反射障碍 低血压 独立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5年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期间共收治合并COP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3例,在不合并COP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根据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进行1∶1配对,筛选出103例患者作为非COP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1年、5年的死亡率,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COPD患者术后1、5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COPD组患者术后30 d、1年和5年死亡率分别为7.8%(8/103)、29.1%(30/103)和48.5%(50/103),高于非COPD组[1.9%(2/103)、13.6%(14/103)和31.1%(32/103)],除术后30 d,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P=0.003)、心血管系统疾病(P=0.006)、呼吸系统疾病(P=0.009)、急性发作期COPD(P<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Ⅲ+Ⅳ级(P=0.001)、延迟手术(> 48 h)(P=0.015)、伤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P=0.002)和行动能力(P=0.010)与术后1年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高龄(OR=1.106, 95%CI: 1.016~1.210, P=0.021)、急性发作期COPD(OR=5.053, 95%CI: 1.520~16.800, P=0.008)、ASA Ⅲ+Ⅳ级(OR=1.657, 95%CI: 1.072~3.912, P=0.040)是COPD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危险因素,伤前ADL(OR=0.974, 95%CI: 0.987~0.967, P=0.043)与术后5年死亡呈负相关。结论COPD会显著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期COPD、ASA Ⅲ+Ⅳ级、延迟手术(>48 h)与COPD患者术后1年死亡相关,高龄、急性发作期COPD、ASA Ⅲ+Ⅳ级是COPD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伤前ADL评分与术后1、5年死亡均呈负相关。

  • 标签: 髋骨折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死亡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时机选择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81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72例,女542例;年龄为60~99岁,平均79.9岁;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将患者分为全身状态好(ASA分级Ⅰ、Ⅱ级,403例)和全身状态较差(ASA分级Ⅲ、Ⅳ级,411例)两类,每类患者根据是否在入院后48 h内手术再分为2组: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分别比较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和1年死亡率、术后1年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等。结果在全身状态好的患者中,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早期手术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0%(0/94)]、术后1年死亡率[5.3%(5/94)]显著低于晚期手术组患者[4.2%(13/309)、14.2%(44/309)],住院时间[(9.6±5.2)d]显著短于晚期手术组患者[(12.3±5.9)d]、术后1年ADL评分[75(70,85)分]显著高于晚期手术组患者[70(60,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身状态较差的患者中,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早期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42.2%(35/83)]显著高于晚期手术组患者[30.5%(100/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30 d和1年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若患者身体状态好,可尽快实施手术;若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一味强调早期手术,需评估身体状态后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髋骨折 手术时机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 001例6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7例,女性674例,中位年龄81岁(范围:60~104岁),股骨转子间骨折584例(58.34%),股骨颈骨折417例(41.65%)。低钠血症定义为血清钠离子浓度<135 mmol/L,根据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时间分为入院低钠血症和术后低钠血症,其中术后低钠血症分为术后早期低钠血症(术后24 h内)和出院低钠血症(出院或死亡前48 h内);根据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分为3种类型:持续低钠血症、一过低钠血症(入院时出现低钠血症,但术后血钠浓度正常)、术后新发低钠血症(入院时血钠正常,术后出现低钠血症)。统计老年髋部骨折后围手术期低钠血症的发生比例、发生时间和类型,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入院和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1例患者中,入院时低钠血症126例(12.69%,126/1 001),术后低钠血症161例(16.3%,161/987),其中术后早期低钠血症140例(14.6%,140/960),出院时低钠血症128例(14.0%,128/916)。916例围手术期血钠浓度资料完整的患者中,52例(5.7%)患者表现为持续低钠血症;64例(7.0%)为一过低钠血症;77例(8.4%)患者为新发低钠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入院时低钠血症相关(P值均<0.05);入院时低钠血症、痴呆、全身麻醉与术后低钠血症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88,95%CI:1.196~2.674,P=0.005)、白细胞计数(OR=1.116,95%CI:1.041~1.195,P=0.002)是入院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OR=0.932,95%CI:0.891~0.982,P=0.004)是保护因素;入院时低钠血症(OR=6.481,95%CI:4.125~10.182,P<0.01)是术后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身麻醉(OR=0.614,95%CI:0.383~0.986,P=0.044)是保护因素。结论髋部骨折后低钠血症发生比例高,男性和白细胞计数高是入院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白蛋白是入院低钠血症的保护因素。入院低钠血症是术后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身麻醉是术后低钠血症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髋骨折 低钠血症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后30 d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存病、手术时机、固定方式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筛选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出术后3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 350例,符合入选标准1 004例,术后30 d内死亡43例(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合并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以及并存病数量≥4个的比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律失常(OR=2.36,P=0.038)、肺部感染(OR=2.50,P=0.020)、心功能不全(OR=3.15,P=0.016)、白细胞计数高(OR=1.14,P=0.006)、白蛋白水平低(OR=1.08,P=0.037)是术后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高,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白细胞计数高、白蛋白水平较低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髋骨折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81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2例,女542例;年龄60~99岁[(80.0±8.0)岁]。按照ASA分级将患者分为四组:Ⅰ级23例(2.8%),Ⅱ级380例(46.7%),Ⅲ级389(47.8%),Ⅳ级22(2.7%)。分别比较四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方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 d及1年病死率。