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监制,香港著名电影人陈德森导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慈禧太后执政的清朝末期的历史背景下,民国之父孙中山秘密到达香港开展革命斗争和宣传,清朝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对孙中山欲杀之而后快,一大批革命志士以保护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民主与自由而发起的、对清朝封建专制政府抗争的故事。电影中的故事角色从商人到乞丐、从赌徒到学生、从教师到车夫,其广泛的涵盖面与真切的情感传达,都令观众潸然泪下,也成就了这部影片在主旋律商业电影中旗帜般的标杆形象。

  • 标签: 《十月围城》 意识形态 爱国情怀 影评
  • 简介:“国家不幸诗家幸”,一个不幸的时代,往往能产生杰出的诗人。宋代王以宁就是一位不幸时代的爱国词人。他生活于北宋灭亡之际,惨遭靖康之变,空怀报国之志,终其一生,壮志难酬。故其词狂放豪宕,一如其人。作者是湖南湘潭人,其大部分作品都蕴含了湘楚文化的独特意蕴。三湘的秀丽山水,楚地的独特民俗,尤其是湖楚古老的神话传说,先贤圣哲的经历行藏、桃源洞庭的迁客风骚,无不成为词人抒发情感的外在景观,借以表达自己“寒眸激电”、“豪健硕指”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骨冷”、“清泪难收”的怀才不遇的愤慨。

  • 标签: 《王周士词》 爱国情怀 湖湘文化 时代意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3
  • 简介: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论是中世纪的欧洲百姓、还是古代的中国百姓,一个个封建王国是国王贵族领主之间松散的政治组合体

  • 标签: 封建主义封建主义 广义封建主义
  • 简介: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曾有一个惊人的自问自答:“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20世纪的最大失误是什么?对此,他会回答说:在20世纪,人们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唯物主义哲学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官方世界观。”试图延续爱因斯坦无缝世界之梦的物理界前沿“弦理论”也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几乎是即生即灭,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转瞬即逝的“砖块”之上。我们生存在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宏大交响乐中,组成真实世界的基本单元乃是乐曲中的音符,而不是乐器本身。只可惜,这样的炫彩世界,凡眼俗胎都被障住了,不见其缤纷。

  • 标签: 现实主义 莫言 声色 唯物主义哲学 20世纪 物质世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这里涉及到对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性质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关系理解的问题,认为当今文艺发展的方向是消费文化

  • 标签: 中的文化 主义审美 审美主义
  • 简介:<正>《文汇报》81年11月3日,发表艾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对长篇小说《人啊,人!》进行批评。文章指出:在文艺复兴时代,当人们用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人文主义”世界观以反对神道和君权的时候,无论是人性论还是“人类之爱”,

  • 标签: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人文主义 世界观 人类之爱 文艺复兴
  • 简介: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和反殖民主义思想,其中“茵梦湖岛”阐明了叶芝对殖民主义的解构,“爱尔兰在未来的时代”揭示了叶芝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

  • 标签: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
  • 简介:有“军统第一杀手”之称的陈恭澍晚年在他的回忆录《英雄无名》中,多次提到一个名叫范行的人,言其身份模糊,行踪神秘,为人重感情,收集的情报质量极高,曾代理军统北平站站长,莫名失踪,后又神秘出现在上海,继续为其提供相当有价值的情报、陈于是怀疑他是国际间谍,并在回忆录第四章以“国际大间谍范行”为题,专门介绍了此人。

  • 标签: 传奇人生 爱国者 人事 国际间谍 情报质量 身份模糊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3
  • 简介:後現代女性主義對傳統性之批判,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批判以傳統男性中心主義為主之各種論述,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並不會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識型態

  • 标签: 后现代女性主义
  • 简介:  读过传播甚广的[1]一文,发现这篇出自中国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李树桥之手的文章,其写作手法和观点倒是比文章列出的思潮更值得注意.……

  • 标签: 何谓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德国虚无主义所反对的、现代文明的道德意义可以表达如下,德国虚无主义出于什么缘故拒斥文明本身的原则呢,在德国虚无主义

  • 标签: 德国虚无主义
  • 简介:《白鲸》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生态主义力作,通过描写船长亚哈的捕鲸生涯以及水手以实玛利的生态感悟,传达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本文从小说的生态意象、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及其生态启迪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白鲸》浓厚的生态主义色彩。

  • 标签: 生态 象征 统一 启迪 《白鲸》
  • 简介:<正>(一)本文所指的存在主义是以萨特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萨特是法国战后文学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鼻祖,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化最有代表性者”,但同时,他也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一位“执拗的反抗者”,他在逝世前不久接见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记者时说:“我看到一些社会力量正奋勇前进,我觉得我就在他们中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生

  • 标签: 鲁迅 自我意识 新文化运动 文学流派 二十世纪 存在主义
  • 简介: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是一位作家,生于1928年,那就是说她已经66岁了,正步向67岁。她已写了9部长篇小说,两本诗集,一本有关鸟类生活的书,还有大量的报刊文章。她是澳洲人,生于墨尔本,现仍住在那里,不过,她曾于1951年至1963年旅居英国和法国。她结过两次婚,有两个孩子,分别跟两个丈夫生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以其第四部小说《埃克勒斯街的房子》(1969)扬名,小说主角玛丽恩·布鲁姆,是另一部小说、也即詹姆斯·乔伊斯的《尤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是一位作家,生于1928年,那就是说她已经66岁了,正步向67岁。她已写了9部长篇小说,两本诗集,一本有关鸟类生活的书,还有大量的报刊文章。她是澳洲人,生于墨尔本,现仍住在那里,不过,她曾于1951年至1963年旅居英国和法国。她结过两次婚,有两个孩子,分别跟两个丈夫生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以其第四部小说《埃克勒斯街的房子》(1969)扬名,小说主角玛丽恩·布鲁姆,是另一部小说、也即詹姆斯·乔伊斯的《尤

  • 标签: 伊丽莎白 现实主义 科斯特 詹姆斯·乔伊斯 长篇小说 报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