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ymphocyteratio,NLR)的上升与多种肿瘤的预后不良相关n本研究目的为探讨NLR对根治术后直肠癌患者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e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的结果选取NLR截点,根据NLR截点分析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高、低NLR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以及总体生存的差异。结果根据ROC曲线选取1.76为NLR截点。两组问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直肠癌组织类型、手术方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及术式(Dixon或Mil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高NLR组患者T3+4期、淋巴结转移(N1-3)以及TNM、Dukes分期较晚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低NLR组患者。高NLR组及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1.4%及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升高提示患者总体预后不佳。结论NLR可作为预测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直肠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截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疾病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3月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收治的72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疾病分型分为普通型(纳入非重症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第2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对新冠肺炎疾病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新冠肺炎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普通型52例,重型17例,危重型3例。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70.8%)、咳嗽(36.1%)、胸闷气喘(37.5%)、腹泻(15.3%)、乏力(15.3%)及恶心呕吐(11.1%)等,偶尔伴有急性呼吸困难(2.8%),仅1例(1.4%)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重症组患者WBC、NEU、IL-6、D-二聚体水平和NLR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WBC(×109/L):7.81±3.65比5.34±1.69,NEU(×109/L):5.83±3.13比3.24±1.53,IL-6(ng/L):133.63(71.09,249.61)比28.05(6.41,101.24),D-二聚体(mg/L):0.86(0.31,2.56)比0.33(0.20,0.71),NLR:6.14±4.75比2.66±1.93,均P<0.05〕,LYM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组(×109/L:1.09±0.56比1.49±0.7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诊断新冠肺炎疾病分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WBC 0.790 〔95%可信区间(95%CI)为0.684~0.897〕,NEU 0.869(95%CI为0.789~0.949),LYM 0.719(95%CI为0.592~0.847),IL-6 0.790(95%CI为0.682~0.898),D-二聚体0.676(95%CI为0.526~0.827),NLR 0.888(95%CI为0.814~0.963),以NLR的AUC最大,说明NLR的诊断价值最大;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00时,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3.1%。结论NLR可作为一种独立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能够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分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分型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及血小板参数与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49例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评分为3~6分的31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压积(MPV)、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参数、NLR对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NLR、PDW、MPV水平分别为8.89±1.95、(16.75±4.32)%、(14.82±3.52)%,高于预后良好组3.13±0.21、(12.89±2.71)%、(10.78±1.62)%;血小板水平预后不良组(0.37±0.20)%,低于预后良好组(0.62±0.33)%(t=20.564、4.918、6.969、4.918,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DW、MPV水平升高,血小板水平下降均是造成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2.759、2.606、1.756、0.095,均P<0.001)。结论NLR、PDW、MPV、血小板均与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考虑将其作为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 标签: 脑出血 血小板 淋巴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30‌日至2‌月18‌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COVID-19重型患者133‌例,根据在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n=29)和非心肌损伤组(n=104)。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住院期随访,共30 d,随访期间监测患者的器官损伤和/或功能障碍、记录在院死亡情况,住院14 d时行疾病转归再评估分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获得最佳截断值。结果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呼吸频率、收缩压,呼吸困难症状、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病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二聚体、CD3+计数、CD4+计数、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其他器官损伤、临床转归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是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6,95%CI 1.021~1.111,P=0.033)。ROC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的AUC=0.774,95%CI0.694~0.842,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5.76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9.5%。结论NLR对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脏损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作者: 张梦 姚爱明 刘林 冯斌 刘筱 燕宪亮 花嵘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2,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 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21002 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后早期炎症水平变化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发病的关系。方法选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创伤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当天及伤后第3天、第7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等检验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1个月后使用PCL-5量表评估患者PTSD症状,以38分为界将患者分为PTSD组与非PTSD组。分析PTSD组和非PTSD组的NLR变化规律。