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建国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由我们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进步所决定,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命运紧密相联;另一方面又同我们结合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研讨与学术争鸣状况相关。现对40年来唯物史观的学术争鸣状况,作一概略的理论审视与

  • 标签: 社会发展动力 生产力标准 社会进步 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 人类社会
  • 简介:以何种范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研究其实是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之名,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的规律性及其意义之实。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基本事实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为进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格的科学把握,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从此拨开历史进程中所弥漫的层层迷雾,在实践的历史根基处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理之光和价值之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进路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 标签: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建构 哲学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其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达了如下内涵: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资产阶级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助推器,而人类世界历史实践所产生的精神成果将是'世界的文学'的形成,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是共产主义。当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回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世界历史 普遍交往 命运共同体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社会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曾经用有机体的概念对社会历史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这种功能解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一些学者却用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来否定经济基础。或者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功能主义化。功能主义片面强调了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忽视了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的正当性,甚至犯了社会还原论的错误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用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解释和谐社会。

  • 标签: 功能解释 功能主义 历史观 .
  • 简介: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在欧洲。作为一种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主义学说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头20年,日本是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主渠道,中国留日学生是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主体。早期译介作为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性环节,不仅输入中国一套社会主义理论术语,而且通过译介和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阐释肇始了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通过译文的文言化表征了语言的时代化。

  • 标签: 社会主义学说 留日学生 译介 传播
  • 简介: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滋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传入中国、为中国广大民众接受并最终实现中国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条件,进而总结这些条件发挥作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条件 启示
  • 简介:孙帅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 标签: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国外学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批判 思潮
  • 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写作的党纲,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该著作虽发表于170周年以前,但是正如马克思和思格斯所言,书中的一般原理至今还是完全正确的。贯穿该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由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人的解放学说构成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并未过时,但是它们的实际运用必须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初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 人的自由发展 初心和使命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现实的历史性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历史发展逻辑的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展开,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从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突破了现代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开辟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未来发展模式,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历史 社会发展模式
  • 简介: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历史存在论的新视域,但是这一视域一直以来被遮蔽在对它的近代知性解读当中。哈贝马斯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他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曲解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与其隐含的旧哲学的要素之张力中,哈贝马斯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程的展开展现了他类似于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哈贝马斯的这一视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历史性、真正的社会现实世界、感性意识与感性活动、作为新知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领悟中。尽管这一视域最终偏离了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向,然而却为我们展示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所做的真实努力,这种努力即是他的重建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

  • 标签: 重建论 存在论 生活世界 实践 实证主义
  • 简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生产关系一般 生产关系特殊 先锋小说 审美分析
  • 简介:马克思在阐述其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马克思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国家民族利益安全为实质,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关键,以构建世界文化为出路。

  • 标签: 文化 世界历史 阶级意识
  • 简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剧本创作从2009年2月开始,到2013年春节后送审,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四年间,我们编剧团队不能说每天都在写这个剧本,但确实是每天都在思考这个剧本,一天也不敢懈怠。就我个人而言,年近花甲,还能四年如一日地专心于一件事情,实乃平生头一回。何以如此?盖因此事诱惑力太大、挑战性太强、难度指数太高。这样一个特别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政治把握上要求高、难度大,艺术创作上难题与挑战也是空前的。千难万难,莫过于写人难。这个剧在人物创作上有三大难题:第一,角色中,真实的领袖人物众多,功能差别不大,怎样避免人物的雷同和脸谱化;第二,在这个剧中,我们破天荒地设计了一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并行的虚构人物线。既要写好众多的虚构人物,又要避免两张皮,这是一个新课题;第三,如何让一个不爱说话的主人翁形象活起来?为克服这些难题,我们编剧团队绞尽脑汁,费尽移山心计,做了种种大胆尝试。这些尝试的效果如何,当由观众评说。如今事过境迁,这些尝试留给我们的记忆,只有两个字:过瘾!可以说,这是我写字生涯中我最为过瘾的一次创作。

  • 标签: 历史题材电视剧 人物创作 邓小平 折中 剧本创作 虚构人物
  • 简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提出和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从社会主义活的有机体的辩证发展中提出和产生的。列宁认为,辩证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社会如同有生命的物质一样,也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运动系统,它是以自身的不断新陈代谢和同外界环境的不

  • 标签: 辩证法理论 生命运动 辩证发展 经验教训 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