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段时间内于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包括不明原因贫血4例、持续性腹痛5例、腹部包块10例、消化道出血7例、其他4例。入选患者于术后对瘤体进行病理检查并最终确诊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入选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测,观察入选患者CT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其中主要发病部位为小肠、结肠和十二指肠,占比分别为56.67%(17/30)、36.67%(11/30)和6.66%(2/30);病理分型为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占比分别为80%(24/30)和20%(6/30)。②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CT影像结果显示疾病分型为肠壁增厚型占比40%(12/30),影像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厚度为1.5~4.1 cm,同时部分患者伴随肠壁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占比为33.33%(10/30),影像显示患者实质病变部位肠壁有较为明显的扩张;息肉肿块型占比为10.00%(3/30),影像结果显示病变部位有较为明显的息肉肿块,且影像显示为较有规则的分叶状;肠系膜浸润型占比为6.67%(2/30),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部位肠系膜有明显增厚且其组织脂肪之间的密度高于正常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疾病的早期确诊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多层螺旋CT 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罕见的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易误诊的特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初诊为PHNEN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结果,对其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HNENs多数无症状或仅有腹痛等非特异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很难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是主要诊断依据,长期随访发现部分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肝转移。结论PHNENs是一种极罕见的原发于肝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要长期的随访支持,临床常见PHNENs不能除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生长抑素类似物、化疗、靶向等综合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肝脏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原发性肿瘤 误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常规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资料,常规开胸手术组40例,胸腔镜手术组62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组比较,胸腔镜手术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手术时间、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更为有利。

  • 标签: 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 常规开胸手术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由于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该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2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均被误诊,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肝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均存活。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提高对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我们对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婴儿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轻度腹泻和水肿,未见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呈现低蛋白血症。输注白蛋白未能缓解低蛋白血症,随后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段可见大小不等密集的白色粟粒样颗粒状隆起,黏膜呈广泛白斑样病变,病理检查显示明显的小肠淋巴管扩张,进而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后每两日输注白蛋白,连续输注两个疗程并予portagen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经处理后血浆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基本升至正常水平,腹部及胸部彩超显示双胸腔及双肺积液均已被吸收。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下降而导致浮肿的婴儿,排除肝肾疾患及肿瘤、结核等慢性疾病所致蛋白消耗过多的可能性,均应考虑小肠淋巴扩张症,需尽可能尽早行胃镜检查,进一步完善病理活检,实现早日确诊、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及饮食干预治疗,避免处理不及时导致的严重后果。

  • 标签: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婴儿 电子胃镜 低蛋白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 1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无复发病例, 1、 3年和 5年的生存率为 100%。结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展开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25 d至14岁,中位年龄32个月,<3岁49例,3~14岁34例。左侧43例,右侧37例,双侧3例。术后随访3~5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结果79例行保留睾丸手术,4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单侧成熟性畸胎瘤64例,单侧表皮样囊肿16例,双侧者3例。76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所有受访患儿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在睾丸肿瘤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需要引起重视。保留睾丸的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睾丸肿瘤 良性肿瘤 儿童 睾丸保留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原发性肾尤因肉瘤(PRE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诊治特点。肾PRES/PNET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典型,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共同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 标签: 肾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尤因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 (testing multi - tumor , TM) 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临床价值 。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 2 月到 2019 年 1 2 月在我院 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40 名, 另选取 40 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PHC 患者 CA19-9 、 AFP 、 WBC 和 NLR 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分化程度较低、肿瘤直径大于 5cm 和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CA19-9 和 AFP 的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 5cm 的 PCH 患者 WBC 和 NLR 的水平比较高,并且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NLR 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 59.43% )和特异性( 69.82% )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明显高于单项指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 20.21% )和特异性( 51.25% )和血常规的灵敏度( 15.48% )和特异性( 45.17% )。 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具有明显的 临床价值,因而应该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血清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 原发性肝癌患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病理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35例心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年龄中位数0.54岁(0~14.36岁),肿瘤呈单发性61例,多发性74例。45例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血流梗阻,4例有轻度血流梗阻,86例无症状。手术治疗41例,未行手术94例。肿瘤完全切除24例,部分切除16例,心脏移植1例,瓣膜成形13例。结果本院手术40例,术后早期循环稳定3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症状5例。其中经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2例,死亡3例(住院死亡率7.5%)。另1例外院行心脏移植术后存活,随访24个月心功能良好。良性肿瘤部分切除与完全切除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术后2年死亡1例。94例未手术患儿中,放弃手术死亡1例,等待心脏移植手术死亡1例,尚在等待心脏移植2例,其余90例无血流动力学紊乱症状。结论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可以长期随访。对有明显血流梗阻、心律失常及恶性心脏肿瘤患儿,手术治疗是必需的。手术原则不强求完整切除肿瘤,可行部分切除以消除血流梗阻症状。对无法行手术切除的心脏肿瘤,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选择。

