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科学共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家校携手,科学共育

刘艳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730030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随着家长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了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老师和家长的任务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用心呵护这些幼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家校之间加强合作,双方形成合力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重视家校合作的力度

学校应重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家长会作为家庭与学校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家校合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会能够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沟通、了解,使家长通过家长会了解班级的管理情况,协同教师共同教育学生。家长会是比较受欢迎的家教合作方式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家长会。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尽的点评,为每一个家长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家庭教育意见,进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期开展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家长会,可以更好地为家长与学生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效率

指导家校合作之前,班主任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素质。在初步了解班级学生人员组成及家庭基本情况之后,班主任应学会与家长有效沟通。班主任与有知识型家长沟通时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把合理之处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班主任与溺爱孩子型家长沟通时,要有耐心,从家长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家长认为班主任也是爱孩子的,再慢慢建议性地给家长渗透孩子应该怎么做更好,而不是直接指出孩子哪不好。班主任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家长沟通时,不但要做好孩子的心理教育,也要与家长保持正确的沟通方式,在尊重每一位家长的前提下,客观地与其探讨孩子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帮助孩子进步。班主任与脾气暴躁型家长沟通时,要采取稳定平和的方式,防止使家长得知孩子有问题后暴跳如雷。家长越情绪化说明家长越爱孩子,只要班主任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爱孩子的,接下来的谈话将水到渠成。班主任与不关心孩子成长型家长沟通时,要对这类家长的孩子多下功夫,更关心他们的学习与身心健康。

三、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加强家校的沟通

家校合作中,很多都是班主任向家长单方面传递信息,合作的频率较少,因此班主任需要多制造家校合作的机会,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到学校与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同时为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奠定基础。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家长开放日与家长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单独沟通,提升教育质量。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入队仪式以及开学典礼等活动,见证孩子的开学和成长,感受孩子的进步,促进亲子关系,进而加强家长与班主任的合作。

四、设立“家长接待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学生家长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们广开言路,主动征求他们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和意见,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信息互通制。学校要求教师家长来校时要热情接待,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断拓展育人途径。家长接待日,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接待家长,认真倾听家长意见,及时记录,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消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

五、挖掘家长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广泛的教育

一个班学生有四五十个,就有百多个家长。这些家长从事着不同工作,还有很多特长,比如有玩摄影的,有擅长手工的,有搞艺术的……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源。在一年级里,我建立了家长课堂,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孩子。第一个上课的家长是一位大学化学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两种颜色的药水融合在一起,会凝结成果冻状的东西,这种药水通常用在食品中。一年级的孩子正是好奇心重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一场能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课让他们兴奋不已,这节课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效果非常好。家长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到学校来上课,每周班会课,成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乐园。家长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家校合作教育中,不仅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效率,而且家长和学生、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也越来越融洽,整个班级氛围充满了正能量,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就形成了。

总之,家校共育,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们有一个愉快而充实的童年。家校共育,需要老师的经营,需要家长的配合,最终的目的是家、生、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20)。

[2]赵志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家校合作模式[J].读书文摘,2014,(18)。

[3]孙改仙中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