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冰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12

残奥冰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市 110000

摘 要

随着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积极推进,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己全面驶入发展的u,决车道”。冬残奥冰球作为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冰上项目,从2014年引入我国至今己取得稳步的发展。但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不可避免遇到科研水平滞后、训练理论匾乏等一些巫需解决的问题。纵观世界冬残奥冰球运动训练不断科学化与专业化的今天,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提升对竞技能力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对冬残奥冰球项目专项运动素质进行科学的认知和探索,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冬残奥冰球项目整体竞技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残奥会;冰球运动员;年龄特征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积极推进,为我国冬季残疾人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动力和机遇。至积极筹办以来,中国残联相继发布并实施《冬残奥项目振兴计划》,《残疾人大众冰雪行动方案》、《冬季残奥争光行动方案》等,致使我国残疾人冰雪竞技运动己在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冰壶等项目上实现了连续性、有序化、常备化的发展状态。而冬残奥冰球作为冬残奥会冰上运动项目之一,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则一度面临着教练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水平滞后、训练理论匾乏等一些巫需解决的问题。圈正值冬残奥备战之际,为了提高冬残奥备战训练科学化水平以及推进项目理论研究建设,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于201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究工作会议,届时将为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监控、技术动作优化、专项辅助器具、伤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科技保障。冬残奥冰球自1994年被正式纳入冬季残奥会比赛项目以来,己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得到了广泛地开展,而第一次在我国得到正式的开展,应该追溯到2014年12月河北省冰橇冰球队的成立。与韩国1998年以及日本2006年的开展时间相比,我国在该项目上发展起步较晚。此外,中国国家冬残奥冰球队从2015年成立至今,己在2018年世界残奥冰球锦标赛中分别战胜澳大利亚队和芬兰队获得C组别的冠军,成功晋级到B组别,并在2019年世锦标赛B组比赛中获得季军。在成立4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不菲的成绩,但与同处亚洲的日本队和韩国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队在2016年获得B组亚军并且在2019年重回A组别,此外传统强队韩国队己经连续获得两届世锦赛A组季军,目前排名世界第三。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从项目的开展时间还是在国际竞赛成绩上,中国队与两个亚洲队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着眼于2022年冬残奥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将面对世界一流强队,而在当下国家冬残奥冰球队应该在奥运备战期间切实提升自身竞技实力,不断追赶世界一流水平队伍“步伐”,并在一年一度的世锦赛上有持续性地突破,最后实现北京冬季残奥会“争三保六”的目标。介于此,科学地指导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长期化、系统化的训练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经之路。

纵观近几年,国际冬残奥冰球运动训练不断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职业化发展,使得项目整体竞技水平日趋提高。我国冬残奥冰球体育工作者也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训练经验,来优化和改进残疾人冰球项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以此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圈。但是,过多地借鉴国外经验,并未对其经验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以至目前国内针对冬残疾人冰球项目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于该项目的整体的发展水平。如此来,将阻碍国内冬残奥冰球项目整体竞技水平的发展。在以上众多背景下,本研究紧紧围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对冬残奥专项特征理论进行深层剖析的前提下,搭建其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冬残奥冰球项目向科学化、理论化、体系化发展。

1.2选题依据

受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环境,场地,器材等的影响,冬残奥会和冬奥会在项目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别,项目设置缺乏多样性和全面性,存在着冰雪项目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主导,亚洲和大洋洲相对落后,南美洲和非洲重在参与的竞争格局。 我国自2002年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以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冬残奥会运动健儿,不断扩大运动员和教练员规模,逐渐形成成熟的冬残奥会运行体系。但由于我国冬残奥会运动员严重缺乏,运动水平低,参赛项目少,导致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艰难。党巾央非常重视2022年北京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在3月9号到18号举行。比赛分为视力残疾,肢体残疾两大类,共有六个大项八十个小项,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七百多名选手和工作人员参赛。同平昌冬奥会一样,俄罗斯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赛,朝鲜运动员也首次参加冬残奥会。我国参加了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和轮椅冰壶五个项目,其中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和冬季两项都是首次获得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与夏季残奥会连续四届蝉联残奥会金牌以及奖牌总数第一相比,我国冬残奥会成绩差距较大,到目前只获得了一枚金牌。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为我国残疾人冬季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也为宣传冬残奥会,使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冬季运动项目中来提供了宝贵契机。从1976年瑞典恩舍尔兹维克的第l届到2014年俄罗斯索契的第11届,冬季残奥会竞赛项目不断得以完善和变迁。2022年冬残奥会,我国运动队将参与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冰球和轮椅冰壶六个大项进行角逐。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国家队、省市队以奥运会和全运会为最高口标,主要依靠中央或省市财政来维持竞赛训练。竞技体育己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运动队的现状研究还很匿乏,只有了解目前我国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运动队的发展现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提高,基于此,通过对我国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其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意义