结果纳入创伤患者91例,其中PTSD组23例,非PTSD组68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91例创伤患者入院当天、第3天、第7天的NLR水平均升高(均P< 0.01),PTSD组在创伤后第7天的NLR值明显高于非PTSD组(P= 0.025);而非PTSD组则呈下降趋势,在创伤后第7天非PTSD组NLR值已明显低于入院当天(P= 0.001)。此外,伤后7 d的NLR高水平(β= 0.206, P= 0.01)是影响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动态监测急性创伤后的NLR值变化,对创伤后PTSD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创伤 炎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PCL-5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胃癌根治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6例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66例,女50例;年龄为(71±13)岁,年龄范围为65~81岁。216例患者中,89例NLR>2.86设为高NLR组,127例NLR≤2.86设为低NLR组。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术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及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总体生存时间定义为患者手术日期至终点事件发生日期(死亡日期或末次有效随访日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Graphpad prism 7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16例患者中,高NLR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癌胚抗原(<5.0 μg/L、≥5.0 μg/L),CA19-9(<37.0 kU/L、≥37.0 kU/L),幽门螺杆菌(阴性、阳性),淋巴结转移(是、否),术后复发转移(是、否)分别为(1.6±1.2)×109个/L,54、35例,51、38例,33、56例,43、46例,18、71例,低NLR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1.1)×109个/L,98、29例,92、35例,66、61例,42、85例,12、115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3, χ2=6.825、5.359、4.673、5.095、5.081,P<0.05)。(2)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细胞计数、NLR、癌胚抗原、CA19-9、幽门螺杆菌、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00、0.432、1.901、1.129、1.726、2.357、2.149、1.964、5.032,95%可信区间为1.285~1.525、0.246~0.758、1.006~1.832、1.385~7.031、1.107~2.699、1.828~6.165、0.872~7.414、0.907~3.163、1.726~8.45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1.20×109/L是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285,95%可信区间为0.103~0.792,P<0.05),而NLR>2.86、幽门螺杆菌阳性、肿瘤最大径≥50 mm、TNM Ⅲ期、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221、2.196、1.972、2.415、4.582,95%可信区间为1.285~3.532、1.359~6.873、1.033~3.767、1.296~3.545、1.747~9.857,P<0.05)。(3)随访情况:2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7个月(3~84个月)。216例患者中,21例发生术后转移,9例术后复发。21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14)个月,高NLR组和低NLR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10)个月和(38±12)个月。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8.0%和35.7%,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30,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11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3.5%和24.3%,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0,P<0.05)。99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5.4%和37.1%,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0,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对老年胃癌根治术预后具有良好预测价值,高NLR提示患者预后更差。

  • 标签: 胃肿瘤 炎症 免疫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Ⅱ~Ⅲ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健康体检≥65岁女性7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骨量状况分为三组,其中骨量减少组242例,骨量正常组206例,骨质疏松组340例。分别记录身高、体质量、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T-值、体质量指数(BMI)、NLR、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值及血常规、生化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各指标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检验NLR及OSTA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判断NLR、OSTA对诊断OP的价值。结果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中位值依次为:66岁、68岁和70岁,χ2=71.596,P<0.001)、BMI(中位数依次为:23.46、24.04和25.41,χ2=64.936,P<0.001)及NLR(中位数依次为:1.97、2.43和2.84,χ2=106.2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及OSTA均与左侧股骨颈的T-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1、0.227,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及NLR均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2.395,最大Youden指数为0.299,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59.6%;OSTA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1.315,最大Youden指数为0.174,敏感性为73.6%,特异性为43.5%。结论NLR在筛查老年女性POP方面具有中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粒细胞 淋巴细胞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 骨密度 敏感度 特异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老年人
  • 简介:【摘要】 目的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个简单且易获取的用于监测炎症及免疫反应的指标,在各种疾病中它可以预测不良预后。本研究探讨NLR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衰患者30天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从MIMIC-III数据库提取临床资料。共入组3113例入住监护病房的心衰患者。所有的患者依据NLR水平均分为三组。主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研究NLR与30天死亡率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结果 3113例重症监护病房心衰患者中30天死亡的患者共有725例,30天死亡发生率为23.3%。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校正后,NLR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心衰患者30天死亡发生正相关,与NLR < 6.7,NLR6.7-13.6和NLR>13.6组的HR值分别为1.554(p=0.004)和1.578(p=0.002)。