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宁夏地区儿童头颅、胸部CT检查的辐射水平,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CT辐射优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地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市、县、区不同规模医院1~2周内儿童(≤15岁)头颅、胸部CT的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患者有效剂量(E)值;并将CTDIvol、DLP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与其他国家推荐的DRL值进行比较;所有儿童分4个年龄组:<1岁、1~5岁、6~10岁、11~15岁。结果走访调查39家医院,调查CT设备47台,采集头颅断层扫描1 134例,胸部平扫636例。头颅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44.2 mGy、456.2 mGy·cm;1~5岁:57.2 mGy、659.6 mGy·cm;6~10岁:61.1 mGy、668.7 mGy·cm;11~15岁:63.6 mGy、849.3 mGy·cm。胸部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5.0 mGy、89.2 mGy·cm;1~5岁:5.9 mGy、124.8 mGy·cm;6~10岁:6.0 mGy、167.9 mGy·cm;11~15岁:7.1 mGy、235.0 mGy·cm。结论宁夏地区儿童胸部CT辐射与其他报道相近,但头颅CT辐射相对偏高,且各年龄段均存在偏高现象,尤以婴儿患者较著;应加强宁夏地区儿童头颅CT辐射优化与监管,增强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的剂量控制意识,提高对辐射相关风险的认识。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辐射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辐射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CT尿路成像扫描参数优化及辐射控制措施。方法按常规参数(3种体型均120 kV,CARE Dose4D)、低kV[体质量指数(BMI)≤22.9:80 kV、22.9<BMI<30∶100 kV、BMI≥30∶120 kV,CARE Dose4D]、低mAs(120 kV,3种体型均在CARE Dose4D基础上mAs降低40%)3种扫描方式前瞻性收集CT尿路成像检查133例,测量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记录各组患者CT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80、100 kV扫描患者的有效剂量下降了77.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30、-5.595,P<0.05);8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CNR及输尿管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5~-2.392,P<0.05),但输尿管的SNR、CNR及肾盂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6、-3.566,P<0.05),但肾皮质的CNR及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体型低mAs扫描的有效剂量较常规扫描分别下降了38.3%、32.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6、-5.912、-2.842,P<0.05),22.9<BMI<30组输尿管的CNR较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7,P<0.05),其余肾皮质、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主观评价评分均>3分。结论针对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所采用的低kV、低mAs扫描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并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CT尿路成像 低剂量扫描 泌尿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CTA测量的形态学参数分析基底动脉动脉瘤(BT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图像特点,并根据BTA是否破裂分为动脉瘤未破裂组(44例)和动脉瘤破裂组(1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瘤相关形态学参数。采用χ²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指向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长径、动脉瘤高度、瘤径宽度、纵横比、大小比、动脉瘤角、血流角、基底血管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近端长轴的夹角(P1-P1角)、双侧小脑上动脉近端长轴的夹角、分叉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与基底动脉夹角之和)进行统计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一步做ROC曲线分析。结果形态不规则的BTA更容易破裂(χ²=5.412,P<0.05)。破裂组动脉瘤长径[(4.18±2.11)mm]、瘤径宽度[(3.06±1.75)mm]、P1-P1角(148°±18°)均小于未破裂组[分别为(6.38±2.21)mm、(5.20±1.59)mm、1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纵横比(1.19±0.13)、基底血管角(82°±11°)、分叉角(212°±18°)均大于未破裂组(分别为1.05±0.18、70°±10°、18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β=4.878,OR=11.418,P=0.019)、BVA(β=0.165,OR=1.177,P=0.043)、P1-P1角(β=-0.223,OR=1.080,P=0.029)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BTA破裂的BVA、P1-P1角临界值分别为76.7°、158.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86,两者联合诊断BTA破裂的AUC为0.89。结论动脉瘤形态、BVA、P1-P1角均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动脉瘤形态不规则、BVA>76.7°、P1-P1角<158.5°时BTA更易发生破裂。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L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CT影像特征,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PLC自发破裂的81例患者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肿瘤位于肝脏外周而未发生破裂的年龄、性别和巴塞罗那肿瘤分期匹配的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瘤体位置、分布、大小、形态等CT影像特征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共纳入81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9例,年龄(53.69±10.34)岁;对照组纳入81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17例,年龄(54.78±9.04)岁。瘤体CT影像特征中肝硬化、瘤体贴近膈肌、跨叶分布、伴有门静脉阻塞、肿瘤最大径>10 cm、侵犯肝包膜(弓弦比>1)、肿瘤外凸≥25%与PLC自发破裂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肝硬化(OR=2.796,95%CI:1.721~10.834)、伴门静脉阻塞(OR=3.586,95%CI:1.272~10.107)及肿瘤外凸≥25%(OR=2.831,95%CI:1.668~22.210)可作为PLC自发性破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肿瘤外凸≥25%、肝硬化、伴门静脉栓塞与PLC自发性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PLC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原发性 破裂 危险因素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差异及肝脏血流状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2例,无肝脾疾病患者15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1)测量比较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与对照组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之间的差异;(2)分析比较脾脏体积与各相关血管内径之间的相关性;(3)测量比较基于Couinaud分段肝脏五叶相关灌注参数值: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 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脾脏体积与各血管内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108、17.484、23.124、13.636,P值均< 0.05)。(2)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418、13.293、15.136、7.093,P值均< 0.05),但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脾静脉、门静脉、脾动脉内径与脾脏体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0.548、0.726)。(4)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PVP、T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HPI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肝右后叶HPI高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555、4.570,P值均< 0.05);各组间全肝叶H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重度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HAP均低于对照组、轻及中度脾功能亢进组。结论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动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与脾脏体积增大一致,且中、重度为著;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均减少,肝动脉灌注量以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减少显著。

  • 标签: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血流动力学 CT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