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专注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初中生专注力的培养

庞妍

辽宁省鞍山市第27中学  114001

摘要:

近几年,专注力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各大教育推文,孩子的专注力的提升一直是众多机构为了吸引眼球,打出的这一不太常见的名词。很多人对专注力和注意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特别是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提升学习的方面。甚至众多从教人员也认为专注力就是注意力。面对众多对专注力的错误解读,家长和教师都需要科学地认识专注力与注意力,明确专注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关键词:

专注力,注意力,家庭教育,初中生

“百度百科对专注力的解释是注意力”。何为注意力?心理学指向,人的认知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唯有在集中注意的心理状态下,人的认知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因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所以,我比较赞同吴学刚老师和李小会老师对专注力的解释,“专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或某一活动的能力。

一、专注力与注意力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上课不听讲,不知不觉就想其他事,时常不能复述老师或同学刚刚说完的话。

(二)和别人聊天时喜欢打断,不能听完,有时候可能会听不懂,听不进反馈,发现听者不知所云。

(三)考试漏题,写字写半边,读书漏字,读不准确看书中途突然就游离在书本之外

(四)坐在哪里都会动来动去,无法安静,做作业的时候时不时起身去喝水上厕所。

这些现象都和专注力有直接关联。

专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或某一活动的能力,它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认知活动包括听觉、视觉、记忆、思维、想象、执行、反馈的活动,认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推动力。

专注力是人进行一项活动的心理状态。这个活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枯燥的,可以是对人的,也可以是对物的。

很多人会将专注力与注意力二者等同起来,认为专注力就是注意力。但专注力和注意力二者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专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且坚持的状态。但是注意力也是人进行活动的心理状态,是先天应有的。

其次,专注力是有指向性的,包含了意志品质在里面,同时也具备了社会功能。注意力是大范围的形态,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和社会功能。

第三,专注力有好坏之分。相比注意力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而注意力没有好坏之分,有强弱的程度。专注力比较好的人通常会很容易取得好成绩。比如我们常说的王羲之,他练字的时候因为专注力比较强,把墨汁当蒜吃,蘸馒头吃等等,说的都是专注力。

二、影响专注力的因素

研究表明,专注力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发展的。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专注时长大约510分钟,5~10岁孩子的专注时长是20分钟,10~12岁孩子的专注时长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的专注时长是30分钟。可是相同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专注力不同的情况呢?这又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影响专注力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事物本身对孩子的吸引程度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越是感兴趣的事物,孩子的专注力越高。

第二,孩子自身与他人在互动中的联结能力也成为互动专注力。有的孩子由于得到父母过多的干预或庇护,导致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与他人交涉,往往会出现不愿与他人交往,往往会对出现的老师或他人的要求有选择的接收,或是表现出完全听不懂的状态。这一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第三,孩子自身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状态。身体状况是指孩子本身身体的一种协调能力。有的孩子间接表现出协调能力较差,他在做事时就很容易出现看似不专心、不专注的情况。而情绪状态是指孩子对某个人、某位老师或是家庭中比较强势的父亲或母亲表现出的一种恐惧、害怕,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

第四,孩子自身的意志表现。这是指孩子控制自己意志的一种表现。良好的意志力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意志力的训练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

其实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因素主要是来源于外界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专注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环境改变训练并进行培养的。

三、初中生专注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时间分配。这要求家校联动,家长保障好后勤,为孩子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营养可口的饭菜,舒适的睡眠环境。学校把作业放在首要地位,避免题海战术占用孩子大量的休息时间,而导致孩子专注力无法集中,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其次,保持环境的简单安静。在孩子的学习区域尽量少放其他干扰孩子学习的物品,学习桌上少摆放其他文件,家里的物品要收纳有序,这样就尽可能减少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第三,学习任务分段,有目的的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认为,困难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在面对过量的、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孩子容易失去信心,缺少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导致专注力变差。所以,一个专注力比较差的初中生写完一张试卷需要120分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两个60分钟的学习任务,前60分钟认真填完一部分试题,休息一会儿后,后60分钟再完成另外一部分试题。这样将学习任务分段,既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

能很好地保持专注力,又减低了孩子学习的困难,帮助他将每个学科的作业都具体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按照制定的计划学习,便可以高效快速地完成作业任务,这就是学习分段带来的好处。

第四,启动积极情绪,定好规则,抓大放小,给孩子留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目前每个班级都有几个非常典型的学生,小学时成绩非常好,但现在的成绩基本都是倒数。从外显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小动作不断,周边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眼神飘离,总是防备周围的一切,不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专注力。这些孩子,他们在家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父母中必有专门辞去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孩子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感觉压抑,情绪低。采用消极状态对抗老师和家长,不顶嘴、不反驳,但就是不学习,没有专注力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留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只有让孩子感觉到自由和民主,为自己而学而活,启动积极情绪,才能开启专注力的大门。

第五,用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目标,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展兴趣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但许多家长却用别人家学习优异的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家的孩子,无形中打击了本就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在重重的打击下,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破罐子破摔,无心学习,也就谈不上专注力了。而兴趣是最强专注力的来源,兴趣的培养要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授,所以我们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以自己的执念和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定个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慢慢进入沉浸式学习中去,渐渐地孩子也就自信起来,这样专注力也就慢慢形成。

因此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孩子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发展自身的系统,形成良好的专注力。

综上所述,一个孩子能拥有良好的专注力,他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更好,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这种专注力品质还会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作用于他人生的整个道路。

参考文献:

《专注力: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 吴学刚 李小会  2019.8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