结论 NLR升高是重症监护病房心衰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NLR 心力衰竭 MIMIC-III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50例急诊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50例急诊收治轻中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入院时采集血样,观察两组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NLR、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的差异;并根据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WBC、CRP、NLR、PCT的差异;最后通过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②死亡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意义(P<0.05);③Pearson法分析发现,WBC、CRP、NLR、PCT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NLR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随着NLR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越高,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胰腺炎 预测价值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Log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结果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随机尿蛋白肌酐的比值(UACR)分为DN(UACR≥30 μg/mg)组85例,非DN(UACR<30 μg/mg)组7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5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组NLR(2.14±1.12)、PLR(175.00±56.21)均高于对照组[(1.53±0.29)、(142.70±3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4、5.642,均P<0.05);DN组的NLR(2.64±1.22)、PLR(278.00±72.23)均高于非DN组[(1.80±0.90)、(193.00±6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3.1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PLR为DN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981、1.807;95%CI分别为2.104~15.563、1.327~2.795)。结论在临床同时检测NLR、PLR可能有助于DN的早期预测。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病 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危险因素 早期诊断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评估PLR和NLR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129例慢性胃炎和122例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运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患者按7∶3分为训练组(301例,其中早期胃癌125例,慢性胃炎90例,GIN 86例)和验证组(128例,其中早期胃癌53例,慢性胃炎39例,GIN 3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指标、癌胚抗原水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等资料,比较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慢性胃炎与GIN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临床特征,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患者与慢性胃炎+GIN患者(以下简称非早期胃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分析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预测早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OR和95%置信区间(95%CI)等,建立诊断预测模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比较模型应用于训练组与验证组的AUC以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50.0%(45/90)、50.0%(45/90),61.6%(53/86)、38.4%(33/86),69.6%(87/125)、30.4%(3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14);早期胃癌患者的男性占比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04)。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年龄、PLR、NLR、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癌胚抗原分别为18.9%(17/90)、18.6%(16/86)和43.2%(54/125),54.0岁(45.5岁,64.0岁)、63.0岁(58.0岁,66.3岁)和66.0岁(58.5岁,71.0岁),113.70(84.48,136.09)、120.00(97.94,138.37)和124.29(101.97,173.57), 1.55(1.17,2.23)、1.71(1.44,2.02)和2.04(1.57,2.62),2.00×109/L(1.50×109/L,2.40×109/L)、1.75×109/L(1.50×109/L,2.40×109/L)和1.60×109/L(1.30×109/L,2.05×109/L),3.00×109/L(2.38×109/L,3.90×109/L)、3.00×109/L(2.48×109/L,3.40×109/L)和3.30×109/L(2.60×109/L,4.30×109/L),1.70 g/L(1.10 g/L,2.50 g/L)、2.05 g/L(1.48 g/L,2.90 g/L)和2.50 g/L(1.55 g/L,3.4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H=41.00、11.79、21.13、10.82、8.54、14.42;均P<0.05)。早期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和GIN患者,早期胃癌和GIN患者的年龄均大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和PLR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高于GIN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13.90,Z=-6.13、-4.15、-4.07、-3.25、-3.40、-3.18、-2.62、-3.74;均P<0.017)。早期胃癌患者的PLR、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均高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24.29(101.97,173.57)比117.97(101.57,137.32)、2.04(1.57,2.62)比1.66(1.25,2.17)、3.30×109/L (2.60×109/L,4.30×109/L)比3.00×109/L (2.40×109/L,3.60×109/L)、2.50 g/L (1.55 g/L,3.40 g/L)比1.90 g/L (1.23 g/L,12.70 g/L)],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60×109/L (1.30×109/L,2.05×109/L)比1.80×109/L (1.50×109/L,2.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3、-4.45、-2.91、-3.30,-2.35,均P<0.05)。ROC分析显示,PLR、NLR、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8.18、1.76、2.70 g/L、3.40×109/L、1.80×109/L。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H.pylori感染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PLR、NLR、淋巴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水平均与早期胃癌有关(χ2=5.98、27.73、21.26、8.26、10.26、22.80、4.81、25.91,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9.267, 95%CI 3.239~26.514)、H.pylori感染(OR=3.353,95%CI 1.862~6.037)、NLR>1.76(OR=2.084,95%CI 1.190~3.648)、PLR>138.18(OR=2.452,95%CI 1.325~4.539)、癌胚抗原>2.70 g/L(OR=2.637,95%CI 1.490~4.667)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训练组人群中,诊断预测模型的AUC为0.787(95%CI 0.737~0.832,P<0.001),将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AUC为0.664(95%CI 0.576~0.745,P<0.001),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NLR和PLR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识别早期胃癌。