对术后1年死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患者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A分级的提高,患者年龄逐渐增高,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比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P均<0.01)。Ⅳ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59%(13/22),依次为Ⅲ级31.4%(122/389)、Ⅱ级17.6%(67/380)、Ⅰ级4%(1/23)(P均<0.01)。Ⅳ级患者术后30 d、1年病死率分别为32%(7/22)、64%(14/22),Ⅲ级患者分别为4.6%(18/389)、17.0%(66/389),Ⅱ级患者分别为3.4%(13/380)、12.1%(46/380),Ⅰ级患者分别为0、4%(1/23)(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龄、冠心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肺部疾病、肾功能不全、ASA分级、麻醉方式和住院时间与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127例(15.6%)术后1年内死亡,年龄(OR=1.037,95%CI 1.007~1.068)、ASA分级(Ⅱ级OR=1.851,95%CI 1.238~14.386;Ⅲ级OR=2.092,95%CI 1.266~16.482;Ⅳ级OR=15.368,95%CI 1.626~145.283)、住院时间(OR=1.038,95%CI 1.015~1.061)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差,ASA分级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1年病死率密切相关。高龄、ASA分级Ⅱ、Ⅲ、Ⅳ级、住院时间长是髋部骨折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SA分级能够作为不良预后的评估工具,及早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

  • 标签: 髋骨折 预后 老年
  • 作者: 竺得洲 高杰 郑志杰 蓝云 徐铮 张建政 刘智 孙天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是否存在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比较其BMMNCs亚群差异。方法选取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A和B。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和淋巴细胞亚群。对2例患者的BMMNCs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细胞聚类分群,对每个亚群差异表达倍数前20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判断每个亚群的主要功能,找出调节免疫炎症的相关亚群及基因。比较2例患者的预后、BMMNCs亚群种类及对应细胞比例差异。结果A患者外周血指标仅IL-10稍偏高。B患者C3偏低,C4接近正常值下限,IL-2、IL-6、IL-10明显偏高,CD8+T细胞百分比偏低,CD4+/CD8+偏高,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2例患者的BMMNCs分成相同的5个亚群,其中亚群2和亚群4的功能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亚群2中的CCL4、CCL5、LTB、CXCR4及亚群4中的C1QA、C1QB、CD14、SPP1可能是关键基因。A患者最终预后较好,其BMMNCs中构成亚群2和亚群4的细胞比例均高于B患者[47.00%(1 431/3 045)vs. 29.28%(882/3 012),5.88%(179/3 045)vs. 3.85%(116/3 012)]。结论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BMMNCs分成不同亚群,其中有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其可能影响患者伤后免疫炎症状态及预后。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转录组 髋骨折 骨髓 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BIS指导下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无术前疲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BIS值40~49组(B1组)和BIS值50~60组(B2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1组术中BIS值维持40~49,B2组术中BIS值维持50~60、C组术中维持HR和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后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帕洛诺司琼行PCIA,VAS评分>3分时,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时行Christensen疲劳评分,记录POFS(Christensen疲劳评分≥6分)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 d内发热、呕吐和谵妄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行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B1组和B2组术后1、3和7 d时Christensen疲劳评分降低,术后7 d时POFS发生率降低,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与B1组比较,B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P<0.05),术后各时点Christensen疲劳评分、各时点POF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各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补救镇痛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发热、呕吐、谵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指导下全麻可减轻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POFS,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麻醉,全身 老年人 疲劳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弯角穿刺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58例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PKP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均为单一椎体骨折。根据穿刺器的形状分为弯角穿刺针组和直角穿刺针组。弯角穿刺针组28例,男7例、女21例,年龄(71.8±7.8)岁(范围60~84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6例、L2 5例、L3 3例、L4 4例、L52例;直角穿刺针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73.2±8.4)岁(范围61~88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7例、L2 4例、L3 4例、L4 5例、L5 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7±2.9)个月(范围12~24个月)。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渗漏率(18%,5/28)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3%,7/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7);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使用量和手术时间[(5.0±0.5) ml、(55.2±6.9) min]均高于直角穿刺针组[(3.4±0.6) ml、(42.9±3.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穿刺针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1.0)分、(2.6±1.5)分]和ODI(27.5%±9.7%、28.7%±11.3%)均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7±1.0)分和(4.5±1.1)分,31.8%±10.5%和43.1%±13.4%];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5.5°±3.5°、术后18.4°±1.6°、末次随访时20.5°±4.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2±1.9) mm、术后(21.5±2.2) mm、末次随访时(20.1±3.6)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后凸Cobb角降低、骨折椎体高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4.4°±3.6°、术后23.1°±4.0°、末次随访时27.8°±2.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5±1.8) mm、术后(15.4±2.0) mm、末次随访时(12.7±1.0)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后凸Cobb角增大、骨折椎体高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低于直角穿刺针组、骨折椎体高度高于直角穿刺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弯角穿刺针PKP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可有效恢复终板高度,降低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的程度。