训练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深入探究残奥冰球的项目特征,以身体形态、机能特征和运动素质特征为研究平台对其专项特征进行分析。并与体育评价理论知识相结合下构建出冬残奥冰球项目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教练员评价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和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各级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残冰球项目的体能特征,构建残奥冰球项目运动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全面提高教练员对冬残奥冰球项目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水平,还能够让教练员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指导思想,更好的在训练活动中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减少体能训练的盲目性,创新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为其他冰雪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冬残奥冰球专项运动素质的深沉剖析,所总结及探究出来规律和理论知识不。通过对我国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的调查研究,梳理出我国冬残奥会运动项目国家队人员基本情况、训练情况、管理体制、保障体制的现状,确定优势项目及重点运动员,确定备战关键问题。2022年除举办北京冬奥会,还有冬残奥会的比赛,冬奥会也是仅次于奥运会的第二大综合性运动会,2022年在我国北京举办,体现了人民关怀。冬残奥会我国一直是弱项,唯一一块金牌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获得。在家门「怎样才能比出优异成绩,成为历史新突破,需要对冬残奥会有一定的了解,本文通过研究并提出我国冬残奥会国家队发展建议,提出意见,促使其成绩提高,推动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向系统化、科技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2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外文献数据库进行查找,以“冬季残奥会”、“项目备战”作为全文并含条件进行精确检索,经过逐一筛查,共检索到与本文研究相关性较高的期刊文献共有17篇。其中近10年发表的文献为2017年1篇、2015年3篇、2015年1篇、2014年1篇、2013年2篇、2010年3篇、2008年5篇,且各自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与题目北京2022冬残奥会国家队备战现状研究的相关论文十分匾乏,相关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空白,选择这个题目作为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在我国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大背景下,国内对健全人冬奥会运动项目相关研究比较多,本研究通过参考借鉴健全人冬奥会运动项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残疾人体育自身特点,撰写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的冬季残奥会国际竞争格局比较固定,从各大洲的整体实力来看,欧洲整体实力雄厚,尤其是北欧国家,各国发展较为均衡,雪上项目尤为突出;北美洲国家加拿大和美国的冰上项目优势明显;亚洲是国家最多的大洲,各国发展极不均衡,高山滑雪是亚洲的优势项目,日本是亚洲冰雪运动的传统强国,韩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实力也很强;大洋洲项目发展单一,并且近几届竞技实力有下滑的趋势;南美洲和非洲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展冰雪运动较为困难,竞争实力非常薄弱。刘美凤、郑瑾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她们在《冬季残奥会竞争格局研究》一文中把各大洲按冰雪运动竞技实力划分为三大板块,目前冰雪运动形成的竞争格局是以欧洲和北美为主导构成的“发达板块”,以亚洲和大洋洲构成的“发展中板块”和以南美洲和非洲构成的“落后板块”。在参加冬季残奥会历程研究方面,我国首次参加盐湖城冬季残奥会参与了2个大项,5个小项的角逐,韩丽霞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获得了女子盲人10公里越野滑雪第六名的成绩,其他运动员也发挥不错。虽然这是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在首次参加冬季残奥会就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我国冬残奥冰雪运动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较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但能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己经是一种进步。刘书勇、付春艳等在《我国参加冬季残奥会历程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参加冬季残奥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登冬奥舞台、稳步发展和寻求变革求新三个阶段。由于我国冰雪运动刚起步,这只个阶段跨越的时间也并不长,现在正处于寻求变革求新这个阶段,目前正稳步快速发展。

关于备战奥运会的文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通过训练跟踪和技术反馈以及与教练员的交流将中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出我国重点运动员的技术优势和不足,从社会和历史角度、运动训练角度、人才建设角度、科研角度等多角度对其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该项目的夺金优势。深入分析完善备战体系、提高竞技水平的主要问题,在长期跟踪训练和比赛、训练资料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为我国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技术保障。吴恒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击剑项目成绩预测及对策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对我国击剑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进行预测,灰色预测法采用灰色系统,利用灰色系统生成数曲线拟合并与预测结果比较。徐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技备战的关键问题研究》中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整个奥运备战体系要深刻认知这一关键要点,着力完成在北京冬奥会中“夺得10金牌、20块奖牌”、“力争前三、力拼第一”、“进入世界第一集团前列”的参赛目标。

康建军在《中国与瑞典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至川一文中比较了目前我国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冰球强国瑞典存在的差距,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冰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一个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冰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由此提出对我国冰球运动的建议,我国冰球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上述状况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社会需要与经济发展的冰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森辑在《我国竞技游泳备战2012年奥运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钓一文中根据游泳项目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对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备战年奥运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这些现象、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项目设置特点研究方面,冬季残奥会受运动员自身功能障碍、场地、器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项目设置上与冬奥会存在很大差别,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贺鹤、穆亮等在《我国开展冬季残奥项目下分析与对策》中指出了我国开展冬季残奥会项目的优劣势,文章中指出国家战略扶持是我国开展冬季残奥项目的优势,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开展冰雪运动事半功倍。《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普及冰雪运动项目,以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为目标,扩大冬季运动开展规模,提高基础设施投人力度。2015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残奥会为契机,及时出台《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全力推进残疾人冬季项目发展,鼓励夏季残奥运动员向冬季残奥项目转型,为健全冬残奥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劣势是一是关注失衡,观念侧倾;二是起步晚,基础弱,夏强冬弱;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滞后;四是训练场地匾乏,配套设施不完善。董欣、许顺在《冬季残奥会项目设置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指出,与冬奥会相比,冬季残奥会的项目设置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冬季残奥会项目设置特点主要呈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传统项目设置稳定,项目设置呈现阶段性特征,体能主导类项目占有绝对优势,技能主导类项日寻求突破。刘威、张笑昆在《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研究得出我国目前残疾人冰雪体育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党的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冰雪项目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己经形成了以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壶、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够为残疾人所从事的冰雪项目。

