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0
/ 2

再谈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王黎青

南安南星中学 福建泉州 362342

我认为语文课外名著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这个问题历年来一直为我所关注,前几年曾撰稿论述过。今天面对新教材我想再谈谈这一问题。

使用部编人教版这套书已经二年多了,在教学过程中,深感这套书的可教性、可读性。课内所选优秀文章在这里不再赘述,单就课外名著导读——自主阅读和推荐阅读部分,就有丰富地内涵。如《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昆虫记》《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简爱》《湘行散记》《寂静的春天》《平凡的世界》《我是猫》等。但是面对这么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看,为什么呢?因为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学基础。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有部分同学看了《朝花夕拾》会告诉我看不懂,不理解。久而久之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课外阅读就成了空谈。

有人说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培养呢?除了从易入手(别的文章另论),我认为先应该让学生读懂,只有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所以我认为引导学生读懂名著非常重要。首

迫于中考指挥棒的压力,许多老师由于时间不够,往往布置阅读课外书,简单介绍一下,督促一阶段,没有效果,就放任自流,因而课外阅读对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摆设。没有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水平很难真正地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课外阅读。那么应该如何重视呢?

首先作为老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得解放思想,大胆放开,不要老围着指挥棒传,不要担心题目训练少了会影响学生的分数。要相信阅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提高了,所有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得制定具体方案,落实课外阅读任务。

先引导学生读懂,比如每周至少留出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课外阅读指导。有些作品年代久远,没有适当的介绍一下时代背景是理解不了的;有些作品地域性很强,不了解特定的民风民俗也是理解不了的。对于理解不了的文章应该给予讲解。例如初一学生读鲁迅的《无常》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学生理解不了,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给予讲解,让学生明白: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单读懂文章还不够,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阅读指导一般停留在介绍故事情节,以阶级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上。

个性化阅读,不能走老路停留在单纯介绍故事情节中,比如阅读《西游记》,教师可以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讲《西游记》的前世今生,可以讲唐僧的原型人物——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事的。唐太宗时,僧人玄奘曾去天竺诸国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备历艰险,归国后又译成了佛经七十三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导读部分)。作者为什么改造了这个人物,而且主人公由唐僧改为孙悟空,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学生明白:这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为了反映社会的黑暗,为了体现人民的反抗精神等等。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到小说的主题上来了,这样一来主题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也学习了,学生既受到优良的传统思想的教育,又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亦真亦幻的人物形象还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还不够,还应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有正确的阅读。

最后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 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 思想 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形象大于思维。我们的文学作品即使再优秀,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特别是思想上的局限性,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好好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也许会适得其反。如《水浒传》的武松是打虎英雄,是重情义之人,是嫉恶如仇之人,为了给大哥报仇手刃奸夫淫妇,大快人心。武松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是英雄的形象,是大家敬仰的对象,许多人在阅读过程中都忽略了两个细节:一个是蜈蚣岭杀道童;另一个是在孟州,因为报复张都监,从无辜的马夫到无知的丫鬟,张都监一家老小,包括他的夫人,养娘玉兰,以及亲随等等,武松一口气取了15条人命,加上他之前在飞云浦杀掉的4个,一天之内他就杀掉了19人!有些人的确是该死,可有些人的确是不该死。可见他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施耐庵最后放出一条狗来与武松作对,连狗都嫌弃他,是不是暗含对他的针砭之意?!可是小说作为它的文体特点,含蓄是它的本性。而对于一个有英雄情结的国度,对于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初中学生,为了避免盲目崇拜的悲剧再次发生,老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地给他指出,必须一分为二的指出他的优点与缺点,客观实际地分析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点,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 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

总之,面对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解放思想,大胆留出时间落实阅读任务:应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应该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辨明是非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⑴鲁迅《朝花夕拾》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09第33页。

⑵吴承恩《西游记》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5导读第1页。

⑶《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⑷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96-402、409页。

⑸鲍鹏山《施耐庵的狗》出自《读者》2019.05摘自学林出版社

《江湖不远》一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