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可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早期胃癌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dio,NLR)与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对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的635名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96例,高级别胶质瘤344例,收集其临床病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通过R统计分析软件确定NLR、MLR对胶质瘤预后作用的最佳分界点,并以最佳分界点为界值对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MLR对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结果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术前NLR、MLR水平不同。NLR、MLR对胶质瘤预后影响的最佳分界点分别为1.83和0.16。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中,NLR<1.83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大于NLR≥1.83患者,MLR<0.16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大于MLR≥0.16患者。在低级别胶质瘤中,NLR,MLR均是预后影响因素,其中高NLR是低级别胶质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1.14~3.23), P<0.05];在高级别胶质瘤中,仅高NLR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OR=1.42(1.05~1.93),P<0.05]。结论NLR、MLR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仅NLR可作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相比较MLR,NLR是更有效的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

  • 标签: 胶质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对化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NLR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化疗前4.11±2.94与化疗后3.04±2.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NSCLC患者病理分期越晚,NLR值越高;化疗后NRL值的降低对化疗评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慢性肾脏病 微炎症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国内外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病情相近的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2015-01-01—2018-06-01在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相近、年龄不同分为二组、40-50岁组和60-70岁组,收集一般情况、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和NIHSS评分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二组间的NLR比值。结果40-50组NLR(4.960±1.443)较60-70组NLR(4.292±1.328)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年龄较小组升高程度更明显。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脑梗死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and platelet ratio,NLPR)在老年脓毒症患者中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3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KDIGO-AKI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NAKI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PR对AKI与临床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患者中AKI组195例,NAKI组165例,AKI发病率为54.2%,AKI组NLPR显著高于N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40,P<0.001)。与NAKI组相比,AKI组院内病死率及ICU的住院时间均增加(均P<0.05),合并AKI的患者院内需要更多的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维持(均P<0.05)。在校正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等指标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PR(OR=1.016,95%CI 1.002~1.030,P=0.027)是老年脓毒症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了NLPR对AKI诊断和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且优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传统血清肌酐指标。此外,相关性分析发现NLPR与AKI分期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525,P<0.001)。结论NLP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来源于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简便易于获得,是老年脓毒症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关注。

  • 标签: 老年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比值 危险因素
  • 作者: 胡敏 申迪 张美华 王谢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102 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济南 250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济南 25001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妊娠足月择期剖宫产孕妇术前外周血,体外提取中性粒细胞并诱导生成NETs。体外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WISH细胞)并分为4组:(1)对照组:不经过任何处理;(2)NETs组:用NETs(500 ng/ml)刺激WISH细胞;(3)NETs+SB203580(p38激酶抑制剂)组:用SB203580(5 μmol/L)预处理WISH细胞30 min后加入NETs(500 ng/ml);(4)SB203580组:只加入SB203580。处理48 h后,分别通过细胞增殖实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比率、细胞上清LDH水平和细胞凋亡率。4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细胞增殖情况:NETs组细胞增殖比率低于对照组[(9.379±0.775)%与(36.560±1.208)%,LSD-t=20.78,P<0.001];NETs+SB203580组WISH细胞增殖比率[(27.920±0.926)%]高于NETs组(LSD-t=14.18,P<0.001)。(2)LDH:NETs组细胞上清LDH水平高于对照组(1.518±0.038与0.274±0.004,LSD-t=44.25,P<0.05),NETs+SB203580组LDH水平(0.857±0.009)低于NETs组(LSD-t=23.51,P<0.001)。(3)细胞凋亡情况:NETs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14.290±0.141)%与(10.110±0.044)%,LSD-t=21.76,P<0.001];NETs+SB203580组[(10.500±0.218)%]细胞凋亡率低于NETs组(LSD-t=19.70,P<0.001)。结论NETs可能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标签: 羊膜 上皮细胞 细胞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胞外诱捕网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 :国内外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病情相近的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 2015-01-01—2018-06-01在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相近、年龄不同分为二组、 40-50岁组和 60-70岁组,收集一般情况、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和 NIHSS评分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比较二组间的 NLR比值。结果: 40-50组 NLR(4.960±1.443)较 60-70组 NLR(4.292±1.328 )值明显增高( P<0.05)。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在年龄较小组升高程度更明显。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脑梗死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