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2
/ 4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安晴晴 叶圣华①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高校新生学风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前提和必然选择,也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聚焦辅导员工作视角进行分析,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新生学风的建设意义和主体维度,正确理解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针对性提出新生学风建设的实践理路,全面科学构建新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最终现实层面形成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风治理模式,精准优化新生学风建设路径,深化新生学风建设成效。

关键词:学风建设;新生;辅导员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关于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研究多是以大学生总体为对象,从学校整体层面进行一些经验性的策略分析,而未能在学风建设的主体维度展开差异化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此为出发点,为了科学建构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本文从辅导员工作视角出发,聚焦新生学风建设这一主体展开探讨,以期深入研究辅导员在新生学风建设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着力阐明为什么建(意义)、由谁来建(主体)、如何建(理路)以及建设成效(指标)四个问题,更好地从现实层面指导高校精准优化新生学风建设路径,将学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优良学风风尚。

一、新生学风建设的意义

新生自中学步入大学,在环境、角色身份、教育模式等方面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秩序与规则,难免会产生诸多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化解在萌芽阶段,对于大学生入好门、走对路来说,意义重大。

(一)学风建设要从新生抓起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连贯、系统的过程,新生阶段作为大学生生涯的开端,是大学生学习习惯、态度养成的关键期,担负着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奠基作用。在新生正式接触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注重因势利导,开展以思想引领、学习方式、兴趣激发、专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学风建设,有助于引导新生深入系统地了解所学专业,及早厘清大学培养方式与中学培养方式之间的区别,尽快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一身份角色的转变。相比于等后期出现学业问题再强调学风建设,新生学风建设无疑是给新生生涯发展扣上了“第一粒扣子”,关系着高校学风建设顺利启动与运行。在大学与中学衔接之始,新生学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强化新生对于大学学习的价值认同,为促进新生提高专业认同、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发展定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激励新生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启大学学习,自觉找到大学学习的意义感和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为合理地应对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学涯观,主动将学风建设贯彻大学四年生涯始终,为后续学习提供一套兼具整体性和发展性的动力系统,以良好的开端奠定学风建设发展基础。

(二)新生具有最大的可塑性

对于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框架之下,他们习得养成了一种传统型的学习模式,也即一种缺乏主动性、被动学习的模式。然而,与之相比,大学的教育管理框架发生了根本改变,新生在中小学习得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可否认地需要进行调整。这一阶段,新生还未就大学这一新环境形成完全的自我认知,相反,他们对于大学充满了未知的新期待,相较于生涯发展的后期阶段,新生的学习行为呈现最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价值观念正在定型当中。这一阶段,新生在新旧认知之间变换,对于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还处在不断接触与体验中,并以此来逐渐习得新的自我认知,重构自我身份的认同。正因此,充分利用学风建设来及早培养新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其关键。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确保优良学风真正具有主体的自觉性和时间的长久性,而非被视为一种短暂且被动的强迫行为。

(三)把新生初心外化为价值共识

随着新兴技术的时代更迭和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改变,95后、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在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渗透影响下,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学风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潜在意涵着新生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的引领与塑造。任何个体的知情意行都是一种动态的习得过程,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反复影响与发展。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一种有助于促进新生围绕大学主流价值而发展,并进一步将入学初心外化为价值共识的教育力量。价值层是学风的基本内核,是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1]“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2]如果说,学习是一种极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活动,那么新生学风建设则是指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不断发展与完善大学学习方式与体系的一整套行为表达。新生学风建设以新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旨在全面激发新生对于自主学习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充分调动新生自愿自觉的学习动机,引导新生立足自身需求不断寻求自我学习发展的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最终由内而外生成一种崇尚学习的价值风尚。

二、新生学风建设的主体

学风建设活动由施教(教授)与受教(学习)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学风建设离不开师生二元主体双向互动的能动性,而就新生学风建设来说,正确把握好学生与辅导员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模式、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和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接下来将逐一进行阐述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模式将学风建设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教育的零距离,但却未能发挥辅导员在建设过程中所应起到的主导作用。自治模式下,辅导员未能充分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主体性功能处于缺场状态,学风建设以学生干部为主要建设力量,依托学生会、党团组织、班级等组织开展学风建设实践,学生在主体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然,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调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并非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辅导员立足学生班级和生活社区做好顶层设计层面的正向引导,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辅导,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和智慧,使学生实现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双向发展。

(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当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以管理者自持,在“管”与“抓”方面倾注大量精力,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教”与“导”时,学风建设往往表现为一种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学风建设的外在性,在制度与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一味以辅导员单方面的立场为遵循,而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建设过程重管理轻育人,建设活动形式单一,辅导员习惯于采用命令、通知的话语体系,仍旧处于老师管、学生听的传统思维,而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风建设成为一种机械化的操作,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进一步导致学风建设的价值属性难以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且不说无法得到理想的建设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治理模式

坚持导管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是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治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在治理模式中,辅导员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建共融,两者的主体性作用均得到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其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风教育和管理,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听取学生关于学风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创新学风建设的管理方式和话语体系,以此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真正对学风形成直接且深刻的价值感知和价值内化,最终建立一种教育和管理良性循环、辅导员和学生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

三、新生学风建设的理路

当前,大学新生绝大多数属于00后出生的“Z世代”,因其特定的成长环境形成了该群体特有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对权威的接受态度也更加辩证和理性。与以往由学校引领的自上而下的学风建设模式相区别,以更好地激发新生学风相关活动的参与感和主观能动性为着眼点,探索构建充分融合00后特点,满足新生期待与需求,辅导员协同引导的自下而上的学风建设模式。

