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所发生的癌肿。本病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居第三位,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约11万人,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4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病因 护理
  • 简介:下颌髁突软骨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软骨不同,它是在种系发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继发形成的,称为继发性软骨(secondary-typecartilages),包括下颌髁突软骨、喙突软骨、下颌角软骨等,它既受局部因素的影响又受生长因素的影响。而长骨骺软骨、蝶枕软骨...

  • 标签: 继发性 原发性 下颌髁突软骨 肋软骨 甲状旁腺激素 骺软骨
  • 简介:摘要小肠肿瘤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肿瘤,其中2/3~3/4是恶性肿瘤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结肠癌低50倍。这是由于小肠属碱性环境,不利于肿瘤生长;小肠内容物是流体,可稀释致癌物质,即排空快而减少食物中潜在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小肠细菌量少,使需要细菌参与代谢的潜在致癌物(如二级胆酸)生成减少;小肠淋巴组织产生IgA,中和病毒;集合淋巴结产生的T淋巴细胞免疫力强等原因,使小肠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目前尚未明确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及病因。本文旨在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治。

  • 标签: 小肠肿瘤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探讨MSCT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全部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小肠肿瘤的MSCT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构对照。结果本组发生在十二指肠的肿瘤有2例良性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4例腺癌;空肠5例良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

  • 标签: 小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PRT)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PR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0.4个月,1年、3年、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5%、73.1%、67.5%,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因素影响PRT患者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o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PRT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性质、手术方式、周围器官侵犯、有丝分裂数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手术切除 生存率 预后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患者各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AFP、CEA、CA199、CA125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的AFP、CA199、CEA、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准确度为85.0%,特异度为80.0%,敏感度为92.5%,与单独肿瘤标志物检测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AFP、CA199、CEA、CA125等联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可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联合检测 诊断价值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高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鼻腔鼻窦原发性SF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2岁女性,肿瘤位于左侧鼻腔、鼻窦内,肿瘤组织大小为3.5 cm×2.8 cm× 2.5 cm。组织病理形态检查示瘤细胞密集,呈梭形、卵圆形,血管丰富,间质胶原变性,伴出血及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示vimentin、STAT6、CD99、bcl-2、CD34均阳性,符合SFT。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性SFT较罕见,组织细胞形态多样,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影像学、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诊断。

  • 标签: 鼻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 简介:摘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较为罕见,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靶向药物的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此类疾病的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常见的几种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 作者: 邓顺 尹彬 贺卓 王双 王进峰 罗建红 欧阳永忠 谢江波 黄波 白飞 肖科 左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湖南省肿瘤医院胃十二指肠胰腺外科 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肝癌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消化道肿瘤实验室,长沙 410013 邓顺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湖南省肿瘤医院胃十二指肠胰腺外科 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肝癌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消化道肿瘤实验室,长沙 41001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11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腺癌74例,间质瘤25例,类癌9例,其他8例。术前行十二指肠镜检查107例,CT检查7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7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分切除并十二指肠球部切除术13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3例,姑息性短路手术18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9%(37/116),其中胰瘘8例(B级5例,C级3例),胆瘘6例,腹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4例,肠瘘3例,胃排空延迟3例,出血8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生存时间与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情况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随访截止2021年6月,失访9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11%、57.56%和33.11%。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十二指肠镜和CT是主要检查方法。根治性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诊断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作者: 邓顺 尹彬 贺卓 王双 王进峰 罗建红 欧阳永忠 谢江波 黄波 白飞 肖科 左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湖南省肿瘤医院胃十二指肠胰腺外科 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肝癌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消化道肿瘤实验室,长沙 410013 邓顺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湖南省肿瘤医院胃十二指肠胰腺外科 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肝癌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消化道肿瘤实验室,长沙 41001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11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腺癌74例,间质瘤25例,类癌9例,其他8例。术前行十二指肠镜检查107例,CT检查7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7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分切除并十二指肠球部切除术13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3例,姑息性短路手术18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9%(37/116),其中胰瘘8例(B级5例,C级3例),胆瘘6例,腹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4例,肠瘘3例,胃排空延迟3例,出血8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生存时间与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情况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随访截止2021年6月,失访9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11%、57.56%和33.11%。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十二指肠镜和CT是主要检查方法。根治性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诊断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首诊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16/23),晚期(Ⅲ~Ⅳ期)7例(30%,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13例(57%,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未控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术后均辅助化疗,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

  • 标签: 生殖器肿瘤,女(雌)性 肿瘤,多原发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无复发病例, 1、 3年和 5年的生存率为 100%。结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25 d至14岁,中位年龄32个月,<3岁49例,3~14岁34例。左侧43例,右侧37例,双侧3例。术后随访3~5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结果79例行保留睾丸手术,4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单侧成熟性畸胎瘤64例,单侧表皮样囊肿16例,双侧者3例。76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所有受访患儿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在睾丸肿瘤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需要引起重视。保留睾丸的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睾丸肿瘤 良性肿瘤 儿童 睾丸保留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原发性肾尤因肉瘤(PRE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诊治特点。肾PRES/PNET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典型,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共同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 标签: 肾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尤因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涎腺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2例涎腺原发性S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SFT患者分别为44岁男性和72岁女性,均无意发现肿块1周入院治疗,无疼痛、麻木等;均采取单纯手术切除治疗,随访至今均无复发。肿块长径1.6 cm和4.0 cm。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肿块边界尚清,T1WI呈现等信号,T2WI呈现混杂信号;肿块肉眼见部分区域有黏液感,质地稍硬,无包膜;镜下可见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血管外皮瘤样区域、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束及多核巨细胞等特征性图像;免疫组织化学CD34、SATA6、bcl-2、CD99、Vimentin和Ki-67均为阳性。结论涎腺原发性SFT少见,属于交界性或生物学行为未定肿瘤,可复发或转移,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确诊;若体积过大,或见有坏死、核分裂较多者应排除恶变,需定期随访。

  • 标签: 涎腺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 (testing multi - tumor , TM) 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临床价值 。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 2 月到 2019 年 1 2 月在我院 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40 名, 另选取 40 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PHC 患者 CA19-9 、 AFP 、 WBC 和 NLR 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分化程度较低、肿瘤直径大于 5cm 和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CA19-9 和 AFP 的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 5cm 的 PCH 患者 WBC 和 NLR 的水平比较高,并且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NLR 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 59.43% )和特异性( 69.82% )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明显高于单项指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 20.21% )和特异性( 51.25% )和血常规的灵敏度( 15.48% )和特异性( 45.17% )。 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具有明显的 临床价值,因而应该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血清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 原发性肝癌患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评价,选取时段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彩超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血流状况进行分析,并分析阻力指数、流速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主要为Ⅲ级血流,42.2cm/s为最大流速值,胆囊恶性肿瘤以35cm/s流速为诊断标准,病灶大小与阻力指数及最大血流速度呈正比。结论彩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价值较高,可全面了解病灶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彩超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 诊断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