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提升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

杨英

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雁南 分校

【摘要】

落实教学目标,注重探究活动的要求,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核心问题进一步引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

落实课标;生活经验;学习活动;核心问题

新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1. 确定课程目标,落实问题解决能力思路策略。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这是课标的新要求。因此,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好奇好问、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也要注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对抽象概念的形成问题能力训练等。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例如,在教学《近似数》一节课中,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目标:借助数线,较直观的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为落实目标,我们设计如下问题: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数线找到20万、2334822、30万这三个点,能够清晰的看到233842更接近20万。通过数竖线的直观支撑,帮助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一课确定学习目标:经历加法交换律和 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策略。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遵从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教学情景设计,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使教学与生活相贴近,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感官,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情景提炼出数学问题,使他们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帮助它们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例如,在“线的认识”中,以斜拉桥中的“线”、激光中的“线” 作为线段和射线的现实原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再如,由于现实生活中没有直线的原型,教科书以海天相接景色中的“线”,帮助学生想象,建立直观的“无限”概念等。在“平移与平行”中,呈现日常生活中的“推拉窗”“升国旗” 两个实例,通过激活学生对“推拉窗”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中,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领会“平行”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1. 参与学习活动 ,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策略。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发展。

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促进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在经历具体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1. 准确提炼核心问题,刺激引发深入的学习探究策略。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问题本身的优略。如果我们对核心问题提炼的不准确,把问题集中的某些枝节问题或次要环节,那么真正的教学重点关键就得不到凸显。道尔顿 指出,一个“好问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个或更多:问题要简单,使学生能认识并解决它;依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得出多种解法;能引导学生转向类似的问题等等。

确定了核心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核心问题进一步引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反之,就如同一个陷阱。前几天研讨课中的例子:教师在导课时问,同学们猜猜,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同学猜,香港回归纪念日,不对。劳动的日子,不对。猜了很多都不对,最后,老师说,今天是机灵鬼的生日。惊讶吧!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脱离了我们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所以说,创造数学问题, 不仅是简单地得到一个容案,而是去发现数学的关联和思想。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引向真正的、诚实的、有价值的数学。一个核心问题能够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条件,希望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科教学活动为依托,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提问。通过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