体能训练方面,庄茂花在《体能训练对坐式滑雪运动员成绩提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训练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不仅对健全人体育训练有作用,做残疾人体育更重要,因为肢体或者感官的缺失,更应提高协调性,平衡性和核心力量。残疾人体能训练要采用特殊方法,根据运动员特点和需要制定训练方案。庄茂花在文章中指出针对不同残疾程度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康复和体能训练,对于坐式滑雪运动员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腹式呼吸能力,同时又要加强力量训练。当前学者通过对我国残疾人冰雪项目的研究表明,制约我国冰雪项目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残疾人冰雪项目后备人才不足,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薄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冬残奥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想练出成绩很难,并且退役后不易就业,家长的不支持也制约了项目发展。高俊、刘书勇在《我国第11届全国冬季运会雪上项目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我国十一届冬运会雪上竞赛项目的设置、奖牌分布等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虽然我国雪上项目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场地建设跟不上项目发展的需求、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训练场地受限,雪场场地设施不完善,且场地建设跟不上项目发展的需求。残疾人运动员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经费调配和社会医疗保障不完善。教练员水平不够,缺乏专业高水平残疾人教练员。科研空白,科学化训练水平偏低,运动技术和器材尚未得到科研支持。为此针对我国雪上项目开展的现状,提出巩固现有优势、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新优势的解决办法。李淑芬、常征的《中国雪上项目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我国冬奥会雪上项目发展存在的困境除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外,困扰中国雪上项目发展的深层原因还包括体制、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唐佳梁的《黑龙江省高山滑雪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出影响黑龙江省高山滑雪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指出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退役后就业难,家长不支持是造成高山滑雪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另外,科学化训练水平偏低,专业的营养师、医生和科研人员比较稀少,许多队医得不到教练员的信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手段和治疗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制约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运动员队伍现状和教练员队伍现状角度出发,分析了黑龙江省高山滑雪的基本情况,这篇文章对于我国冬季残奥会雪上项目的现状调查研究同样有参考价值。刘宏辉、张笑坤在《提升我国冬季残奥会综合竞争水平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虽然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在冬季残奥会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突破,但运动水平低、参赛项目少、残疾人冰雪运动员严重缺乏,导致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处境艰难。庄茂花、王小兵的《论我国残疾人雪上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出了我国冬残奥冰雪运动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我国冬季项目刚有起色,能否稳住阵脚,继续前进,参加下次冬残奥会?我国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教练员能否挑起重担?参加完这届的运动员退役后是否有新的优秀冰雪项目运动员,是否能保持现有实力?作者从专业科研人员角度给与解答,找出了影响残疾人雪上项目的重要因素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对策。胡文在《我国越野滑雪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我国越野滑雪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从自然条件和场地的限制、群众基础、社会环境、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教练员水平以及培养模式这6个角度对影响我国越野滑雪后备人才的发展因素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越野滑雪后备人才所面临的瓶颈,并根据现状中出现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同样,目前越野滑雪后备人才所面临的困境,在我国冬季残奥会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也一样存在,因此,彼此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后备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残疾人雪上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后备人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群众基础薄弱;社会重视不够;缺乏科学选材;家长不支持等。针对这一现状,对我国备战2o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对策:应采取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扩建冰雪项目重点体校、创建冬奥会重点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国家级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魏洪涛在《黑龙江省高山滑雪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对黑龙江省高山滑雪后备人才科学化训练现状方面、科学选材现状方面、队伍基本现状方面、教练员队伍现状方面、文化教育情况方面、比赛实施情况方面、社会关注情况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认为黑龙江省高山滑雪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相对于其他各省来说,开展的较好,后备人才数量比较稳定,来源较好,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后备人才的数量少,输送不畅通情况依然存在,社会给与关注度不高,现有的保障制度不能满足需要。马毅、吕晶红在《我国备战Zo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探究》中对备战2022年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文章中指出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项日存在后备人才数量不足,项目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这篇文章虽然是对我国冬季残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究,但所涉及到的问题在我国冬季残奥会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上也同样存在,这篇文献对本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

针对我国残疾人运动项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熊健、刘志良等在《我国残疾人雪上项目现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残疾人雪上项目与冰雪强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要想加快残疾人雪上项目的发展,快速赶上别的国家,就要充分认识到冬残奥冰雪项目的独特性,通过合理选材,增加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加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国家层面要增加政策和财政保障,提高冰雪运动群众基础,为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于训练的后勤保障,应该保障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配置相关设施器材,保障训练的顺利进行。冯其斌,鞠明海等在《黑龙江省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通过对黑龙江省残疾人雪上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概括,从群众体育方面、学校体育方面和竞技体育三方面对黑龙江省残疾人雪上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就黑龙江省冰雪运动目前的开展现状来说,目前黑龙江省雪上项目发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残疾人雪上项目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环境和经费保障,加大各个部门的配合,给予运动员最好的训练环境。刘宏辉、张笑坤在《提升我国冬季残奥会综合竞争水平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发展冰雪运动的大环境巫待改善,好的环境有利于运动员的训练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使冰雪运动迈上稳步发展的道路。李淑芬、常征的《中国雪上项目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一文中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学习先进的理念能让滑雪运动的发展事半功倍,要更新现有的发展理念,全力合作推进滑雪运动的发展。另外还要关注滑雪运动员的需求,扩大滑雪运动发展的出路与途径。

2.2国外研究现状

Vasilios Giovanis和Eriketti Margari在《the Evolution of the Winter ParalympicGames and sports》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的文献资料大多涉及到的是运动员训练、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分析、运动员营养以及在奥运会期间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而对冬季残奥会历史的研究和文章却很少。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地方组委会在每届奥运会比赛之后总结的赛后报告。而且这些报告在1998年长野冬季残奥会之后开始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可靠。文章中列出冬季残奥会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运动员为三个类别:上肢或者下肢一只腿残疾的运动员(站姿)、下肢残疾运动员(坐姿)以及视力受损残疾运动员(视力障碍)。级别中小组数字越小,说明残疾程度越严重。出,残疾人体育医疗保健在预防和正在进行的医疗治疗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2006年都灵冬季残奥会(11人)、2010年温哥华冬季残奥会(12人)和2014年索契冬季残奥会参加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的运动员进行跟踪调查,对运动员的医疗护理评估是在医生、生理学家、营养师和物理治疗师以及与按摩治疗师和心理学家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得出,2006年都灵冬季残奥会之前医疗保健质量很差,但在随后的几届冬残奥会之前医疗保健质量是令人满意的。只有少数运动员使用心理支持,在2006年之前评估为差,在2010年和2014年冬残奥会之前令人满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在这三届奥运会之前就得到了证明,而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健康状况仅在2014年冬残奥会之前得到证实。国外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医疗保健十分重视,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Eisenman,P.A.,Johnson,S.C.,Bainbridge,C.N.&Zupan M.F.在《Appliedphysiology of cross-country》一文中研究了北欧滑雪运动员有氧运动的相关指标,通过研究健全的北欧滑雪运动员表明,短距离比赛中约的能量由有氧运动提供,对于较长的比赛,有氧能量贡献超过98。这些数字同样适用于残疾滑雪者,但我们可以预计,由于残疾滑雪者更大的力量强度,残疾滑雪者对乳酸无氧代谢的要求稍高。有氧适应能力为单位的最大摄氧量)以及技术能力(运动经济性)以及在最大摄氧量高百分比下工作的能力(以及稳态最大乳酸)是北欧滑雪能够成功进行预测的指标。事实上,健全者的运动状态下,吸氧量很少低于85 }V02m ax,尽管BL水平相对较高,但因为混合的氧化肌纤维数量众多,吸氧量往往高于90%V02max。在整个比赛中保持高速并在比赛结束时进行强大的无氧冲刺是必不可少的。BL在比赛的第一分钟内迅速增加,之后在产生和消耗之间达到平衡,并在短程上坡路段上升。作为精英越野滑雪运动员,北欧残疾滑雪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值为耐力运动员报告的最高值,这是由于遗传学和严格的多年全年训练计划相结合的结果。由于他们对锻炼和适应训练的独特反应,他们只使用身体的上半部分,坐在滑雪板上的雪橇上进行比赛。坐姿滑雪者通过滑雪杆行进。NSS根据功能级别分为五类,无论运动损伤的种类如何,参赛同一种项目。

