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著名的儒学大师,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荀子思想的研究比较冷落,对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尤为薄弱。本文拟对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荀子 伦理思想 重要地位 礼义 集大成者 隆礼贵义
  • 简介:近代伦理学是一种自由之伦理学”。可是,从表面上看,自由与伦理是矛盾的:自由是行为主体的自我决定,其意向性是无限的;而伦理、道德则关涉到行为规范,规范则意味着限制。但当我们把自由划分为精神自由与行为自由两种,我们就会发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固然是无限的,但精神自由的真正实现是需要有理由的支撑的,所以精神自由便能够自主地确立伦理规范。而行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所以需要有伦理规范施加的制约,制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大和更长远的行为自由的实现。一句话,精神自由为了行为自由之故而确立伦理规范,从而对行为自由予以限制,最终以换取更大的行为自由的可能性。于是,自由与伦理学就并不矛盾了,而是和谐地贯通在一起。所谓自由伦理学,便拥有了基于自由的伦理学和为了自由的伦理学这双重涵义。

  • 标签: 自由伦理学 意欲 决定论 意志自由 一阶自由 二阶自由
  • 简介:<正>个性研究在国外伦理学界很流行,但在我国却是一个“冷门”,涉及者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个性问题不值得我国伦理学工作者光顾吗?不,我认为个性问题很值得研究,并且它应该成为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是赶时髦,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作为其重要课题。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用适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个性规律 个性特征 个性问题 个性形成 道德教育
  • 简介: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来自全世界各地6500多名宗教领袖、宗教神学家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和精神、道德危机。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公开发表了得到绝大部分与会者认同和签名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之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宣言》的内容本身,因为它证明了作为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之产物的宗教伦理不仅对宗教本身的现代发展,

  • 标签: 宗教伦理 现代价值 1993年 世界宗教 宗教领袖 道德危机
  • 简介:工程设计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而是富有文化意蕴的社会性的系统行动.它以生态保护为基本伦理原则,以以人为本为主要评价标准.工程设计伦理的主要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价值理性挑战工具理性的集中体现,环境伦理、技术伦理社会伦理的融合统一.

  • 标签: 工程设计伦理 原则 标准 特征
  • 简介:SOHO办公又简称移动办公和居家办公,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从伦理学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说SOHO办公的出现和发展是劳动方式上的一场道德进步。因为SOHO办公增强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自主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现代劳动组织和劳动文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推动了劳动平等理念的实现;促进了劳动与休闲、劳动与家庭的融合,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对SOHO办公道德性质的质疑源于SOHO办公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制度等方面还有诸多地方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会对它的道德性质构成严重挑战。

  • 标签: SOHO 劳动 道德
  • 简介:"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设计界的重要理念,恰是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精神在设计中贯彻的结果,可导致"设计异化",而这恰是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墨子设计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兼相爱"的设计伦理原则,"利人"、"节用"、"非乐"的设计伦理标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设计伦理目标,主张以"爱人若己"的"兼爱"伦理,取代"爱有差等"的"仁爱"伦理,简称"设计义治"。对解决这一难题有重要启示。

  • 标签: 墨子 “设计异化” “设计义治” 设计伦理
  • 简介: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 标签: 国家治理 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善治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企业伦理从日常伦理衍生而来,但也具有自身的场域逻辑;企业伦理主要涵括企业之于社会系统的责任伦理和企业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业伦理;企业伦理的功能渐次演绎为"约束效用"、"工具效用"以及"价值效用";在一定情境下,企业伦理与其组织功效、经济绩效其实还存在着一种"兼容性".

  • 标签: 责任伦理 职业伦理“约束效用” “工具效用” “价值效用”
  • 简介:作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之一,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病变部位的目标细胞,使之有效地表达为相应的蛋白质而发挥其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增强人体某些性状的目的。因此,它也被称为"分子外科手术"。按照学术界当前较为一致的划分方法,根据运作细胞对象的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基因治疗又可分为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狭义基因治疗和以增强人类性状与能力为目的的基因增强。

  • 标签: 基因治疗 伦理反思 基因工程技术 体细胞 转移技术 病变部位
  • 简介:执政伦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伦理向度问题,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规范权力运行,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制度外化;立政德,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主体德性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目标彰显。

  • 标签: 执政伦理 以人民为中心 规范权力运行 立政德
  • 简介:食品消费安全问题,表现为国家或政府为全体消费者提供一套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及这套体系有效性的欠缺与消费者实现自己消费安全这个基本权利之间的一个矛盾。食品消费不安全不仅仅是市场公平交易的经济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公正安排问题。普遍信任构成了实现食品消费安全所必需的社会伦理条件。食品消费不安全的矫正,需要合理有效的社会基本制度安排,政府监管的到位和规范,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纠正消费观念。

  • 标签: 食品 消费安全 伦理思考
  • 简介: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孟子的性善论为确立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为儒家的仁政或德治提供了形上根据,同时也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据。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对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孟子的孝悌之道重视人格尊严,不但没有维护专制政治,反而与专制政治相对立。此外,孝悌之道及建基在其上的家庭还可促成进一层的个体与群体得到谐和的民主政治。

  • 标签: 徐复观 孟子 伦理 政治
  • 简介:<正>近几年,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异常热乎起来。在这一热潮的推动下,传统伦理思想史的整理与研究迅即兴起,并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便是这一领域新近的得力之作。该书延张岱年先生为顾问,共八章46万字,从殷周之际的以德配天到戴震的血气心知,集近三千年传统伦理思想

  • 标签: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天道 得力之作 墨子 殷周之际 宗法等级
  • 简介:从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责任伦理”概念,到1979年德裔美籍著名哲学家约纳斯出版《责任原理》(1987年获德国图书业和平大奖),再到2001年底在法国里尔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上通过《人类责任宪章》,短短的80年时间里,西方责任伦理研究从萌芽到成熟,从反应强烈的显学,到影响全球的《人类责任宪章》通过,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均属罕见。

  • 标签: 责任伦理 理学研究 导论 视域 《责任原理》 2001年
  • 简介:本文阐析全球伦理这一当代全球性思想运动的理论构成,并以万俊人教授的《寻求普世伦理》作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运动的主要回应,肯定其重要现实意义,指出其理论不足。文章强调了全球伦理构成中那些“有约束性的基本原则”或“规范性伦理原则”要想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起到重整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信仰化或信念化的过程,因此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 标签: 万俊人 《寻求普世伦理》 全球伦理 文化视域 弱宗教模式 强伦理模式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