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中节奏的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1

浅谈音乐中节奏的训练

宗相相

浙江省东阳市白云初级中学,浙江 金华 322100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根源,没有节奏的存在就没有旋律的存在。由于很多学生对节奏很难把握,本文对于节奏的训练提出了律动、模仿、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步骤。

关键词:节奏;律动;模仿;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根源。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存在,但是旋律却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唱有些歌曲时总把节奏唱错。如:唱《唱脸谱》最后一句“叫喳喳”时,本身这句是拖腔的演唱,音比较多,再加上学生数不清拍子,很难掌握。像这种情况在音乐教学中极为常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训练呢?

首先,音符是节奏形成的基础,认识音符的长短是节奏训练的前提。那么,要让学生先去认识各种音符的时值。如: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等。还要去认识一些最基本的节奏型,如X、XX、 XXXX、 XXX等等,为之后节奏的训练打下基础。

在学唱一首新歌时,可以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这样有利于节奏难点的掌握。比如:《唱脸谱》这首歌曲都是弱起小节的组成,前半拍空的节奏学生较难处理。那么,要先找出主导节奏“OX XX XX X”,然后结合歌词,放慢速度按节奏朗读,再加到原速。着重最后一句“叫喳喳”切分节奏的把握。学生对于这种方法比较有兴趣,感到很新奇,课堂气氛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在学唱歌曲时,单单叫学生唱歌谱,唱歌词,唱多了学生会觉得腻,会变得很被动,不乐意唱。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过程中会安排律动环节。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曲旋律比较简单,它是一首“欢乐舞歌”,比较欢快,学生学唱下来比较简单。那么在歌曲会唱得情况下,可以按教材上的安排进行拍手律动。在掌握拍手节奏后,进行分组训练。把全班分成三大组,一组唱歌词,一组唱歌谱,一组拍手伴奏。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都很乐于参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欣赏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加入律动的环节。如:欣赏七年级下册《鼓乐》,这是一首加纳乐曲,由6件乐器按照次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6件乐器同时演奏。它们的节奏各不相同,各自在基本的节奏周期中不停反复。在欣赏完这首曲子之后,也让学生动手体会这种形式,出示节奏谱:

60823aa0720ad_html_4011c75e36a07c31.gif

A 0 0X 0X 0X :|| 铃铛


B XXX XXX XXX XX :|| 拍手


C XXX X 0

0 :|| 拍腿


先分组进行练习,再按A、B、C、D的顺序逐一加入。一堂课下来,

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时间对乐曲的感受与单纯听赏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后,让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节奏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声音是有一定节奏的,在课堂上我用讨论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种代表一定节奏型的声音。如解放军走路,鸭子走路,马蹄行进;劳动号子的口号;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马车、自行车等)。把这些声音进行提炼,找出典型的节奏型,如马蹄的节奏一般是“XXX XXX XXX”、拔河的口号是“加油,加油”等,再让学生运用肢体或适当的打击乐器进行练习,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最后,让学生试着创作小曲。其前提是在学生已掌握好节奏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节奏型进行创作。教师把学生所创作的小曲用钢琴把它弹出来,这样使学生的成果有了音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课堂成为快乐的载体,让学生满怀热情,自由翱翔。

总之,在节奏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节奏,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3]《基于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研究》

[4]晁雅楠.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5]严一功.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J].吉林教育,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