由于没有躯干稳定性(腹部控制肌肉),而无法控制髓部弯曲或下肢控制,因此这些运动的生物力学在各类中略有不同。尽管个人的功能特点和优势项目不同,通常会参加所有的三场距离竞赛。三场比赛的平均速度非常相似,因为赛程越长,赛程就越“轻松”。然而,当使用完全相同的路线时,较长比赛的初始速度(例如,3圈10公里比赛的第一圈的速度)与短距离赛跑的初始速度(例如,2圈5公里比赛的第一圈的速度)相似,然后在整个比赛中速度降低。这项战略模式在国际残奥委会和都灵组委会批准的研究中进行了验证,旨在描述实际比赛中NSS(速度,周期长度和持续时间,占空比)的总体运动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有参加都灵冬奥会2006年冬季残奥会的NSS都在短距离,中距离和长距离比赛,在不同坡度的两段赛道上进行视频录像(平坦的和上坡的部分)。我们还测试了这样的假设,即这种“全面”性能模型对于所有NSS都是典型的,因此运动员能够保持相同的绝对强度(即,尽可能抵消疲劳)将是比赛的胜利者。事实上,长距离比赛被选为研究NSS生理特征的最适合的比赛。

Jeffrey Martin在《Menta}Preparation for the Zo14 Winter Paralympic Game》一文中从运动员的精神准备角度出发,通过运动员药物测试、积极应对,积极的自我暗示、想像、最理想的情绪和及时的限制条件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得出对残奥会体育相关和非运动相关挑战的深入了解和预期是发展一个强大心理方法的第一步。这些挑战中的许多独特性质(例如持续的时间)存在于残奥会,并对比赛的成绩具有间接的影响(例如睡眠质量)。同时,运动员还可以发展特定的运动心理技能(例如自我暗示和想像),这将有力地促进理想的竞技表现状态,并增加他们残奥会竞赛时候赢得比赛的机率。康建军在《中国与瑞典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瑞典是冰球后备人才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其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对我国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瑞典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由俱乐部本身承担,俱乐部负责对爱好冰球运动的青少年会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瑞典的每个俱乐部都形成了各年龄段的梯队,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训练管理和赛事,在瑞典少年儿童冰球运动技术的提高,主要靠冰球联盟所属的各俱乐部来完成,这些俱乐部和市政机构有密切的联系。瑞典把比赛都按着全国统一的年龄组进行,A组年龄为15-16岁、B组年龄为13-14岁、C组年龄11-12岁、D组是10岁以下,有些地方5-6岁的孩子就能登场比赛了。可见瑞典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极为健全,其选材是在有众多的参与者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材范围极为广泛,梯队建设呈金字塔型。

郭惠秋在《中国与韩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比较与分析》中通过我国与韩国冰壶运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韩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渠道与我国大相径庭。由于冰壶运动在韩国发展得相对较早,民众对冰壶运动了解得比较多,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开展这个项目,使得冰壶很有群众基础,韩国对冰壶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材挑选没有年龄的界限,他们来自各个行业的冰壶运动爱好者,或是俱乐部,有着多年的比赛训练经验,多是大中院校的学生,或是己经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各种俱乐部之间进行比赛选拔。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韩国冰壶运动选材来源,也保证了一定的选材质量。田克粒在《国外残疾人体育发展特点》中把国外残疾人体育发展概况为一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残疾人的体育工作,成立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为残疾人建造专门的体育设施;二是残疾人所从事的休育运动项目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残疾人体育与残疾人医疗康复密切结合,重视残疾人体育的科研和对残疾人体育工作人员的培训。

金宁通过走访了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近郊的Sunnaas康复医院,从训练目的、体育设施、训练情况、教育和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初步了解了挪威的残疾人康复体育的现状。在《挪威残疾人康复体育现状考察分析》一文中指出,挪威能够将残疾人康复体育开展得如此深入广泛,首先是政府对本国残疾人事业的关心。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还有该国有着强大的社会福利基础作为后盾。上述研究成果尽管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对我国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的研究内容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向大多都停留在研究现状表面,只提了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并且对我国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竞技现状的研究都还没有触及,如我国残疾人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选材、运动员竞技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对我国残疾人运动项目发展现状上也没有做深层次研究,缺少对我国冬季残奥会参赛历史的宏观分析。本人拟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和世界各国在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运动队为研究对象,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我国残疾人运动项目竞技现状,认真剖析世界各参赛国特别是欧美国家在冬季残奥会运动项目的实力,为我国冰雪项目备战2022年冬季残奥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3运动素质概念研究

运动素质的概念出现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学者把运动素质划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6个方面,20世纪70-80年代德国学者则认为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4个方面。我国学者徐本力在1990年《运动训练学》书中将运动素质划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大素质系统。田麦久在1998年《项群训练理论》书中认为运动素质应该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5个方面。但是,后来有人对协调与运动素质隶属关系提出了不同看法,李志勇在2001年曾指出协调素质不是一种单纯的运动素质,它与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运动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运动员的技能储备关系密切,是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许崇高等人在2001年也表示,从概念上讲,协调是运动技能的下位概念;从因果关系上看,协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因此,协调能力不能是单纯运动技术,更不能将其理解为一般体能素质。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0版《运动训练学》书中将运动素质定义为: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且并不包括协调素质。2017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材《运动训练学》书中将协调归为运动素质的分类中,以此有了6大身体素质。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编《运动训练学》书中将运动素质分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大素质。

于运动素质基本分类,胡亦海从运动机能基本特征的角度将运动素质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所谓基本运动素质是指具有一种运动机能特征或某一方面的运动机能占主导作用的素质;所谓负荷运动素质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这两种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刘爱杰根据专项需求的程度和作用的不同将运动素质分为基础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基础运动素质是指在训练中采用多种非专项的身体训练手段和方法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为、灵敏和柔韧等素质;专项运动素质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根据专项特点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身体训练手段和方法,充分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有直接关系的专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素质,以保证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专项技术与战术,并在比赛中有效地应用。

综上所述,我国竞技运动领域关于“运动素质”术语及内涵的研究己有多年历史,类似术语还有“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身体能力”等,从而产生诸如“素质训练”“身体训练”“能力训练”等一类的主谓搭配词组。虽然,其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将运动素质定义为人体在运动时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并认同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是其内涵的核心要素。同时,基础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划分也更好地为本研究进行理论性界定。

