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浅谈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冯鹍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实践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的民族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作了全面、完整的论述。本来通过三个方面,来深入探究《实践论》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认识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经过对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等的关系用一些十分鲜活的事物进行描述,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西传统哲学,深刻地指出在过去的唯物主义理论中存在的关于人的认识对社会实践乃至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的认识程度上存在的局限性。他的认识论思想以生动的语言来叙述,科学阐述了认识论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的意义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由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在认识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

第一,实践是唯物辩证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毛泽东始终坚信不疑的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人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慢慢的去了解了大自然,进而去认识大自然。生活在无阶级社会中,人们解决物质生活问题依靠的是彼此简单的协作。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生产都是按照阶级划分而进行开展的,相同的阶级之间有一定的协作关系,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会形成协作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慢慢的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对经验进行验证和修改,并将检验过的经验进行抽象和保留,这就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毛泽东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会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会促使实践活动的发展,实践活动的进步也促使着人类认识活动的进步。不管是自然地认识还是对社会的认识,人类的认识总归是沿着低级向高级、浅向深、片面到全面来发展的。实践是认知产生的来源,而认识的进步也由实践的发展来促进。许多新的认识课题都是由实践中产生,同时实践而产生的经验知识也为许多新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把把钥匙。

认识的决定在于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毛泽东认为,人们之所以要产生认识,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改造整个世界。从古至今,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只是为了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更重要地在于通过了解到的规律去进一步认识世界,并据此来改造世界。

总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需要辩证的思考,没有实践就不会产生认识,没有进步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可以说,人们是在实践中去探索大自然去产生认识,而在认识中用实践来进一步改造大自然。

二、辩证地看待认识发展过程

《实践论》中有关于认识专门的讲解,毛泽东认为人的认知要经过两次转变,也就是说人的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外观表现到理性的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的认识回归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人们一开始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依靠其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没有谁一开始认识新事物能够抛开表面而进入里面,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将大脑的印象与感觉相结合的阶段。随着这种结合次数的增加,人们的大脑中会对这种事物的印象加深,会产生一系列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会产生一个飞跃,会对这一过程产生概念。什么叫做概念?就是抛出外在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而这一阶段是不受人们大脑感性所干扰的阶段,所以也就叫做认识的理性阶段。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是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过渡,是一个从周围世界的外在矛盾到内在矛盾认知的过渡。

《实践论》中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关于认识升华到理论层次的价值观问题,毛泽东认为,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从而进一步达到改造大自然、改造世界的目标,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人们一开始是没有认识的,只有通过了实践通过了长年累月的感性接触才慢慢对事物有了认识,随着接触的进一步加深,大脑中才会慢慢凝练出这一事物的概念,这些都是人们之所以能从感性转变为理性的原因。理性的正确与否是不能从感性中得到验证的,要知道理性得出的理论正确与否,必须将理论进行实践,然后看实践的结果是否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从这里可以看出,认识发展的过程大体由两个阶段所形成,第一个阶段是人们先接触事物的表面,由经验中慢慢积攒出来的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阶段是人们用理性产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正理论的过程,即从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当中。

三、科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从有人以来,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总规律,那就是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进行结合的过程,是人们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产生理论最后回归于实践而产生新的认识的过程,这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都是对上一个循环的一次升华。

一开始,社会中的人们身处客观世界一定发展阶段内的一定实践过程中,脑海中形成的认识是对当前阶段的客观事物、事件的主观映象,将这种认识应用到所对应阶段的客观实践中去,而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将理论变为事实,一旦到达这种程度,这一认识过程才算结束。然而,那只是对于特定时期内的具体认识而言,如果相对于整个人类时期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实践的客观物质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也就导致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也是不断地产生变化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永无止境的,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天。我们当前所掌握的真理性的认识对于经过发展变化后的实践可能是不适用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总结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反复循环,而在实践和认识当中的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入到了相对高一级的程度。这些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的认识论思想,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工作必须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要做到实事求是,理性认识还要返回到实际工作当中,将理论更好的服务于实际,用实际来更好的实现理论目标,认识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真理性的认识。

《实践论》中所包含的真理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对我们的价值观有绝对良性的引导,它的价值将会在未来进一步彰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2]高家愔.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研究[D]

[3]赵剑,杨羽.毛泽东《实践论》中认识论思想的内容及当代价值[J]

作者信息:武警警官学院某部学员  冯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