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经典文化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徐莹莹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000 )


【摘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中古圣先贤的经典文化不仅闪耀着哲学的智慧,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当今教育过于重视成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古圣先贤的经典和智慧中寻求答案。因此合理借鉴和利用经典文化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 经典文化;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一、当代教育应实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

《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从“孝”教起,从道德伦理教起。然而,当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当今追求的是一种高速度,高效率,高档次的品质,而不是真正地去追求一种实实在在的内涵和真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普及,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是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有礼貌了,而是越来越不好引导和教育了。“自私、懒惰、爱面子、意志力差,各种心理问题”几乎成了他们的共性。我们经常会在校园中看到这样的学生: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宁在教室中闲侃也不愿意到操场活动或上体育课;过惯了安逸生活的他们,不爱劳动,不想值日;学习主动性差,却又非常爱面子,不惜考试中冒险作弊;摆阔气、讲排场,而心理承受能力又极差,稍有不如意便寻死觅活,更有甚者还使用暴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于过于重视成绩,忽视德育的结果。反观如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大都以学术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很少关注德育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德行不够,即使学历再高,人生也不会幸福的;如果德行不够,即使学习再好,读到博士又能如何?毒品,毒气,杀伤力很大的武器不都是顶尖级专家造出来的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谈到,一个人德才兼之的是圣人,德才皆失乃之愚人,德行大于才能是谓君子,才能胜于品德便是小人。如果德行不够,有才无德,在很大情况下对国家,对社会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品。记得在《教育报》上读过这样一段话:“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一名校长。每当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老师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专业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时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恳求,请您帮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懂得了如何做人,一切的学习才会有价值和意义’”事实上,这位幸存者道出了人性教育,也就是德行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的真谛在于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知识技能。《弟子规》里讲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学会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才是学问技巧的学习。技术的学习只是末,重要的是本。《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当今的教育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当今教育应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孔子的“有教无类”,树立了人人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观念,力图让教育走向公平。而目前,我们的教育还重在应试教育,其着眼于选拔。那么,它一定要通过数次的考试淘汰所谓的“差生”,来造就极少数的“优生”。而恰恰是这一点上,素质教育显示出民主与公正。如果说应试教育所追求的是高升学率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追求的是学生成人的合格率,最大限度地追求受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率。现代教育从根本的目标上说,决不仅仅是要培养某种专长的专才,而是要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教养的“现代人”。也就是说,迅速而安全地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输出一批批综合人才,才能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的瞻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培养合格创新型人才的重大责任。今天我们力主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就应当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地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当今教育要求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道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为学之道,更重要的是传授为人之道,教学生“孝 ”的理念,做人的原则,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甘为人师,以德育人。而传道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不看你说了什么,而看你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所以,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实实在在的做出来,进而以自己的“善”感化学生的“善”,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学生的道德,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身的人格去培养学生的人格。身教大于言教,这是由实践证明出来的真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要成为难求的“人师”,还必须钻研业务,严谨治学,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深的学业。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具备一桶水,并且是常流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无真才实学,只凭死记一点知识备学生发问,这是不足以以为人师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四、当代教育应倡导教育民主化,注重个性解放

孔子提倡仁学,其最高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仁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主体自由为内核的思想境界。“修己以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心自觉的表现,是对个性的尊重与解放。民主教育的推行,就要注意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论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礼记·学记》里也讲“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接受知识程度的不同来教导,进行因材施教。事实也证明,孔子的因材施教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75位诺贝尔得奖主在在巴黎召开会议,共同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其中提到,21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重新回到两千多年前,汲取至圣先贤孔老夫子的智慧。而70年代有一位影响世界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他也提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这两种思想可以解决。所以,在当代的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吸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追寻先贤的脚步,心中有日月,眼里有乾坤,并将其不断地发扬光大,让和谐教育思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合肥,安徽出版社,2005.9

[2] 周满江,《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3] 孔子,《孝经》,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6

[4] 儒家经典,《论语》,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