3.1健全人冰球体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关于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从项群角度来看,牛晨光认为冰球属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这一项群的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可概括为身材高大、胸廓大、手大、脚大腿长、小腿长,臀部大、踩围小。房英杰分析了世界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征主要有:身高较高、指距较长、躯干较长、腿较长、跟键较长、肩宽较宽、髓宽较宽、脚腕较细、胸围较大、臀围较大、大小腿维度较大、BM工值较高、体脂重较低、瘦体重较大。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王春晓认为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都低于国外。从场上不同位置来看,李双玲对前锋和后卫的职能分析后指出由于前锋需要完成各种快速的技术动作和进攻技术等,身材太高不利于动作完成,所以整体身高低于后卫,同时后卫需要设法阻止对方进攻,需要较大的身材来增加防守面积。Martin Sigmund等人对2015年在NHL的加拿大裔的冰球运动的身体形态进行调查发现,关于比赛位置不同导致身高差异的范围。

关于身体机能方面的研究:从比赛角度来看,麻正茂L19」指出冰球比赛模式为70:2:30,即每次上场时间约70s每次下场体息时间约2min,一场比赛净时间30min左右,比赛后血尿素、肌酸激酶、血翠酮变化极显著,比赛时心率大多时候维持在70%最大心率以上,部分运动员血乳酸值达到17.1 mmo1/L,每局比赛结束后血乳酸也超过1O mmol/L。也有人对冰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能量的消耗进行了研究,认为国际高水平比赛中平均有氧代谢的产能是最大氧耗的70%,血乳酸可达,这说明冰球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是很高的。根据队员的位置和比赛风格以及死球等,每次滑冰通常持续30-85s,在每次换人间有的恢复,而有氧代谢能力在此过程起到加速恢复的作用。从肌纤维角度来看,Akermark等人]对瑞典32名冰球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和肌纤维横断面积检验发现,所有运动员氧化一慢肌纤维类型的比例平均有50士2%,氧化一慢肌纤维横断面积的比例45士2%。从场上不同位置来看,Jaime等人对110名NHL冰球选手进行研究发现,前锋的相对有氧能力比后卫和中锋都要好,而后卫的绝对有氧能力比前锋和守门员都要好,这有可能是因为后卫体脂率最高而前锋体脂率最低的原因。

关于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把冰球归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这一项群的体能特征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主要有力量、速度、灵敏与柔韧、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等。冰球规则允许一定身体接触和冲撞,力量对冰球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能要素,运动员力量素质出色则能够在与对手的对抗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为了争夺球权进行的身体碰撞的那一刻,拥有更大肌肉力量和大块头的球员通常会处于优势,并且可以稳定住关节以免受伤。在速度素质研究中,牛晨光认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滑行时很少有机会达到自身的最快速度,相比之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加速到较高的速度才是冰球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在柔韧素质研究中,王政平认为,发展冰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对冰球技术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柔韧素质好还可以避免和减少创伤,对发展其他身体素质亦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场上不同位置来看,有关学者提出了后卫需要较大绝对力量和块头去阻截对手的进攻,前锋需要较轻的体重和更为全面力量发动进攻,守门员经常要做出一些非常规技术动作,进而更注重灵敏性、反应速度、手眼协调。综上所述,在身体形态和肌纤维类型比例上,由于每名冰球运动员在场上位置和职能的不同,而导致一定的差异。在比赛能量代谢上,要求运动员以无氧代谢为主,以有氧代谢为辅。冰球项目特征决定了冰球运动员需要在高强度对抗中稳定地发挥出自身力量和速度的能力,同时对于该项目柔韧素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性作用。

3.2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Roczniok等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选拔精英冰球运动员成功的最佳预测因子是冰上力量峰值时间、相对力量峰值、和30米向前冲刺。Jaime运用30s温盖特实验、摄氧能力、身体发育、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握力、仰卧推举、俯卧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纵跳、上肢推和拉的能力、灵活性来评判高水平冰球运动员的运动潜力。Ransde对23名美国精英女子冰球运动员的体重((kg)、身高((cm)、年龄(Y)垂直起跳(cm)、立定跳远(cm)、1 RM前蹲(kg)、前蹲/体重(%)、1 RM卧推(kg)、卧推/体重(%)、引体向上和身体组成(身体脂肪%)进行测试,以此作为体能水平的评估手段。赵芳结合击剑项目的专项特征利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对国家女子击剑队进行测试,经因子分析后发现30秒持剑快速弓步直刺、30秒双飞跳绳、实战姿势14米*4前后移动是评价女子击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指标。刘巍利用德尔菲法建立了东北高校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身体形态有小腿长、克托莱指数、上臂围度差;运动素质有助跑摸高、6 *16m跑、斜板仰卧起坐、羽毛球掷远、双摇跳绳;生理机能指标有肺活量/体重、最大吸氧量,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

于联志对参加悉尼奥运会的中国国家拳击集训队20名队员的专项运动素质进行了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50米跑、30秒连续蹲起、400米跑、15秒左旋、30秒仰卧起坐、3000米跑、1分钟击打沙袋可作为专项运动素质中7个主要因子的代表性指标。60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30秒俯卧撑可以作为辅助检测项目,以便更全面的评定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发展水平。王洪良结合冰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身体形态有长度(指距、肩宽)、身体指数(体脂率);身体机能有心肺机能(肺活量、静息心率、最大摄氧量);身体素质有力量素质(负重半蹲、卧推杆铃)、速度素质(多距折返跑、30米冲刺)、灵敏协调素质(1 min双摇跳绳),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

4冬残冰球项目的相关研究

4.1冬残冰球项目残疾分类的相关研究

在残奥会运动中,运动员是根据残疾导致的活动受限程度来分组的。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进行不同的身体活动,如:竞速跑、推轮椅、划船和射击等。同时,残疾对每个运动项目的影响也不同。至此,为了将残疾对运动成绩的影响降到最低,对运动员进行残疾分类是必要的。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为“IP)提出残疾分类体系发挥着两大重要的职能:1)界定谁有资格参加何种残奥会运动项目,以此使之拥有成为残奥会运动员的机会。2)将运动员分成不同的运动项目类别,旨在确保残疾的影响最小化。值得注意的是,残疾分类体系所提供的竞争格局不仅对高水平竞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基层残疾人参与残奥运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IPC联合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共同制定残奥会的十大残疾类别标准,并明确规定不同项目在十类标准中都有各自的标准。在IP制定的残疾类别标准规则中,与冬残奥冰球相关参赛资格的残疾类别标准有七个,运动员只要符合其中一种就具有参赛资格。