(一)我们期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风建设目标的确立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4]。新生入学之初,极易因中学阶段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实际学习资源及人际关系与自身期待存在落差,引发新生学业适应性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优良学风的最终形成。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新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新生尽快从不切实际的空想回归理性现实,另一方面要从获取满足发展需求的学习资源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帮助新生厘清对于学习环境的真实期待与诉求,进一步引导学风建设目标的确立。

多样性学习环境。由于新生群体基数庞大且来源复杂,迥异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造成个体在学习目标、动机、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多样性,他们对学习环境的期待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环境的营造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落脚点,注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统一。即营造出的学习环境既注重满足绝大多数新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关键少数”学生(学业成绩优异与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业提升(进步)需求;既为学生提供面向专业学习的充足学习资源及师资力量,也为学生提供面向个人兴趣及发展意愿的个性化能力提升资源与氛围。

包容性学风建设目标。合理有效的目标定位是完成工作的基础,为切实发挥学风建设目标在引领新生学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目标的确立需要着重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目标的明确性,即目标是具体、清晰的,可以分阶段实施的,总目标下可以按照大学期间不同发展阶段分解为若干分目标,分解后的目标更详尽、易操作;二是目标的可评估性,即使用具体的定量指标更加直观明了的反映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完成目标的动力;三是目标的可达成性,即目标的确立不仅要符合新生群体的整体情况,也要符合新生个体的发展意向,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新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为目的,既不能不切实际也不要轻松达成,努力实现以整体来规范约束个体,个体凝聚推动整体的目标达成模式。

(二)怎样建设期望的学风:公约-承诺-督查

建设符合新生期望的学风,需要在辅导员的带领和引导下,充分发挥新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新生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新生寝室、班级、年级作为主阵地,辅导员协同班导师、专任教师、学生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共同引导新生发挥学风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公约-承诺-督察”“三部曲”的形式扎实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订立公约。高校的寝室、班级和年级,不仅涵盖了新生的主要生活、学习、实践场域,更包括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多种基础单元,通过在基础单元中建立(寝室、班级、年级)学风建设公约,充分调动单元个体的参与积极性,引发基础单元个体及单元之间产生学风建设的“交联反应”。由辅导员协同班导师、学生骨干的组织引导,寝室、班级、年级成员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制定出符合所在寝室、班级和年级客观实际,全体成员认可并乐于遵守的学风建设公约,新生在公约酝酿、讨论到最终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中,不仅对集体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理性的认知,也完成了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有利于新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

承诺践诺。为督促寝室(班级、年级)成员严格遵守学风建设公约,可通过学风建设承诺践诺的方式进行推动。例如通过举办学风建设公约签约仪式,新生寝室、班级、年级内每位成员在相应的公约上签字盖章,并将所有成员签字的公约张贴在寝室、班级等成员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公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便于新生群体随时进行自我和相互监督,促进共同履约进步。

督察评估。对学风建设公约的执行情况督察可分为自查和互查两方面进行。辅导员可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督察办法,对学风建设公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学风督察小组由辅导员、班导师和学生骨干共同组成,定期对公约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通报。表现优秀的寝室、班级可作为学院推荐评选学习型寝室和先进班集体的重要考量依据,需要持续加强的寝室、班级可通过个别约谈和集体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困惑。

(三)我为学风做什么:个人习惯养成计划

做好新生的学风建设工作,仅有建设目标和公约还远远不够,辅导员引领和帮助新生群体结合自身情况付诸实际行动,并且一以贯之形成习惯,才是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新生入学之初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不知,学习方法不懂,未来规划不清等问题[5],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不利于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对新生群体的学风建设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协同班导师、专任教师和学生骨干,主要从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生涯规划等三个方面做好对新生学风建设的引领和指导工作。

转变学习观念。中学阶段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导向的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模式被大学阶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启发式的主动学习模式所代替;学习的概念也由原本的面向单纯学科的学习,拓展到以专业学习为基础,能力全方位提升为目的的多学科多领域学习。辅导员作为新生与大学联结的重要纽带,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新生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大学的学习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尽快转变新生中滞后脱节的与大学学习不匹配的学习观念。

掌握学习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与中学相比涵盖面广、进度快、难度大,如果不能及时做好学习方法的交流指导,极易使新生产生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畏难情绪。辅导员可以充分结合新生的交流习惯与偏好,积极搭建多场域、多渠道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新生班导师(专任教师)的专业引领和高年级学生骨干的朋辈引领作用,及时消除新生对高校专业学习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疑惑,并通过团体辅导、学风座谈、深度访谈等方式,帮助新生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及短板的基础上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做好生涯规划。与高中阶段获得高考成功的明确具体学习目标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加丰富多元,部分新生因为缺乏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充分认识,无法为自己正确定位,导致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成效不佳;学习动力不足,正是制约新生群体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原因。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在生涯指导、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方面的优势特长,通过新生生涯导航课程、生涯规划大赛、主题班会、生涯交流会等形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从生涯理论、生涯实践等多个角度引导新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详尽、可实施的生涯规划,并根据形势发展和自身变化及时做出动态调整。

结语

立足辅导员工作的微观视角,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主体力量,不断完善高校新生学风建设,是新形势下一项持久且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建设优良学风离不开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高校需不断进行研究实践,抓好抓实新生学风建设,为大学四年学习生涯开局谋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芳.论大学优良学风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18-19.

[2]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2.

[3] 彭伟忠.学风建设对象的主体性及其实践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6(04):26-28.

[4]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东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遵循与实践”(立项编号:dhsyh-dycx-202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安晴晴(1983-),女,山东青岛,讲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叶圣华(1995-),女,江西九江,讲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