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9世纪初期的美国汉学发展与中美互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浅谈19世纪初期的美国汉学发展与中美互动

张雨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19世纪初期的美国汉学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汉学兴起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美国汉学,中国文化,中美互动

一、19世纪初期的美国汉学

美国汉学站在欧洲汉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雄厚地资金投入、完备的科研场域和训练有素的研究人才以及丰富的研究资源,美国都超过了欧洲,成为了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引领者。随着全球贸易扩张,美国商队驱航来华,与中国建立起了贸易关系,美国汉学也应运而生。

     随着美国海上殖民热潮和海上贸易范围的扩大,美国对于中国的兴趣前所未见。此时的美国“对中国的兴趣甚至超过其开发本国边疆的兴趣”[1]。美国商人山茂召早在18世纪初期便来华经商,然尔美国商人只对其经商盈利感兴趣,对于中国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热情。1784年,山茂召作为美国最早的商务代理人和美国驻广州领事,乘坐第一艘到美国商船“中国女皇号”抵达中国,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记录在他的日记中,提供了中美贸易的最早的一手记录。从日记的内容可见山茂召作为商人和政客对于汉语毫不感兴趣,更不要说中国的文化和学问了。1847年面世的《山茂召日记》(The Journals of Major Samuel Shaw, the FirstAmerican Consul at Canton )也属于重要的早期汉学著作。1830年,随着美国商船“罗马号”踏入中国国土的是第一批美国人厄贝尓(R. David Abeel)和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eman),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1829年神治文来华前夕,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给他提出的要求是, “在你的工作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向我们报告这个民族的性格、习俗、礼仪一特别是他们的宗教如何影响了这些方面。”显然,汉学家肩负着了解中国的任务,这也是美国汉学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以汉学研究为传播福音服务的特殊性,使得美国汉学研究一开始就体现出了与欧洲汉学研究的截然不同。

  裨治文和卫三畏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美国人,虽然只在沿海一带生活和工作,但是其对中国的考察极大地影响了后面的来华美国人,为早期中国文化向美国和向西方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其一部部著作形成文本传到海外,让海外民众能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无疑是起到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的作用,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美文化互动

从美国早期汉学家的著述来看,美国早期汉学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汉学家的书写和生存环境及其汉学研究动机来看,我们就会不难作出如下的总结:

一是美国的早期汉学呈现出与欧洲汉学全然不同的关注点。可以说一开始受到欧洲汉学影响的美国汉学由于自己的独立使命而让美国汉学走出来独立研究的路子。美国早期汉学注重文化研究,通过对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介绍来看中国;裨治文和卫三畏主编的《中国丛报》的栏目和文字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大方面,就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体现的都是西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裨治文和卫三畏懂汉语,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汉学研究关注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现代化问题,标志着美国华人研究的开始。这也是美国汉学与欧洲古典模型之间的显着差异。但是,早期的美国汉学在专业研究领域是不够的。

二是这个时期的汉学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多体现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上。西方差会尽力刻画中国传统文化的野蛮与不文明,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早期汉学家传递出的中国负面形象页日益增多,对于中国陋习的报道篇幅日益增大,这样的负面形象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卫三畏在《裹脚后的骨形》《女人鞋子的形状》《算命先生》《吸食鸦片》等等文章中刻画了一个不文明的野蛮国度,暴露出来的是中国人的迷信、缠脚和鸦片等等习俗,赚足了美国民众眼球的同时,为的是吸引同情者的经济赞助。

三是汉学家回到美国后当上汉学教职,成为了美国学术界的风气,也促进了美国汉学研究与发展。耶鲁大学就是最早注意到汉学家的重大价值,聘请了在中国有二十年生活经验的卫三畏担任第一个中国汉语教授,由此美国大学开始为汉学家设立汉语教席。卫三畏作为汉学家的经历,加上其为美国舰队做过翻译,并担任过专职外交官的省份让其对中国和中美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随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都聘用从中国回去的汉学家讲解中国。美国汉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

  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也有人提出第三种文化即制度文化,其实制度文化也属于观念文化)。物质文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又极易变化的“具象”文化,即如饮食、服饰、住房、音乐、舞蹈,等等;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表现在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家庭观、宗教观等诸多方面,以及对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理解,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经过高度抽象后形成的思想和精神,它通过文化的灵魂——哲学,以及文学、语言、宗教、历史等来表达。比如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孟子、孔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和董仲舒、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李贽等大师们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史、宗教史等,就属于观念文化。在世界汉学史上,汉学家从中国的物质文化,到中国的观念文化,可以说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深入。现在,汉学不仅包括对于中国哲学、文学、宗教、历史领域的研究,还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这种观念文化,一旦进入汉学家的研究视野,他们的研究也就进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仇华飞:《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93-103页。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81-83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外国研究中国》(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