4.2冬残奥冰球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

Emma Beckman等人通过观察2006年冬残奥冰球比赛视频,以健全人冰球技术为理论基础,设计出了该项目的技术指标并阐述了各个技术指标的应用标准,随后咨询该领域的专家,得到他们的反馈并加以修改。最后制定除了一套基于个人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实证,该体系能够区分出运动员的水平高低。该体系具体评分标准有,Martin Kudlacek等人使用以上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对参加2006年都灵冬残奥冰球比赛的运动员进行个人技术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且用方差分析来检验个体间差异,最后总结归纳各个国家球员间的优势与劣势。Mikko Hayrinen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传球方向、接球、运球、射门、对峙、阻截这六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具体标准和细节做出相应的阐述,最后对2010年温哥华冬残奥会冰球比赛进行分析,探讨胜队和负队之间的差异和规律。还要在运动员的日程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身体训练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既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也要重视运动员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冬残奥运动员素质水平。冬残奥国家队教练组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和年轻教练员构成,其中年轻教练员占大多数,缺少执教经验,急需开展专业岗位培训。应该开展不同专题的讲座提升教练员的水平,岗位培训要划分不同主题,避免空泛的理论教学,要结合训练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冬残奥国家队缺少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器械,专业录像拍摄器械和生理生化测试器械,不利于对冬残奥运动员的监测和反馈。每个国家队应该配置专业器材,并有专业科研人员和医疗人员跟队,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医疗人员通力合作,及时共享运动员的数据,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我国冬残奥女子运动员和男子运动员比例高于世界参赛运动员比例,且女子运动员成绩普遍优于男子运动员成绩,所以要加强对女子运动员的培养,提高运动员竞争意识,合理整合配置资源,把冬残奥女子参赛项目作为突破口,争取夺牌。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好的成绩,实现高效培养模式,应该加强重点项目的训练,集巾整合有利资源让具有潜力的重点夺金运动员进行训练。有些冬残奥项目和分级国际参赛人数较少,相对来说竞争不是那么激烈,比如单板项目、男子LW 10分级和男子LW5/7分级级别,我国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增加训练和参赛人数,提高夺金几率。轮椅冰壶已经取得冬残奥会和世锦赛冠军,具备稳定的实力,应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维持我国领先地位。残奥高山滑雪项目只有刘思彤获得了冬残奥会第六名,具有参加冬奥会经验,具备夺牌优势。残奥越野滑雪项目和冬季两项项目运动员较少,女子运动员成绩比较好,应该重点培养。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成绩较为突出,孙奇获得世界杯冠军,且年龄较小,具有夺金实力。由于冬残奥运动员的特殊性,要重点关注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应该重点解决运动员对高强度、高危险训练的恐惧感,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由简到难,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适应。解决假肢佩戴不契合问题应该及时为截肢运动员配备个性化定制假肢,越早让运动员适应契合的假肢越有利于运动员形成默契感,提高运动成绩。肢体缺失导致的肢体无配重不平衡问题应该为运动员配备假肢或增加下肢力量控制运动中的平衡,还要根据科学站位和姿势解决运动员提出的单侧出发和击打旗门问题。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核心力量不足,导致在运动中不好控制运动方向和对身体的伤害,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平衡力和核心力量。

4.3冬残奥冰球体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Mikko Hayrinen等人对2010年冬残奥冰球比赛时间研究发现,一场完整的比赛平均用时是73min 28s(包括体息时间);每一节平均用时是24min 29s; 78%的运动员每次轮换上场比赛时间是lmin至1min 45s,运动员在这lmin-lmin 45s的场上比赛时间中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导。而有氧代谢能力在冬残奥冰球比赛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Sandbakk等人。测试12位精英残奥冰球运动员8x3 Om重复冲刺的速度,并记录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研究发现:在每次重复的冲刺运动中,机体主要由ATP-CP进行供能,在供能的同时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浓度升高,由于每次重复的间歇时间只有22s-24s以至于CP无法完全再合成,使得ATP的水平降低,因而有氧供能的比率随着重复冲刺的次数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现在促进内稳态的恢复,例如促进CP再合成,乳酸的消除等。冬残奥冰球比赛中充满了进攻和防守间快速转换,短距离冲撞,断球以及急停动作,这些技术动作都要求运动员拥有迅速加速的能力和达到最高速度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几乎都需要有上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Skovereng等人对13名精英冬残奥冰球运动员进行实验测试发现,运动员卧拉、卧推、高位下拉的1 RM值及最大功率与3 Om冲刺时间呈显著性相关介,因而上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对运动员的冲刺表现有影响。yvind Sandbakk等人让8名精英冬残奥冰球运动员进行6周高强度上肢专项力量训练,6周后运动员上肢1 RM力量提高4-8%,同时30M冰上冲刺滑行速度提高2-3%,进一步说明上肢力量与运动员的冰上冲刺能力息息相关,上肢力量提高的程度与冲刺能力的提高相关。与此同时,Julia Kathrin等提出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上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与单次短跑能力呈正相关,而耐力素质与重复短跑的短跑能力下降负相关。关于冬残奥冰球截肢运动员和脊髓损伤运动员之间差异性的研究中,Molik研究发现世界级冰橇曲棍球截肢运动员与脊髓损伤运动员之间在比赛表现和最大力量方面无显著差异。Julia Kathrin Baumgart在研究中让12位挪威国家队队员在冰上进行了8X30m重复冲刺和一项专项技术测试,然后进行了4次最大上肢力量测试(1RMmean),8s峰值功率和3分钟peak测试,12名运动员别分为截肢组(5人)和脊髓损伤组(7人),同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为0.05)来分析两组实验测试差异,并没有发现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利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发现,两组在8s峰值功率和3分钟测试结果有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冬残奥冰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比赛时间中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导,而在整场比赛中出现的间歇时间是通过有氧代谢的方式来促进机体恢复。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上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与单次短跑能力呈正相关,而拥有较好耐力素质的运动员可以减少在重复冲刺中短跑能力下降的速率,充分体现出冬残奥冰球项目运动素质存在着良险转移的特点。暂时没有研究可以表明截肢运动员和脊髓损伤运动在比赛表现和最大力量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仍需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样本量更大的研究,以便能够更确定地得出结论。

