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

周岩松 刘晓红

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256600 ; 滨州市滨城区体育学校 256600

摘要:体育课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和自我意识的成长。但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存在着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师生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诱导性练习和掌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来推动体育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教学策略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体育教学通常在室外操场进行,相比于文化课的脑力劳动而言,体育课对身体的锻炼和要求也更高,教师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教给学生,然后由学生独立去领悟和操作,直至完全领会为止,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切实的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能够做出准确的动作才能达到要求。学生在领悟和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进行身体锻炼,又能养成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具有很好的锻炼功能,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增强意志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可以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体育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课中一些运动项目需要多人来完成,如足球、篮球和跳绳等,学生在运动项目中按照比赛规则互相沟通和学习,逐渐形成彼此间的默契,同队伍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好朋友,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另外,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和自己关系亲近的朋友散步聊天,这有助于亲密关系的进一步推动。最后,体育活动可以让人脑产生一种镇静剂—内啡呔,它有助于让人缓解疲劳,产生愉悦感。相比于课上,同学之间容易交流和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生的耐挫力较差

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度,让很多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毛病,即使有些学生比较独立,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困难,但毕竟年龄较小,对各种事情的承受能力较差,难以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有效的开导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当教师安排学生跑1000米或者要求学生完成引体向上的训练时,很多学生在进行到一半时感到体力不支便难以坚持,最终放弃的现象经常出现,学生的耐挫力导致他们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训练,身体素质也就越来越差,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人际关系较差导致出现紧张、畏缩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是群体性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但有些学生足球技术不好,篮球技术也不好,而且在班级内比较孤立,这种情况下在体育课自由活动阶段就会出现个别学生单独活动,一个人在操场的角落里玩耍,时间久了性格就会越来越孤僻,越来越远离班级群体,导致一旦参加集体活动就会出现紧张、畏缩心理,这种由于人际关系较差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虽然数量不多,但确确实实在各校内存在,这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的矫治方案

(一)加强师生合作,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安排,加强师生合作,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成长。尤其是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不合群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递进式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和整体相结合的教学,不能“一刀切”。另外,如果学生的身体基础较差,对部分动作的掌握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动作,此时教师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逐步增加难度,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探究感。

另外,体育教师要时常关心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用真情和爱意感化他们,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调查后再进行介入,有的学生是因为身体基础较差,教师可以先适当安排简单的体育动作,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能。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卑心理不合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纠正,帮助他们进入新的社交环境,接触优秀的人带动他们一起进行锻炼。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

要想有效的开展体育课堂教学,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以初中生为例,学生基本处于青春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彷徨甚至羞愧,此时如果教师仍按成年人的要求来同等对待他们,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此时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赞美,只有掌握了所教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诱导性练习

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比较复杂,一次性要求学生学会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诱导性练习方式。如果强行要求学生一次性学会,只会让学生觉得难度太大而产生受挫和失落的情绪。分解性诱导性练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练习方法,以纵向屈腿腾跃为例,可以将动作分解成三个片段练习。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起跳成纵山羊蹲撑,接下来以原有姿势腾跃成蹲立,跳下后拉长跳板距离,最后挺身跳下。通过诱导性片段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关键技术,实现动作的过渡,培养他们运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军红;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21期.

[2]翟长亚;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普童话;2018年47期.

[3]林婷婷;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J];中华少年;2018年13期.

[4]朱淑君;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27期.

[5]张业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