  • 标签: 心脏肿瘤,原发性 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各临床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胃NEN按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临床分型标准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比较各型胃NEN的临床、胃镜及病理特征,分别采用Kaplan-Meier检验、Cox回归模型对其中108例病理分级为G3级的胃NEN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纳入的Ⅰ型、Ⅱ型、Ⅲ型NEN患者分别为37例(25.0%)、5例(3.4%)和106例(71.6%)。Ⅰ型有28例(75.7%)为胃底/胃体病变,29例(78.4%)为隆起灶,4例(10.8%)有淋巴结受累,余均为局限性病变,26例(70.3%)内镜治疗,11例(29.7%)接受外科手术。5例Ⅱ型胃NEN的瘤体均位于胃底/胃体,4例为溃疡灶,均予内镜治疗;患者中合并胃泌素瘤3例,另2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Ⅲ型中56例(52.8%)为贲门病变,81例(76.4%)表现为溃疡,单发病灶为102例(96.2%),淋巴结受累或器官转移共94例(88.7%)。本研究中病理分级G1/G2级的40例胃NEN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108例G3级NEN患者中死亡42例。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有淋巴结或器官转移与G3级NEN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P=0.041, 0.02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胃NEN的性别分布、年龄、胃镜特征、浸润转移情况、病理分级差异较大,高龄和肿瘤发生转移浸润是G3级胃NEN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临床分型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骨原发恶性肿瘤颅神经侵犯的CT与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颞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合并颅神经侵犯的23例患者的CT、MR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80岁;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17例,包括面神经受累症状者15例,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观察颞骨恶性肿瘤神经侵犯的部位、神经根穿行孔道及神经根的形态、信号及强化等颅神经受侵的CT、MR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手术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CT、MRI显示颅神经受侵23例,其中面神经受侵22例,三叉神经受侵5例,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侵各2例,听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受侵各1例。颅神经受侵征象:CT显示面神经管扩大破坏22例,圆孔、卵圆孔骨壁、岩尖三叉神经压迹破坏各2例,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破坏各1例;MRI显示颅神经增粗、强化8例,神经根干与周围软组织强化影紧贴但未完全包绕3例,神经被肿瘤包绕14例。23例CT、MRI显示的神经受侵患者中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者17例,占73.9%。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16例患者中,CT和MRI影像显示的受累神经分别为19、23根,CT、MRI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一致分别为18、22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18/22)、95.7%(22/23)。结论颞骨恶性肿瘤容易出现颅神经侵犯,且以面神经受侵最常见。颅神经受侵CT表现为神经穿行孔道破坏,MRI可直接显示神经增粗、异常强化,神经紧贴软组织影或神经直接被肿瘤包绕。结合CT和MRI的影像评估可以全面精准显示颅神经浸润情况,且MR较CT更为灵敏。

  • 标签: 颞骨 肿瘤 肿瘤浸润 颅神经 面神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的21例PH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6~75岁。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21例PHNET患者上腹部疼痛10例,腹痛伴恶心、呕吐3例,腹胀5例,无症状3例。糖类抗原(CA)19-9升高6例,CA125升高7例。腹部增强CT均显示肝脏实性占位,单发4例,多发17例,平均直径58 mm。淋巴结转移14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术5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化疗2例,仅化疗12例,支持治疗2例。是否手术切除、肿瘤分级、细胞角蛋白阳性与否、有无淋巴结转移与PHNE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他治疗(HR=8.99,95%CI:1.13~71.80)是PHNE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患者预后更佳。结论PHNE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影响患者预后,手术切除预后更佳。

  • 标签: 预后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应用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心脏自体移植术在治疗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因频发室上速不能自行复律的2个月龄原发性左心室巨大肿瘤患儿,术前出现心力衰竭和频发室上速症状,不能自行复律,于2019年1月26日对其成功实施了心脏自体移植术切除心脏肿瘤(心脏离体、体外肿瘤切除、心脏复位)。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9年1月,检索关键词为"cardiac autotransplantation、tumor",复习相关的文献并分析。结果成功完成了患儿左心室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患儿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室上速症状。通过文献检索,有17岁、19岁及35岁的3例,49岁1例,2岁幼儿1例,38岁1例,48岁1例,53岁1例,21~71岁48例,35~63岁7例,22~73岁5例等心脏肿瘤患者,行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肿瘤的报道。结论自体心脏移植术对于常规原位心脏难以切除的左心系统肿瘤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心脏肿瘤 自体心脏移植 婴儿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预后较差的恶性疾病,多数患者诊断确诊时为进展期阶段,常失去手术指征或者只能行姑息性手术治疗,远期预后差。作为一种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长时间以来全身性治疗肝癌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本文对目前靶向药物在肝癌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 原发性肝癌为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对其实施手术和化学治疗的临床效果存在局限性,近几年放射治疗作为非手术治疗手段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出于对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放射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黏液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组织起源。方法:对 1例甲状腺乳头状黏液腺癌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呈乳头状腺癌结构。部分癌细胞胞浆、腺腔及间质中有黏液乃至黏液湖形成;黏液卡红及 AB-PAS染色见癌细胞胞浆、腺腔及黏液湖呈红色阳性反应;免疫组化显示癌细胞胞浆、腺腔及黏液湖中甲状腺球蛋白呈阳性反应。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黏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癌组织起源于甲状腺上皮,而黏液由癌细胞产生。

  • 标签: 甲状腺黏液腺癌 免疫组化 甲状腺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上尿路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5例上尿路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5例,肉眼血尿4例。术前行泌尿系B超检查5例,CT检查5例,膀胱镜检查4例。术前诊断为输尿管肿瘤2例,肾盂肿瘤1例,肾肿瘤1例,肾结石1例。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发现肾盂肿瘤后二期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例。结果病理检查肿瘤平均直径4.4 cm,pT3期4例,pT4期1例;淋巴结转移2例。病理分型:管状腺癌2例,管状+乳头状混合腺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DX2(+),p63(-),GATA(-),β-catenin(-)。术后行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1例。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2例因肿瘤进展于术后1年内死亡;3例生存,其中1例术后7个月盆腔转移,2例无病生存。结论原发性上尿路腺癌发病率极低,多与慢性结石和炎症刺激有关。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术后病理检查为确诊依据,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腺性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特征为CDX2、CK20(+)和β-catenin(-),不表达或仅部分表达GATA3、p63、CK7。手术为治疗首选,预后与病理亚型相关,总体预后较差,术后短期内易复发、转移。

  • 标签: 腺癌 肾盂 输尿管 病理学,临床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