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浅析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李亚岚

陌南中心小学, 山西 运城 044600

摘要:由于数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数学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小学数学的开展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其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影响了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下,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与教育学要积极与现代技术相整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的同时积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背景下对于课程资源的使用,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高效的应对数学难题,获得更高效率的数学学习体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导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化现代信息化授课的运用,借助此改良现代授课中存有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借助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概念,推动后续教育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现状

在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其基础数学知识的获取,同时也要培养其数学感觉,空间观念,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素养,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归纳出数学知识并灵活使用数学水平。在小学数学授课进程中,其关键可划分成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同时将设定的课程目标也划分成知识技能、思考水平、情感态度三个不同的目标。数学教学中,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难度在逐步的加大。但是受限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学习集合、分数、面积、图形的具体的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思维的模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思考的开展过程中,倾向于直观的信息获取而难以进行抽象化的数学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便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要通过对于知识的形象具体化来促进其理解数学理论。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可以使其有效的掌握部分抽象概念,但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教学开展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同步,因此从整个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学的开展面向的学生群体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在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前期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理解性记忆存在一定的过程,在其具体化记忆过度为抽象化记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同步的发展,其教学的开展既要分析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依托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锻炼不同数学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2.1 教学方法落后

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以往的授课方式在数学课堂授课中的运用,可确保教学进程,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一办法比较单一、枯燥,难以集中学生的吸引力。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动,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如果老师始终借助此办法展开课堂授课,将会制约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提升课堂授课质量,会对数学授课活动的展开产生一定的作用。

2.2 教学理念有待完善

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成绩可以代表一切,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新课程中,提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可是老师并未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依然以传统授课概念展开授课活动。如果想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功效,并可在现实问题上灵巧地运用,要老师改变以往的授课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数学的关键必性,并在现实中逐步增强。

3 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3.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中占核心位置,再加上学习数学的抽象性,造成一些小学生存有数学学习乐趣低甚至产生数学学习沟通受阻等。兴趣是将小学生无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的中介,所以在授课中要乐于使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以诱引学生注重学习内容,推动学生有意义学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优的老师,如果学生无学习乐趣,只是展开被动的、强迫性的学习,不但无法获得高效的学习功效,还可在一定限度上减弱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面对枯燥无法理解的数学知识,老师面对怎样将繁杂的数学知识转变断通俗易懂的生活数学,这难免会给老师一项艰巨的授课任务。所以,老师要做到:课前,巧设数字资源,营造有趣的数学氛围。巧妙成功的引入数学授课情景,为数学授课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可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借助信息技术可制定好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动画,创建生动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几种,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成主动。课中,妙用虚拟实验,加强领会知识的真实性。老师通过使用电脑、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借助

虚拟实验工具代替实物操作,给学生一种崭新的体会,可高效地打破学习数学的难点,让授课内容越加充实、形象、具备吸引力。活用互动数学小游戏,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3.2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认知支架,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以形象思维为核心,对数学语言的领会能力比较差,老师依靠信息技术展开数学授课可使学生更优地掌控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授课,将抽象的语言、数字转变成直观、形象、详细的可视内容。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详细化,处理老师无法讲明、学生无法听懂的数学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使用,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浓厚的数学学习环境。例如:学生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金箍棒在孙悟空手中的不同形态:金箍棒没有变形时,便如同一枚针一般,这时它便是线段;若将金箍棒一端立在地面,另一端无限往天空延伸,那么金箍棒此时便是射线;孙悟空将金箍棒上抛,然后两端无限延伸,那么这时它便是直线。通过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理解,有效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3.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借助信息技术来展开数学授课可提高数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立体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既可完成数式的转变,还能完成图形的变化。借助Flash动画可让学生直接知道无法知道的几何图形的关系,将复杂的几何模型变得简单详细,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进而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老师可通过手动法来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能力,使学生在现实操作中构成数学空间的概念。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时,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他们喜欢的物品图片,比如方形的巧克力、圆形的糖果、长方形的卡片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之后,老师便可向学生分发纸片和剪刀等工具,让学生自己通过折叠、剪裁、拼凑等办法来制作出不一样的形状,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与记忆。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知道运用知识的方式,学生借助此处理数学问题。灵活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数学授课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王显.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20):213-214.

[2]石学.研究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J].低碳世界,2019,9(11):284-285.

[3]王海燕.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华夏教师,2019(13):20-21.

[4]司显晴,邓耿.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华夏教师,2018(33):37.

[5]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