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政”建设基本内核与生成逻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政”建设基本内核与生成逻辑研究

陈兰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摘要:高校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推动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加强青年工作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厘清“社团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核,从强化思想引领推进社团内涵建设两方面演进“社团思政”生成逻辑,形成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设策略。

关键词:社团思政基本内核生成逻辑

高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新思路、新形式新载体谋划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打造育人重要阵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学生社团是实现铸魂育人、涵养校园文化、创新学生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通过推进“社团思政”建设,可以有效“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在新时代引领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政”的基本内核

“社团思政”的基本内核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学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着力挖掘高校学生社团思政元素的育人内涵、形成逻辑,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确社团的思政建设和育人导向。思政教育进社团,既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又符合学生的成才需要,能够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思想领先的学生社团格局的形成。

一是“育其心”。以各社团为阵地结合“大思政”和“大心理”育人观,将育德与育心结合,用情知心,促进学生思政道德、心理健康、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在活动开展方面,推动“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以丰富、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广泛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体验、实践学生在社团中释放学业压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内心需求,以社团的趣味黏性、多元互动性、参与实践性实现“育心”。

二是“育其力”。通过推行社团多层次、多样化的思政建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推动“五星社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旗帜工程”建设,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不断完善社团制度建设,聘任专业社团指导老师,提升社团队伍活力和活动质量,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学生在心仪的社团踊跃参加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大胆展示特长,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育其情”。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要深刻把握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拓展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重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建设和活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着力点。加强社团活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政治上清醒、思想上坚定,争当“四有”新时代大学生。

二、高校“社团思政”的逻辑表达

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立德树人视域下,要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学生社团在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生成逻辑上看,“社团思政”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力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一体化理念的现实表达。学生社团能够有效传导课上与课下,课堂与课余教育的合力,构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内与校外、隐性与显性的多元体系。高校坚定党管青年把握青年思想脉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育人的功能建构,激发和调动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通过学生社团引导青年向上、向善,求真、求美,帮助青年在成长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举旗帜,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对学生社团把方向、管大局,发挥社团引领青年、凝聚青年的积极作用。利用智慧团建、融媒体、“互联网+”等手段,以亲切而丰富的社团活动牵引党的创新青年化阐释工作,推动理论学习真学真悟,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坚持立德树人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性作用,通过社团实践和文体活动载体,紧跟时代步伐,形成学生独立思想品格和爱国情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诚信建设、心理素质、艺术修养。

增实效,推进社团内涵建设。以红色社团和思政社团为引领,对思政类社团如理论研究协会、理论实践社团等的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社团设立基本门槛,吸收思想政治觉悟高、奉献意识强、学习成绩优良的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成员,确保思政社团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充分利用社团内容的开放性特点,通过社团传播先进理论和时政方针。针对全体社团建设,创新推进思政教育引领,实施以学生社团为重要阵地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亲和力,推动社团与课堂教学相补充,实现学生社团内涵建设。

三、高校“社团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第一,抓好学生社团机制体制建设。推进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思政”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共青团具体负责,校内宣传、人事、教务、保卫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二,完善学生社团日常管理。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成立学生社团专门管理部门,配备政治素质过硬的团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团的整体日常工作。校团委做好学生社团的注册登记、年审、注销,社团导师的安排、聘用,活动安排,评优评先等工作。

第三,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把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社团活动作为思政教育鲜活的载体和路径,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制”范畴,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部分,成为计学分的“选修课程”。

第四,强化社团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学生社团要注重考核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探索建立“2+1”导师制队伍体系。“2”是指社团的思想指导教师和社团专业指导教师,“1”是指每个学生社团的专属日常指导教师。社团的思想指导教师和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负责多个或某一大类的学生社团指导建设,社团专属指导教师可以为一人或多人,只承担一个社团的日常建设、活动开展的日常管理。

第五,开创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文化建设。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要符合政治主流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传承特色文化等,形成特有的高校社团文化。如成都工业学院“陈毅研究协会”“求是共进社”等理论类社团,积极组织开展理论沙龙、读书会、红色知识大赛、线上线下学习等活动,以“筑基础、建阵地、找载体”为工作思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理论成果,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参考文献:

1.胡颖蔓.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

2.曾德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20,(8)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