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校园心理剧创编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0
/ 2

浅谈小学校园心理剧创编心得

欧凌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第三小学

【摘要】从创编校园心理剧,到加入学校教育戏剧研究课题,我走近教育戏剧,尝试创编小学校园心理剧,这是一段从茫然到逐渐清晰的历程。我将结合自己创作校园心理剧《鼻涕虫2.0》的实践经验从心理剧的主题、素材、目标、心理技术的运用、二次创作等方面谈一谈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创编心得。

【关键词】小学校园心理剧、主题、素材、事件分析、目标、心理技术、二次创作

【正文】

一、校园心理剧是什么

我查阅资料,了解到“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在心理剧的基本理论、技术的基础上,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是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得到启发。”由此不难看出,校园心理剧有几个关键要素:心理技术的运用、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具有发展性的目标。带着这样的思路,进行心理剧的创编才不会走偏。而小学生受到年龄特点、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太可能自己发现、提炼出学习生活中的普遍事件,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和进行主创作,所以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确定主题、找寻素材

心理剧的主题内容要凸显现实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展现的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可以有这些主题:

  1. 环境适应不良问题。例如:新生入学、转学插班生不适应等。

  2. 学习问题。例如:注意力障碍、考试焦虑、厌学等。

  3.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例如:缺乏交往技能、同伴关系紧张等。

  4. 情绪问题。例如:愤怒暴躁、易冲动、情绪不稳定等。

  5. 行为问题。例如:偷盗、破坏物品等。

选定主题后,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故事,而故事又必须具有真实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也才能打动人心。这样的故事坐在办公室是无法杜撰出来的,剧本必须要立足在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当中。

心理课上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给了我灵感。当时,我在带学生玩一个热身游戏,规则是每人在纸上写一个词交上来,再请一个孩子上来抽取纸条连成一句话,然后有个孩子上来抽取的时候就说希望我不要抽到某某某的,下面就有同学附和,说了一些讽刺这个某某某的话,当时这个孩子就低下了头,不去看大家。回想起以前的课上,好像这个某某某也总是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孤立。课后我去找几个班主任和孩子闲聊了一下,发现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个或者两个被大家排挤的孩子,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所以就确定“排挤”这个主题。主题有了,内容写什么呢?凭空想不出来,我就在5(3)和4(3)班做了个小调查,设置4了个题目:1、你有过被他人排挤的经历吗?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请具体说说事情经过。2、你排挤过别人吗?为什么要这样做?3、你见过同学被他人排挤吗?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4、你们班有带头排挤别人的人吗?他一般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读孩子们的素材时我的想法就越来越多,最后从里面选取了两个代表性的素材作为了剧本的内容。现在回过头来看,收集素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很好的心理教育,因为孩子们写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一次内观,很多孩子在素材中都提到被人排挤的滋味不好受,自己以后也不要再排挤他人。

三、分析事件、设定目标

既然校园心理剧的定位是一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那么它同样应该设定一个活动目标。素材整理、主题确定后,就要理清某个时间的脉络,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对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进行揣摩,对事件背景、诱因、激化、缓和等过程进行设置,这也是一个明晰主旨,设定目标的过程。短短十分钟心理剧能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收集到素材后,我就开始梳理整个事件: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但是矛盾不应该导致欺负和排挤。被人故意排挤的孩子,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受到了一定的欺负。在欺负行为中,除了“受害者”和“实施者”,还有一个角色就是“旁观者”,他们往往因为惧怕“实施者”选择冷眼旁观,有部分人会抱着好玩的心理一起参与到排挤行为当中,从而给“被排挤”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这些正是孩子们的素材中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当时我想到在剧中要充分体现出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被排挤的孩子、旁边者、带头排挤他人的孩子,或者说我想通过心理剧反映出这样一个普遍问题,可能更多的关注点还在旁观者身上,所以一开始我的剧本里有两个被排挤的孩子“鼻涕虫”“蠢笨的母鸡”,分别代表不爱干净的孩子和成绩很差的孩子,这两种类型的孩子都是容易被边缘化的,然后写了一个带头的孩子和几个小跟班,后来在排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目标太多,有些主次不分。于是我再次修改了剧本,将目标缩小到“鼻涕虫”这一个点上,通过剧情来交代他为什么会被排挤,引发他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并且创设“边缘人”游戏活动让他有机会参与到集体中,同时达到引起其他孩子对他产生同理心,从而接纳他的目的。经过调整后,我发现所有孩子的角色个性更突出,通过心理剧的开展让这个“鼻涕虫”优化为一个进阶版的“鼻涕虫2.0”,其他孩子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这样活动目标切入点更小,剧情也更有逻辑性。

三、巧妙运用心理技术

校园心理剧要如何体现心理的特点,这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麻烦。而校园心理剧与情景剧的最大区别就是心理技术的运用。在一般情况下,旁白或独白是最常用的方式,旁白站在一个冷静、客观的立场上,能清晰的反映出主题,独白是个体内心成长的写照,可以从直观上表现出心理剧的特点,《鼻涕虫2.0》这个剧中,主人公小嘉在意识到自己被排挤的原因,并积极做出行为调整后,仍然不被大家接时,他说了一段独白:“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只是想看他们下棋!我有点鼻炎,又怕冷,所以老是打喷嚏,出鼻涕,我知道自己以前是有些不注意卫生,可是我已经在改了,瞧,我现在每天都带了3包纸巾,课桌也都擦干净了。可他们还总说我恶心,嘲笑我,远离我,不让我就参加游戏,我很难过,我讨厌大家喊我“鼻涕虫”“恶心鬼”……”主人公带着无奈、愤怒的情绪、用有些哽咽的语调表达自己的心声,激发出大家对他的同理心。

四、组织排演、二次创作

剧本写好了还不一定能呈现出一幕好的心理剧,后期的排演非常重要,这也是二次创作的基础。心理剧的生活感要大于表演感,而我们在写剧本时就很容易用上很多书面化的语言,和很多想象中的动作、表情。排演时,就会发现实际呈现和剧本写作会很很大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创作,参演的学生就是二次创作的主体,在排演的过程中,可以反复询问参演孩子的感受,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动作、表情运用到剧中,才能最大化的体现出孩子们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剧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比如,我一开始为“鼻涕虫”设计的形象是会随身携带一条脏兮兮的小手帕,但是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孩子会带手帕,所以在二次创作时这个点就去掉了,让“鼻涕虫”更真实。比如“我不喜欢被人排挤在外的感觉”,“我的心情很糟糕”这样的话语就很书面化,生活中很少有孩子会这样进行表达,这些都是在排演的中需要进行二次创作的。

校园心理剧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它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助力,我愿意在心理剧的创编路上且学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