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电类专业课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电类专业课教学

崔隽

南京技师学院 210023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育人功能和其他类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充分融合,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技工院校电类专业为例,探讨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 立德树人 电类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则是达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就是技工院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育人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课程思政既不是“专业课程+思政”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两门课程的生硬穿插,而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和“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糖”与“水”的关系,是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供任课教师使用,而是要在专业课程中去挖掘思政元素,利用这些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于润物无声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从专业课中大师的成长道路,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在讲解《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基尔霍夫定律时,自然引出著名物理学家基尔霍夫,阐述他在1845年即只有21岁时基尔霍夫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解决了电器设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由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可以引申到大家熟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大师的成长道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从设备、器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数字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讲电子技术的发展时,可以讲述我国电子技术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明天。从晶体管讲述到今天的集成电路、今天的华为及我国的北斗系统、我国的宇航员住进太空,让学生深深认识到祖国今天的强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从实践课程中的细心操作,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责,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进行《电子工艺》实践课程时,重点强调操作工艺的重要性,亲自示范焊接的流程,让学生深深了解到工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引入人生哲理

例如,二进制数是电类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中的必备知识,通过专业知识二进制0和1组合变化而来的一串串信息这一合适的知识点,在合适的时机通过专业课堂进行内涵融入,渗透大道至简,精于心、简于形,悟在天成的道理。

三、思政元素的切入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专业课程最理想的方式是“自然生成”,即由某个专业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做到水到渠成,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延伸性学习。

(一)创设问题,切入主题

设置涉及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组成小组讨论。例如在讲授《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中光电传感器这一专业知识点时,以我国歼20光电瞄准系统视频作为本次课程的引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光电系统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启发学生关心和思考专业前景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爱国情感,铸就大国情怀。

(二)用事件或者案例切入

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切入,阐述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课堂讨论和延伸。例如,在讲授《无线电基础》这门课程抛物面天线这一专业知识点时,通过“中国天眼”借鉴了抛物面天线原理这一应用实例,以抛物面天线为主线,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再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二十年铸天眼这一事件切入主题,帮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深挖工匠精神的内涵,树立责任担当、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三)类比切入

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或者“民族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如《电工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叠加定理讲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力量的叠加,“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这样不仅使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便于理解,更能使学生明白集体由个人组成,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集体才能壮大发展。

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电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课堂除了正常讲授和与学生互动外,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思政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春风化物,润物无声。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通过讲授、研讨、提问、学生报告等混合式教学方式,在研讨中引入思政元素,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参与式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寻找结合点,开展案例研讨式教学

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对生活中,特别是电子行业中的事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事例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在综合中提高。比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在一些关键信息创新领域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全球,如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微专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研讨,潜移默化的将专业知识、中国制度自信传递给学生。

3、融合线上线下,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添加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料,扩充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整体效益,以求教学效能的最优化。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感性材料相印证,用鲜活的故事教育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思政教育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阵地,上好专业课,种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一定能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