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

  • 标签: “人间佛教” 净土思想 太虚大师 终极关怀 中国佛教协会
  • 简介:我们应充分借鉴中亚国家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经验。加强打击极端主义立法工作;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职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增强自身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力量。近年来,中亚国家面对极端主义威胁,在与极端主义势力的反复交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打击极端主义的办法,值得借鉴。

  • 标签: 极端主义 中亚国家 教职人员 国际合作 反恐怖 伊斯兰党
  • 简介:丁福保(1874—1952年)字仲祜,号梅轩,别号畴隐居士,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位奇人。佛教界人士一般都知道他编撰有一部《佛学大辞典》,其实他的治学范畴遍及哲学(包括佛学)、经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医学、钱币学等多方面,且都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 标签: 治学方法 丁福保 求真务实 中国 近代学术史 佛学
  • 简介: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北京、天津基督徒大学生信仰的实际调查,以及对宗教部门、神学院和教堂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并进行数据统计,试图揭示基督徒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变、信仰动机和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呼吁社会正视基督徒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 标签: 基督教 大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报告
  • 简介:慈悲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的象征,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行是菩萨成佛的重要实践,因此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他们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自于一颗愍念众生的菩提心。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由于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模式之一。起点较薄弱的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有待在制度管理上予以加强,在慈善内涵上加以提升,除了施贫济穷以外,更应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成办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 标签: 慈善事业 人间佛教 高僧 社会救济事业 入世 大乘佛法
  • 简介:法师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卓绝地从事佛教的事业,不但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同历史上的所有高僧一样,法师不仅是法门龙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他的讲经说法,他的慈善救济,他的修行实践,既是个体生命的自由的确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的确证。在中国佛教的高僧序列中,真禅法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为之奋斗的佛教事业,也是我们在座各位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对他的理解也许会更为真切。通过他而思考我们时代的佛教,进而发展我们时代的佛教,就是对法师最好的纪念。作者提出我们从真禅法师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些基本的思考。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价值,常常或者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被人为地加以扭曲,佛教有时被看成只是一种有借鉴或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而作为遗产或资源的最大价值也只是创造经济效益。在“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应该摆正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解决如下的观念问题:第一,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第二,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 标签: 中国 佛教 社会主义 真禅法师
  • 简介:牟钟鉴先生的大作《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2013年6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其内容对于当代中国宗教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非先生这样长期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宗教事务管理的大家所不能为。从全书的章节名称看,本书涵盖了宗教社会论、文化论、和谐论、促进论、生态论、传统论、民族论、民间论、无神论,可以说涉及到当代宗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宗教理论 当代中国 中国特色 民族出版社 宗教事务管理 中国宗教
  • 简介:11月7至10日,由中联办协调部主办、金陵协和神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高级论坛在南京举行,29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基督教中国化、宗教工作法治化、基督教在当代社会定位及作用、神学教育及社会服务等五个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 标签: 当代中国 社会作用 基督宗教 南京 论坛 金陵协和神学院
  • 简介:比较宗教学是发源于国外而在国内还较为薄弱的一门学科。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一书,运用共时与历时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进行深入比较。该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着力点颇有创新,是中国比较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功范本。

  • 标签: 比较宗教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 道教 文化传播
  • 简介:统计数字表明,传播媒体时时使用的“宗教热”一词,是在文革中处于冰点以下的宗教,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升向常温的社会现象。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现实商品大潮的冲击,表现为“热中有冷”和“热中有乱”两种困局。文章分析了鸦片论、特区论、适应论、文化论、相容论、制衡论这六种相互矛盾的理论框架。认为由于理论上的暧昧不清,使正统宗教徒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使社会上有宗教需求的人对正统教团产生疑惑,从而促成地下宗教势力和歪门邪道盛行。作者提出有四种因素使佛教面临复兴的机遇: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三、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文章指出:佛教必须回应世俗化的挑战,调整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的关系,使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三者保持均衡发展。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将有效地制约“宗教非宗教化”现象的蔓延,并直接改变“宗教非学术化”的局面。经理性提纯的宗教,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可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批判作用。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永远是佛教面临的现实课题。

  • 标签: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佛教文化 机遇与挑战 当代中国 宗教问题 市场经济转轨
  • 简介:去极端化工作是新疆当前维护稳定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是新疆工作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做好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对于做好新疆去极端化工作具有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到新疆去极端化工作中,综合施策,不偏不倚,必见成效。

  • 标签: 施策 社会相 民族问题 民族分裂势力 国家意识 领导核心
  • 简介: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吃咒",它是藏族传统司法制度中"神判"方式的当代遗存。当前,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不仅如此,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神判 吃咒 文化解读
  • 简介:2004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上海市反邪教协会联合召开了“转型社会中的新兴宗教、邪教学术研讨会”。我们将陆续刊登会议提交的论文。与读者共享,希望就相关领域继续深入展开研讨。

  • 标签: 民间宗教问题 中国 天地门教 弘阳教 宗教信仰 宗教庙宇
  • 简介:由于基督教的叙事话语最早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经过希腊罗马化的过程,形成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当西方基督教再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己是经西方化的框架所构作。当其遇到庞大的另一种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冲撞的情况。在中国单讲处境化是不足的,因处境化观点是只从宣教意义上,为了传福音之目的而作的。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社会作用 当代中国 基督宗教 西方文化
  • 简介:2013年11月27—28日,第七届“亚洲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当代道教研究学术前沿论坛”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韩国江南大学仁山东方文化研究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宗教文化 道教研究 学术前沿 论坛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