4.4综合述评

1)健全人冰球与残奥冰球在比赛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其运动员都需要具备高强度对抗中稳定地发挥出自身力量和速度的能力,比赛中能量代谢以无氧代谢为主,以有氧代谢为辅。因此,健全人冰球能量代谢和运动素质等方面对冬残奥冰球的研究一定的借鉴意义。2)目前对于冬残奥冰球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比赛技术评价,国内外尚无针对冬残奥冰球技术特征进行相关研究。3)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其次,尚未能够较好的将技能与体能相结合进行研究,其中测试方法手段较为单一且每篇研究测试手段多为重复,未能体现出该项目比赛多样化特点。最后,对于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评价模型的研究。

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人才培养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关键性影响因素,依据教练员多年运动训练中的观察及个人体会,对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内容包括影响非常大、影响很大、一般、影响不大及无影响等五个方面。由图1$可以看出影响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有二次就业、政府支持、教练员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竞赛制度、经费条件、人员招募与梯队、场馆与设施建设和人才输送,有超过33%的人员认为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冬残奥项目的发展,其中运动员更关注二次就业、政策支持、教练员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竞赛制度,主要关注点在保障和比赛上。其他影响冬残奥运动员人才培养的因素有科研平台、人才输送、日常管理,这些因素偏向于后台的运行,对运动员日常训练影响相对较少。而组队形式由管理人员和教练员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分配,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的影响很小。因此,根据影响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政策保障还有竞赛制度上,2022北京冬残奥会运动员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完善运动员的管理和保障以及训练上,保障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竞赛成绩。

5运动员存在的问题

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照搬健全人的训练方案,要考虑自身的残疾情况,且每个人的残疾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增加了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就和个别重点运动员的谈话中提出的函待解决的问题,做出归纳总结: 运动员对高强度、高危险训练的恐惧感。滑雪运动是项对技巧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运动,运动员接触滑雪运动时间不长,对高难度赛道和高强度训练难以适应。教练员应该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由简到难,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适应。部分截肢运动员假肢佩戴不契合问题。部分运动员反映假肢与身体残肢端不契合,长时间佩戴会有疼痛感并影响到日常训练,并且长时间低温下训练有残肢冻伤现象,危害到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就此问题应该及时为截肢运动员配备个性化定制假肢,越早让运动员适应契合的假肢越有利于运动员与假肢形成默契感,提高运动成绩。残肢端加热问题目前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需要科研和医疗部门合作找出解决方案,利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肢体缺失导致的肢体无配重不平衡问题。肢体缺失运动员由于部分肢体缺失,身体的平衡性一般低于常人,而滑雪运动对于平衡性的要求较高,不平衡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下肢残疾都配备假肢,但也存在不平衡问题,不平衡问题存在于冬残奥单板滑雪站姿运动员出发点发力问题,上肢缺失运动员出发时单侧手臂发力会导致出发方向偏离,影响出发速度。击打旗门要在不影响速度的情况下准确进行,不同运动员会有很大时间差距,所以击打旗门动作技巧急需改进。运动员配备假肢或增加下肢力量控制运动中的平衡,要根据科学站位和姿势解决运动员提出的单侧出发和击打旗门问题。 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核心力量不足,导致在运动中不好控制运动方向并对身体造成伤害,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平衡力和核心力量。

5.1冬残奥冰球项目机能特征分析

冬冰球运动的特点是在短滑、制动和圆周运动之间不断交替,导致工作负荷和强度的多次变化,同时反复频繁的换人使该运动表现出间歇性的特点。运动员每次轮换在场上的时间3 0-90秒钟,每两次轮换之间有120-3 60秒钟时间(具体取决于阵容数量),每次轮换在场上有大约10%时间都花在做最大努力的滑行冲刺;每次冲刺平均时间为2.8秒,每次轮换有22次的冲刺次数;大部分时间(39)花在轻度滑行和惯性滑行上注,而体息和慢速滑行在每次轮换中占据25%,中度滑行在每次轮换中占据26%。可以看出,冬残奥冰球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体息和恢复上,而运动员身体机能特点也主要表现在具有短时间内加速和迅速恢复的能力。下面本研究将从两方面来论证运动员身体机能特点:

从能量代谢来看,人体分别由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系统三大供能系统提供能力。其中,磷酸原系统是运动员在冰上进行高速/高功率短跑的主要能量来源,长距离冲刺中维持高速移动的能力取决于这个能量系统的能力。但是,磷酸原(TP)存储量很少,仅能够维持6-7秒, ATP在20-30秒仅能合成一半,同时由于间歇时间太短以至于磷酸肌酸(CP)无法完全再合成,因此,CP对于ATP的合成贡献率降低,身体会转而使用糖酵解系统供能。切换到该系统时,远动员的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乳酸在血液中分解为氢离子(H+,其对肌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H+改变血液和肌肉中的酸碱值,导致机体对钙离子不敏感,干扰肌肉收缩过程,引起肌肉收缩功能下降。运动员主要表现出滑行速度变慢、专项技能水平下降以及在激烈对抗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受到影响。此时,有氧系统就会被用来补充无氧乳酸系统,并消除在长时间冲刺中产生的乳酸。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不需要像自行车运动员或长跑运动员那样的有氧能力,而是需要提升有氧能力来帮助他们在每次轮换之间和节间进行恢复。对此,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在一次短时间的冲刺中有氧代谢的贡献率很小,但是在重复的冲刺中有氧代谢的能量贡献却在增加,主要表现在促进内稳态的恢复,其包括CP再合成,乳酸代谢以及消。

