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

李海英

河北省青县幼儿师范学校李海英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是当今幼儿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当幼儿在进行亲自实践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他们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材料的属性,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他们利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断出事物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把事物按自己的认知模式分类。在具体探索性的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着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并将这两方面的任务渗透到科学活动中,而且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同一过程中完成。探索技能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所需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方法

1精心设计提问,指导幼儿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另外,问题要紧扣活动内容,使幼儿答问时有明确的思路。

2灵活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开展活动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最基本的、运用最多的方法。实验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充分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这两种方法若能灵活运用,可以使幼儿既感知科学现象,又学习探索方法。例如在“不碎的鸡蛋”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观察装鸡蛋的蛋托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作用。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蛋托的作用,教师请幼儿做实验,用海绵把鸡蛋包起来使劲扔,看鸡蛋会怎么样。于是有的幼儿把鸡蛋扔到地上,有的幼儿把鸡蛋从房子一边扔到另一边,还有的把鸡蛋从二楼向下扔。最后,幼儿得出结论:易碎的物品在细软且有厚度的材料的保护下,就不易碎了。

3重视教育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

在评价时,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对采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进行尝试的幼儿要表扬。教师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促进活动的开展。

4在教育活动中,操作是重要的一环

一是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境,把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如:提供各种食物和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道。二是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幼儿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在冬天组织“水和冰”的科学活动时,通过一段时间,小朋友们观察到水变成冰,冰又变成了水。这时再让小朋友们讨论,通过讨论,人人都知道了由于夜里气温低水变成了冰,冰经过太阳晒又融化为水的道理。三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致力于对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一方面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思路去分类,另一方面需要提供一些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另外,还要经常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向老师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5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

一是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物体的一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声音、硬度、宽度以及结构等。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类金属制品、塑料制品以及有特殊气味的物体,引导幼儿认识、讨论物体一般特征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二是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和特殊性,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是让幼儿宏观地、概括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质的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去理解事物。经过观察和讨论,还要使幼儿明白物体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同种形态的物体有一定的共性,有些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呈现三种形态,如水。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宫是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很好的场所,那里有丰富的材料,幼儿可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