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与活动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 533例活动结核病患者,其中1 432例肺结核,男920例,女512例,平均年龄(37±14)岁;101例肺外结核,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35±13)岁。同期选取1 445例在该院体检者为健康对照,其中男882例,女563例,平均年龄(37±20)岁。运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的IL-1β基因rs1143627、rs1143623、rs16944及rs2853550基因型,比较两组人群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进一步分层比较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病患者rs1143627 T>C(-3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随机选取53例活动结核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15)岁,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后的高分辨率CT检查及评分,分析各SNP等位基因与结核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结果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能有效检测4个SNP位点基因型。在4个SNP位点中,仅-3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活动结核组rs1143627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为53.3%(1 634/3 06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8.7%(1 407/2 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0;95% CI为1.09~1.33;P=0.001 6)。其他3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结核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1143623 G等位基因频率为59%(1 821/3 066)和60%(1 732/2 890),rs16944 G等位基因频率为51%(1 574/3 066)和52%(1 499/2 890),rs2853550 T等位基因频率为64%(1 964/3 066)和65%(1 875/2 89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肺外结核病患者-31位点T等位基因的频率(62.9%,127/202)显著高于肺结核病患者(52.6%,1 507/2 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为1.13~2.05;P=0.005)。高分辨率CT评分结果显示抗结核治疗前携带rs1143627 TT、TC、CC基因型患者的高分辨率CT评分分别为26.6、13.9和13.3分,抗结核治疗2年后,携带rs1143627 TT、TC、CC基因型患者的高分辨率CT评分为14.7、6.6和5.4分,表明携带rs1143627 T等位基因的肺结核患者病情更为严重。结论IL-1β基因-31位点T>C的SNP与活动结核易感性相关,其T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且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患肺外结核。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多态性,单核苷酸 结核 疾病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联合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治疗跟骨感染缺损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和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等技术治疗5例跟骨感染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37.0岁(范围,17~52岁);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碾压伤1例。全部病例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骨水泥填塞跟骨缺损皮瓣覆盖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2例10 cm×8 cm,8 cm×7 cm、8 cm×5 cm和5 cm×3 cm各1例。跟骨体部缺损:2例4 cm×3 cm ×2 cm、2例3 cm×3 cm×2 cm和1例3 cm×1 cm×1 cm。二期通过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重建跟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植骨愈合情况、跟骨形态、内固定位置,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个月(范围,12~30个月)。一期手术后4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更换骨水泥后愈合。细菌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各1例。二期采用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和3D打印个体性化钛网植入重建跟骨形状和结构。临床愈合时间4.32个月(范围,3~8个月);影像学检查跟骨植骨区域连续骨小梁形成时间为13个月(范围,10~22个月)。术后12个月,Maryland评分为92分(范围,86~98分),其中优2例、良3例;AOFAS评分89.8分(范围,83~100分),其中优2例、良3例。1例一期术后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后治愈。结论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重建跟骨是治疗跟骨感染骨缺损的一种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感染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0 T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技术评估巴马小型猪慢性阻塞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心肌纤维化,为评估COPD心肌组织学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20头健康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COPD模型组(16头,蛋白酶制备COPD模型)及正常对照组(4头)。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不同阶段(4周、8周及20周)行多模态CMR扫描。对比各组小型猪之间常规心脏参数的差异;分析各组LV心肌LGE发生率、分布及类型。结果模型组共有14头小型猪COPD模型构建成功。造模早期及中期(4周、8周)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后期(20周)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明显加快(P分别为0.003、0.002);体质量降低(P=0.007)。造模早、中期各组小型猪心功能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前及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期右心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RVAW) (P均<0.001)均有所增厚,右心室舒张末横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Dd) (P<0.001)及左心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 (P=0.018)较造模前有所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横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 (P=0.05)及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 (P=0.005)较造模前有所减低。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较造模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01及为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模型组有5头小型猪共23个心肌节段(23/85)发生LGE,与对照组及造模前比较均出现显著差异(P均<0.01)。LGE主要位于左室基底部及中间部,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GE以肌壁间型最为多见。结论COPD早期即可出现RVEF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少部分LV心肌可出现心肌纤维化,但LVEF未见明确改变。基于CMR的LGE技术可为COPD患者早期干预、诊疗计划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脏磁共振 小型猪 钆延迟强化 心肌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输尿管移行上皮癌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的治疗在临床上较为棘手,125I粒子植入可以利用其剂量精准、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势在其治疗中发挥作用。方法应用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针对盆腔及肺内转移病灶进行治疗。结果经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后,三部位转移病灶均得到控制。结论125I放射粒子植入在输尿管移行上皮癌复发/转移病灶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3D打印模板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输尿管移行上皮癌 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