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学重点促进思维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紧扣教学重点促进思维发展

沈友娟

——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例谈

◆沈友娟福建省诏安县西沈小学363500

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弄清它们的数量关系,并正确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年级学生解决这种问题最常见的错误是凭个别字眼来判断,见“多”字就用加法,见“少”字就用减法,这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所致。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题意。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解决这类问题,我曾用以下策略尝试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观察引思

借助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数量关系,弄清“相等、大于、小于”的关系,是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前提。出示下图:

──24个──|───18个──

△△△△△△△△□□□□□□

△△△△△△△△□□□□□□

△△△△△△△△□□□□□□

△比□多()个。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①图中谁是大的数、谁是小的数?②从大的数中拿去和小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哪一部分?③△比□多几个?通过反馈讨论结果,学生明确“△”的个数大于“□”的个数或“□”的个数小于“△”的个数,从而弄清了“相等、大于、小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相当于求剩余数的结论。

二、看图明理

线段图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形式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简单化。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会看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正确解决方法的关键。例如:一年级同学在“学雷锋、争当好学生”的活动月中,甲班做了45件好事,乙班做了35件好事,甲班比乙班多做了几件好事?(线段图如下)

45件

甲班|──────────|────|

30件多?件

乙班|──────────|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明确懂得:①题目给了什么条件?提了什么问题?②“多?件”表示哪一部分的数?③多的数怎么分?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确了:知道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求从大的数中去掉小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它们相差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即等于大的数减去小的数。

三、操作优化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想一想、动一动、说一说、写一写的机会,使学生在巩固已获得的感性认识和个别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促使知识内化,逐步形成知识链。同时,要求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手、脑、口的协调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5根小棒摆一摆,想想有几种摆法能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去解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⑴学生自己先想一想该怎样摆;⑵与同桌同学议一议;⑶动手摆一摆;⑷说一说自己的摆法和理由。最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每一种摆法的理由,再根据各种摆法列出不同的算式。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可以大胆创新,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四、变式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设计由易到难的多种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线段图补充问题:

苹果54千克

|────|补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是____,算式____。

桃40千克

|───|补充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是____,算式____。

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小结提高

小结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思维成果。教师小结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其次是要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巩固重要的知识点。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小结。如前所述,在引导学生摆15根小棒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得出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一个学习策略,可将此策略迁移到学习别的知识中去,这便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