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探析

尹卫斌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摘要】从2016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该系列教材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了重点。现阶段的部编语文教材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部编教材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落实好部编教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呢?这系列问题将在本文中娓娓道来。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特征,归纳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传统文化;传承;特征;实践

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的读音和结构,还要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背后的意义。人教版语文教材从汉语言文字、革命战争传统和爱国主义等角度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愈加受到重视,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一、部编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国力强大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文化体系建设,要让其和逐渐崛起的政治、经济态势相符,通过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教育的支持。我国作为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发展历史的国家,现阶段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严重匮乏,尽管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萎靡。对此我国教育部门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语文课程又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除了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意外更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当下语文教学新课标来看,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都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学会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吸收古今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同时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也吸纳了大量古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化文体,当前语文教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二、部编语文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且愈加重视小学的教育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小学语文的发展。

1.更高的文化立意标准。过去教材都是出版社组织编写,而部编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的,所以这是一次国家意志的体现,相比过去教材版本立意更高、更远。

2.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部编教材努力呈现多样化,其更注重课文导语、练习设计方面,其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额外的古诗词学习栏目,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爱国情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的读音和结构,还要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背后的意义。而爱国之情的宣言和教育不仅是初中历史课的任务,还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让他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不忘国家所受的耻辱,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小英雄雨来》等文章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渲染,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初步了解,之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阅读课文中雨来的英勇片段,建立民族自信心。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宣传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借阅如《小兵张嘎》《红日》《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爱国主义小说,学习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拓展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是弘扬美德、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1.全面提高广大语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人员。所以我们要全面重视语文教师传统的文化修养,这也是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的前提。但是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蔓延,受到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语文教师的整体文化修养差强人意。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身为教师要认识到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内在关系,要认识到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核心责任,以此为基础通过语文课程结构性变革或者某种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和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第二,教师教育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有关内容,丰富教师文化情感。比如开展传统文化说课大赛、开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游览文化圣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借助信息技术欣赏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视频等。

2.完善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课程结构

作为实施课程的重要途径,要不断的完善部编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通过具体语文教学课堂实现。所以要完善语文课型,即语文课的类型和模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程类型,不同课型承担不同教学任务,代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进程,比如文言文教学。现在很多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都是让学生自己朗读几遍然后翻译文章,但是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翻译”出来。若想实现部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传承目标,要恢复文言文的文化地位,按照文言文的特点设计对应的课堂教学结构,立足文言文文本特点,努力教出其中的文化韵味,让学生深入把握其中文化内涵,从视觉、听觉等各个角度体会文章中的内容,把文言文的传统文化目标直接体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开发全新教学方法,而不是以文章的实词、虚词讲解为主。

3.提高考试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鉴于目前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承担的巨大的学习压力,再要求其去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势必又会给其增加新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即便一些学校开展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课程也往往是倡导者多、实践者少,最終流于形式。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尊重我国教育体制,将文化传承任务纳入到中高考考核当中,同时要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出题,做好命题方向的改革,突破过去死记硬背的填空式考察,比如我国台湾地区2014年的语文高考中题目,让学生就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相关文段分析“谦逊原则”的体现,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种新颖的考察形式除了考察了学生对谦恭忠敬的认识,同时也让其深入理解了这一思想,这是给我们传统文化命题的一个很好的借鉴。

总之,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相关的课程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完善授课形式和创新命题形式,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的内在修养,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苈桐.部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统计与分析研究[J].好家长,2018(33).

[2]李黄喆琴,张巧文.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