5.2速度素质特征分析

冬残奥冰球比赛节奏和速度非常的快,世界上顶级的运动员单手可以击出75英里/小时的球速,因而运动员为了适应如此快递球速则应具有良好速度素质。“速度”这一词从狭义角度来看往往速度指的是绝对速度,从广义来看速度指的是多方面的,包括移动、反应、启动、动作。从身体位移的层面看,试想一场比赛中运动员有多少的机会能够达到最高速度,现实情况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时常不得不改变方向以避开防守队员而无法到达全速。对此有研究表明,运动员每次轮换上场进行最大速度冲刺的平均周期小于4秒,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自身的绝对速度。所以,冬残奥冰球运动员具备快速启动加速能力比绝对速度更为重要。例如,在进攻时,快速启动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摆脱防守人;在防守时,快速启动可以帮助防守者对进攻人进行阻截,可以对对手的传球进行抢断以及比对手更快追上无人控制的球。从运动技术的层面看,可将速度看做技术动作速度,例如,滑行技术动速度、运球技术动作速度、射门技术动作速度、传球技术动作速度等。

5.3灵敏素质特征分析

灵敏素质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受着运动员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共同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素质。灵敏素质在冬残奥冰球专项中表现为:运动员在复杂环境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以及改变身体空间位置。以下从三方面对此进行剖析:从空间位置变化来看,首先,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和变向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冬残奥冰球比赛节奏快速,比赛中往往不会有开放的冰面让运动员一直向前滑行去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这是因为往往比赛中会伴随着大量的外部刺激(对方球员的位置、队友的位置、冰球的位置等),影响着运动员滑行路线。而运动员则需在整场比赛中多次改变自己身体移动的方向,来获取比赛的优势。介于此,冬残奥冰球运动员将初始位置改变到既定位置的变向能力成为了灵敏素质的基本体现。其次,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

6总结

我国正处于冬残奥运动发展初级阶段,国家队也刚刚组建并慢慢走向合理化,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1.1运动员平均年龄小,运动潜能大调研发现,我国冬残奥项目国家队运动员年龄平均值在20岁左右,且年轻运动员较多,到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大都处于运动成绩获得的最佳年纪,获得优异成绩的潜能较大。冬残奥国家队组队时间很短,运动员从事冰雪运动的时间普遍较短,65%的运动员从事冰雪运动的时间在两年以下,训练时间太短,大赛经验不足。教练员是从事健全人冬季项目的教练或者刚刚加入的新教练员,对于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执教经验不足,缺少对残疾人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国家队组织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练员没有参加过或参加过5次以下的岗位培训,且培训方式以讲座形式居多,对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局限性。冬残奥国家队的管理和保障有政府政策支持,各项目国家队由体育总局和残联进行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

由于我国冬残奥运动项目起步较晚,口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从冬残奥项目发展的现实现状和我国的体制来说,我国应该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增加冬残奥运动后备人才的数量,培养冬残奥运动项目群众基础和后备力量。为确保2022北京冬残奥会运动员训练顺利进行,应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冬残奥国家队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要重视运动员保障,教练员培训,运动计划和运动目标的制定,协调好训练,科研,医疗之间的关系,加强训科医之间的交流,更高效地为运动员服务。冬残奥项目日常训练是备战工作的核心,需要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和保障人员的互相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我国冬残奥国家队教练员缺少课时计划的制定,在备战2022北京冬残奥会的阶段性训练计划下,还应该设置具体的课时计划,使训练计划更加完整详细。训练计划中要加入运动训练质量评估以及运动员心理辅导和身体放松,防止运动员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创伤,影响备战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楠,梁志强.残疾人冬季项目伤病的特点及运动学因素[J].浙江体育科学,2021,(06):93-100.

[2]罗鹏,米方瑜,刘鹏跃.瑞典冰球馆建设模式及对我国冰上运动场馆建设的启示[J].当代建筑,2021,(11):69-74.

[3]张树林,刘远祥,邵承颖.轮滑冰球初学者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能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21,(05):44-51.

[4].冬奥冰球赛场更衣间:14套“五室一卫一淋浴”快速拆装可变身[J].工会博览,2021,(29):58.

[5]王硕,陈子桐,史衍,任振华,穆小舟,侯富涛,翟宇.姿势控制训练对冰球运动员加速能力和滑行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05):35-40.

[6]桂琳.自有冰雪照云寰——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小记[J].建筑学报,2021,(Z1):63-68.

[7]林瑞,万祥林.基于冰球运动员不同头部碰撞事件的头盔安全吸能标准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21,(S1):348.

[8]姬俊晖,贾文伟.冬奥会视域下辽宁省中小学冰球运动开展方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20):218-220+224.

[9]徐家成,范凯斌.残奥冰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21,(03):44-46+63.

[10]潘立新,宗克强,张良祥,李凯.我国冰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05):131-133.

[11]曹安琪,张辉,巫英才.球类比赛数据可视分析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研,2021,(03):26-36.

[12]张燕会,陆颖之,王丹丹,郑坚,徐红豆,徐畅.运动速度对冰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表现的影响特征:一项EEG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05):71-80.

[13]李伯璇,李卫.负重深蹲与保加利亚蹲对冰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05):73-78.

[14]李雪峰,黄鹏.青少年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探索[J].冰雪运动,2021,(03):18-21.

[15]穆泓冰,戴红磊.我国冰球赛事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21,(03):22-25.

[16]宗克强,吕飞鹏,张良祥.冰球赛事对齐齐哈尔城市影响及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03):20-23.

[17]张帅,汪丹,张良祥.冰球运动:困境与突破——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J].青少年体育,2021,(04):85-86.

[18]郭松,朱顺,张良祥.我国冰球领域研究文献综述[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04):136-141.

[19]于力,张浩峰,肖健,徐术龙,张宇.黑龙江省冰球运动开展的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21,(11):241-243.

[20]刘普吉,张良祥,张苗苗,曹光.“冰球城市”冰球进校园困境与路径选择[J].大众标准化,2021,(07):121-123.

[21]汪可非,余银.冬残奥会冰球项目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21,(01):61-64.

[22]刘玉民,桂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规划布局[J].北京规划建设,2021,(02):160-168.

[23]刘美含,吴雪萍,丁海勇,李有强.冬残奥运动项目损伤特征、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02):93-100.

[24]仓文颉,范凯斌.残奥冰球项目特征与制胜因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0,(02):7-11.

[25]孙先锋.冬残奥会冰球项目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03):213-214.

[26]陈智勇,张博.冰橇冰球的特点、发展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18,(02):17-20.

[27]刘美凤,郑瑾.冬季残奥会竞争格局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73-77+96.

[28]董欣,刘飏.冬季残奥会项目设置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45-48.



作者简介:白洪煜,性别:男,民族:满,出生:1984.11,籍贯:辽宁开原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职位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