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中国画教学谈中国画的造形与审美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7
/ 2

基于儿童中国画教学谈中国画的造形与审美意识

周扬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570100

摘要: 中国画的造形是意象造形,“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在儿童中国画的教学中,先应树立中国画的审美意识,了解中国画是什么、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从而明白中国画为什么这么画,从本质上感受中国画和文化的关系与魅力。

关键词:儿童中国画、中国画的造形、中国画的审美

现代儿童画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上以创意画、拼贴画居多,在工具材料上以水彩笔、蜡笔、水粉等材料较为常用和普遍,虽然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很多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开发自己独具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或者艺术工作坊,在美术课程开发的题材和领域越来越丰富。但在整体课程设定上,涉及儿童中国画教学的常规美术课程还是偏少。以海南地区连续几年开展的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为例,活动共分为艺术表演类、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学生作品类、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等四大方面,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近几年来海南地区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果。在第九届、第十届展演活动中,全省120多所学校共有近6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以中国画教学为成果展示的作品、工作坊、教学案例寥寥数几,大部分美术作品、工作坊、教学案例以拼贴画、剪纸、版画、手工艺等为主。这说明了中国画在儿童美育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局限和难度。据笔者在与一些中小学美术老师的沟通交流中了解,这些困难主要概括为工具材料及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不足、儿童中国画教学经验、学生欣赏水平的不足、学校层面的不支持等五个方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儿童中国画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建议。

中国画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历代名作,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杰作,更是中华文明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文风貌的视觉化呈现。中国画的本质是哲学的,因此在儿童中国画教学中,首先施教者应先树立正确的中国画审美意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国画,然后在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画。先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后,真正的实践过程并不难。

一、首先中国画的意象造形

谢赫六法论中,第一谓之“气韵生动”,其次为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在中国画自古以来的造形观中,自然形是居于“精神气韵”而其次的,所谓意象形,即“寥寥数笔,不求形似”,以形写神追求“妙在像与不像之间”,加上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有形式,更能提升画外音的精神表达。即中国画的造形是意象的,是在尊重自然物体的基础上,主观地进行取舍、提炼概括,既没有脱离自然物体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舍形而悦影,从投影的启示来把握对象,忽略真实的细节,把握住整体的神韵,如唐代萧悦观墙上的竹影而画竹,明代画家徐渭“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同时也说明中国画的造形是剪影式的,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笔者在海口市某校一年级中国画教学《大熊猫》一课观摩中发现,很多学生画熊猫时,潜意识中还是更在意熊猫的“自然形”画的像不像,他们会先描轮廓形然后再填色,完全没有感受到中国画笔墨的韵味和审美特性。写意熊猫的精华内涵在于简练概括的笔墨之间自然灵活地组合成熊猫的意象图形,重点在笔墨造形,体会毛笔提按顿挫的变化、水的介入后干湿浓淡的变化,而非“描形”,即使初学者笔墨之形没有组合好,或大或小、水份或多或少,没有画得像“自然形”熊猫,但还是应以笔墨造形为重点,教师教学更应从根本上树立学生中国画的造形与审美意识,特别在这个“像与不像”的问题上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笔墨意外造形的效果,重在意象与想象力的引导,而非形本身,即苏东坡所谓“论画已形似,见于儿童邻”。

二、其次中国画的线性造形

中国画的造形和其独特的工具材料有着巨大关联,圆锥形的毛笔,可粗可细、可以产生点状、线装、面状等丰富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不同于西方造形的点线面,他又通过水为媒介,产生浓淡干湿等丰富的虚实变化,偶发出很多自然之形、意外效果,这些“神来之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线是中国画的命脉,如何使这跟线条富有生命,或鲜活或枯萎,都要通过手腕的动作与力度变化如书写的形式写出来,即书法用笔,这里面的规律与技法可多了,自古就有很多关于” 笔法”的文章,如五代荆浩的《笔法记》。画衣纹有十八描、笔法有平圆留重变等,但总结后不外乎就是力求线条的变化与气息呼应,与气韵生动相为呼应和作用。讲究笔迹形态与物象的结合。要画枯树、石头就用侧峰飞白来画,表现枯树或石头的沧桑、要画茂盛的树和枝叶就用钟鼎文来画,表现出圆润、有弹性的线条。如锥画沙、一波三折、屋漏痕等以书法入画,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形成了人们对线条质量的追求。教师在学生初学国画之期,可以先进行以熟悉材料与工具为目标的水墨游戏,融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让学生从材料本身为切入点,进行点、线、面、浓、淡、干、湿等的实验,在继续进行泼墨、叠墨、撞水撞色等的实验深入。从学生学会欣赏笔、墨、纸等材料本身自然迹化的的美。比如,很多学生画时总是担心墨色晕开了、水太多了等问题,尤其是有一些学生不理解飞白的美,总喜欢涂均匀涂满满,因此在水墨实验这一过程中,重点应遵循材料本身的美,以及产生的丰富迹化的美、抽象图形的美等,或虚或实等都有它的美,可以结合音乐或者自然物举例具体迹化效果与美感分类,如活泼的、干涩的、茂盛的、苍老的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笔墨迹化的不同与美感。在水墨实验中除了欣赏墨色本身的美感,更能够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使孩子们的审美不拘泥于具象图形,如何欣赏偶然的效果,如何巧妙利用偶然的效果,需要教师们开放式的引导。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910a065d38a721f4144015c4bf52c6.jpg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c75b8ab18d4a94e291418ebd211d57a.jpg 

 

再次中国画的构图--留白。

中国画讲究“白雪红梅”的境界,在画面中采用“空”来表现空灵的哲学思想。构图又有两级实验,空和满。以空为代表的作品有很多,古代有“马一脚”“夏半边”,以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如李可染的作品,反其道而行之,整个画面铺满色彩,体现了艺术当随时代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视觉特征与冲击力,同时也说明了古代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在展览和欣赏的空间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后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化

中国画的笔墨、中国画的图像是程式化的,是对应物象的符号,而这种符号是在尊重自然形的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与概括,而不是仅仅拘泥在描写自然形。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是提示性的,比如我们画兰、写竹有相对应的口诀与造形组合规律等,这就是中国画的程式化,从程式入手,再灵活运用,这种程式化一方面对应了物象的图式,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式来操作

中国画独特的造形观和审美观,离不开文化背后的哲学影响,离不开中国画里的 “写意”精神,而这种“写意”精神一方面是“借物言志”“传情达意 ”,从对应物象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另一方面则是体现画家们的奇思妙想,这一点正是符合儿童天性特征的,如孩童画般的天马行空,用我们现在的词汇叫做丰富的创造与想象力,如八大山人的鸟,白眼向人的经典形象,完全是赋予了人的心思与灵活,如同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拟人化的夸张形象,富有故事语言。这些特性在儿童画的发展中是相通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了解清楚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再来实践儿童画教学其实并不难。尤其是对于初学的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形体的束缚,让儿童随着音乐节奏般去体验毛笔提按顿挫、水墨干湿浓淡的迹化实验,不断的摸索常常会得到很多意外的偶然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指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22年

 [2]胡陆保,《用水墨说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3]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