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随机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浅谈语文课堂的随机应变

韩可

成都双语实验学校   

在给学生讲解《理想》一课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有个学生对诗中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一句提出了质疑:“‘妖魔在社会上是指哪些人?其他的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就在课堂有条不紊的按照我预设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非主流的观点:我认为妖魔也可以借指媒体记者,因为他们总是报道负面新闻。这句话就像在一片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很多学生坐不住了,纷纷举手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来驳斥这个偏激的观点。按照我的想法,发言的学生应该都会给出有力的依据来否定记者也是妖魔的观点,然后我再总结性发言结束这个话题。本以为两三分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情况再一次出乎了我的预料,发言的学生中有部分人居然投的是赞同票。于是,两派人各抒己见,你不认同我,我也不服你,课堂上硝烟四起,讨论愈演愈烈,讨论的主题竟发展到记者报道新闻是否具有公正性与客观性这一方向来。我意识到,学生的讨论已远离了这节课的整体目标,并且占用了较多时间,但看着学生那高高举起的手、想要发言的焦急神情,我竟不忍强硬地结束讨论来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当下课铃响时,我终是没有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但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愉悦,收获了精彩的观点。

虽然这一插曲教案上没有预设,但我并不认为它是无效的教学,相反,它是课堂教学主体目标的延伸,使课堂教学更饱满,更有深度。语文这门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有极强的人文性,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一个个活泼好动的青少年,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情感,以致在课堂教学中不时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到: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到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地特点。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个性张扬的,动态性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更需要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基础上,对非预设性生成要能够有效地随机应变。

非预设性生成就是指教师在课前未能预先设想到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的情况。对于这种非预设性生成,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变,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避开这个问题,让下一位同学谈看法,若是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就予以点评,很自然地回避这一问题,而这样做就会打击到那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是采取暂时安抚的手法,以温和的语气对这学生说:你的想法很与众不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课后再讨论。而课后真的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吗?大部分情况是最后不了了之。这种消极的应变只会让学生对老师越来越失望,最后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课堂上生成性资源越来越少,语文课堂越来越乏味无趣,最后归于一片死寂中。

由此看来,教师及时、有效的随机应变能力能打破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让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启发式教学,创设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然而,要上好这样的课,对每一个老师来说这都是一项高难度挑战。由于学生提问或回答的不可预知性,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如何灵活地启发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都能学有所获,这对教师本身的文化知识修养、教学内容的钻研、应变技巧的掌握、生活经历的萃取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广博的知识与扎实的文化功底

课堂上能否针对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及时合理地重新安排教学步骤组织教学,它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底蕴。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等,他们并不囿于封闭的教室中,不出门即能知天下事。也许他们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对问题的观察也更为敏锐深刻,想法更富有创造性,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也就更会有其独到之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为自己充电,在巩固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得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完善知识结构,才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引导学生,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

针对教学内容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它的要求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熟悉教材本身,更是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透彻的理解与把握,因此钻研把握教材势在必行。

二、钻研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生成的,学生所质疑的一些问题也都源自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收放自如,面对学生的刁难能够随机应变,就必须要去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能满足于对教学内容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掌握,而是要深入下去更广地探索,有独到的发现,做到手中无书而心中有书,将课堂上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变成一个个闪光的亮点,不断挖掘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初此以外,课堂教学中一些随机应变的小技巧我们也应该掌握。

三、掌握应变技巧

1、见缝插针法:不同的文章因为篇幅、内容难易度的不同,在教学时间上不可能保持一致,因此教师在结束本堂课教学后,若有多余时间,可灵活机动地安排其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充实饱满,张弛有度。

2、触类旁通法:每个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同思想政治的学习离不开对历史的了解,物理的学习又离不开数学的铺垫。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也不能狭隘、孤立地分析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从侧面去思考。

3、节外生枝法: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自然的或人为的意外事件,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这时教师应机智地将教学内容与意外事件联系起来,顺势将学生注意力再引回之前的话题上,化腐朽为神奇,将课堂得心应手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4、因趣利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有可能语文不及格而数学全班第一。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

四、汲取生活智慧

教师的教学若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是生硬乏味的,学生也从学习的载体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语文的教学应该是深入课本,走出课堂。将书本中的哲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因此,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去感悟生活、体验生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萃取生活的智慧,将之熬成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在学习活动中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随机应变与其说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如说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升华、自我提升的动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幽默,生动活跃、多姿多彩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个老师努力想要实现的。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迎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还具有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增强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素质培养,同时也使教师逐渐形成并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的和老师的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