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文化意象的来源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以及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意象。比如在《周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的文学就十分注重意象。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意象也有类似的论述:"独照之匠……此盖驭文之首术……"在刘勰之后的文学大叔王昌龄、

  • 标签: 文化意象 文学作品 译入语读者 尽意 独照之匠 意译法
  • 简介:唐代的屈骚接受,包含着屈原其人与其文两个接受向度,分为三个阶段.除中唐时期注重的是屈骚的情感与形式外,初唐时期与晚唐时期都以道德为重而与现实政治发生直接的联系,呈现出一个由实用而返回实用的发展轨迹.屈原与其作品接受,由初唐时期的肯定其人而否定其文,到晚唐时期对人与文的全面肯定,中唐时期的屈骚接受是一大转折,韩愈和柳宗元在其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消解了前辈的道德批评,深化了对屈骚的文学价值的认识,使"风""骚"同源之说真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 标签: 唐代 屈原 接受反应 中国 文学评论 文学价值
  • 简介:当下不争的事实是:文字阅读已让位于图像阅读;在有限的文字阅读中,文学阅读又让位于消遣、娱乐阅读;而更有限的文学阅读中纸媒阅读又让位于电子、网络阅读。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已严重边缘化。

  • 标签: 文学接受 文学阅读 文本 电子媒介 网络阅读 边缘化
  • 简介:接受过程是受众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体验追问和审美认知的活动。散文作品是散文作者审美状态的封存,是作者生命本质留存其间的"活体",它的再生需要接受者的审美重建。由于读者自身素质的不同,散文作品的再生重建不仅与原创不一,也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 标签: 散文 接受 阅读 理解 感受 鉴赏
  • 简介:“文学作品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引自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文学作品“像一部管弦乐谱”,这个比喻形象地阐发了文学接受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宋代 柳永 作品评论 《乐章集》
  • 简介:历史学认知过程显示:"有用"(本体性内容)与"有趣"(感性形态)始终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学科的接受程度.因此,历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有必要正视接受者的存在,以便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把握好历史学作品.

  • 标签: 历史学 接受 接受者 本体性 感性形态 史学理论
  • 简介: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接受”的弊端不言而喻:但也不能忽视其应有的价值.尤其是不能忽视其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巨大作用。现在。有一种观点值得辨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且也不见得有必要。即以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点为例,像“比喻”.总归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修辞知识吧.你要学生去探索它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 标签: 研究性学习 发生与发展 引导学生 接受性学习 学习方式 “接受”
  • 简介: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从事影视传媒业的专业人士,而且也基本没有经历影视媒介素养专门训练或专业研究。①依据多种问卷调查和观察,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长年龄大都在30—50岁之间,他们大都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影视媒介文化的专业教育:其一,这些家长不是新世纪中国高考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幸运儿。

  • 标签: 电视 家庭 专业人士 专业研究 媒介素养 问卷调查
  • 简介: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对屈原的人品、屈原赋与北方文化的继承关系两个问题在历史上被读者接受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考查,并对接受史本身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力图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 标签: 屈原赋 接受史
  • 简介:新年到了,送什么样的礼物给家人和朋友呢?DIY一个传说有奇妙力量的奥根能量塔吧!据说这个塔可以愉悦心情、静心安神、舒缓压力……它是否这么神奇,我们不得而知。但单单从它的“颜值”来说,愉悦心情这一条肯定是有效的。下面,动手做起来吧!

  • 标签: 能量 DIY 心情 压力 动手
  • 作者: 李欣星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青年生活》 2018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一样的状况,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与陶渊明诗歌本身的风格特点有一定关系,更加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力与需要。关键字;陶渊明、诗歌、文学接受、文学经典、田园诗、六朝、唐代文学经典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对读者的适应和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诠释、选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的程度。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我国文学史表明,不同时代的经典标准是不同的,对于经典的评价和选择也是不同的①。对现有六朝时期的材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朝当时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处于一种不甚重视甚至是无视的状态。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中只赞扬了他清高的人格;沈约作《宋书》把他列入“隐逸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不曾提到他;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把他列入中品,仅有九篇作品(七个标题、八首诗和一篇散文)被选人萧统的《文选》,这与他同时代的文人谢灵运入选的四十首相比,真是反差悬殊。现代学者已经指出陶渊明的诗歌不符合六朝时期(420-589)的审美需求和实践。六朝时期主流的诗歌风格是使用绮丽和华靡的语汇,缺少虚字、工整的对仗。紧凑的意象和模拟中的巧似。而陶渊明的诗却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人生的哲理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他的诗歌情感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诗歌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所以,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贡献,但却难以满足六朝时基本的审美标准。也许与时代的主旋律相悖,是陶渊明诗歌在其逝后的第一个世纪不受重视的最主要的总体原因,但是一个更加基础性的因素却不应被忽略。那就是陶渊明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和呈现为一位隐士生活和隐逸理想的纪录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的写照。到了唐代,其本人与诗歌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宋朝时有了更大的突破,文学地位日益巩固,也得到了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接受。近百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我们现在提到陶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史上有“国教”之称的基督正教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追溯历史,弗拉基米尔大公为统一国民信仰而接受基督教是罗斯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周边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罗斯受洗”这一事件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俄罗斯的发展历史表明,基督正教在俄罗斯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 标签: 罗斯 弗拉基米尔大公 基督教
  • 简介:王羲之书法的流传,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接受。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是王羲之书法接受史中重要的内涵。研究王羲之书法接受史,在其审美规律或赏析方面,会给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王羲之书法 接受史 启示
  • 简介:CRM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通过数年的发展,CRM已从最初的概念炒作阶段发展到了今天的实际应用阶段,CRM产品也从最初只具有部分功能模块,发展到整体解决方案,再发展到现在的与ERP实现集成应用,可以说CRM在技术上已逐渐走向成熟.目前的CRM产品种类齐全,涵盖高、中、低各个市场,国内外CRM软件供应商也不遗余力地推广CRM在中国的应用.但就整体而言,中国CRM市场还远术成熟,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企业仍然难以全面接受CRM.

  • 标签: 企业接受
  • 简介:文学欣赏是人内心的感知过程,所以在文学欣赏时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能力与动力。只有以读者本人为中心,具备文学接受的心理结构,才能从文学欣赏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提高审美情趣。

  • 标签: 文学接受 心理结构 分析
  • 简介:我曾经阐述过这样的观点:课堂上制造不出管理者,而已经是管理者的人回到课堂,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丰富的经历可以把课堂变成活跃的学习场所(即便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法).例如,案例能够帮助管理者在其他的情境中反躬自己的经历,而理论则可以协助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归纳经验。案例就像是旅行者的故事,理论则有如地图。

  • 标签: 管理教育 管理者 教学手法 学习场所 课堂 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