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有影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共产党紧随着五四运动诞生,可以说五四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但是,研究五四运动对党建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题。这是因为,对五四文化及其影响的评价,在五四后至今的90多年里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各方学者都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对此作出评判。同时,党建文化又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话题。笔者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撷取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思考,提出观点。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 五四文化 党建 价值观 话题
  • 简介:文章指出,在五四的时代条件下,陈独秀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集中到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改造的思索。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今日中国民众‘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无爱国心’;他们愚昧、迂腐,‘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无自觉心’。”陈独秀究其原因有三:“一

  • 标签: 中国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民劣根性 国家观念 今日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文化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其次,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学术和对于古史认识的新理论渐趋成熟;复次,地下考古资料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极大地扩展了学术界的理论视野。到了20世纪20年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大变不可的地步,无论从研究方法上,抑或是从研究资料的准备上,都为疑古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 标签: 前疑古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术方法变革
  • 简介: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始终艰难地徘徊在五四文学传统和战时政治文化规范之间.作家试图寻找出一条既不背离自我艺术个性,又顺乎时代要求的创作之路,其间有可喜的收获,也有苦涩的教训,其创作道路和作品文本呈现出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样性,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对于解放区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 标签: 五四文学传统 战时文化规范 丁玲
  • 简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抱有既学习又抗拒,既推崇又批判的矛盾态度。周作人从一开始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是工具理性的,认为基督教对于"一新中国的人心"很是适宜。基于宗教与文学相通的认识,他结合国民的思想弊病,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运用。随着非基督教运动的持续开展,国民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他最初设想的基督救国道路最终走向了幻灭。这些变化过程,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待基督教的复杂态度,以及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启蒙知识分子的救国情怀。

  • 标签: 周作人 基督教 知识分子 文化心态
  • 简介: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尔后的局面,深刻表明近代中国已经失去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富强的历史机遇。经过痛苦的探索,只有当爱国主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系,并获得掌握这一历史自觉的先进政党领导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理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

  • 标签: 李大钊 民主与科学 五四爱国传统
  • 简介: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其文学观在"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

  • 标签: 叶圣陶 五四时期 文学观
  • 简介:五四"问题小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为人生"派小说的一种.鉴于有些论者对它的评介不够明确,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解,本文通过对部分"问题小说"及其作者的创作经验,重新加以考察辨析,力求弄清"问题"二字的实质所在,同时还对"问题小说"的产生背景作了简要描述.

  • 标签: 问题小说 五四 作者 时代 特定 创作经验
  • 简介:在《李大钊与五四爱国传统》一文中提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是五四时期历史进步性的集中表现,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走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也把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其一,把爱国主义斗争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统一,走历史必由之路。只有当爱国主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系,并获得掌握这一历史自觉的先进政党领导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理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 标签: 爱国传统 五四时期 李大钊 历史进步性 爱国主义 近代中国
  • 简介:(一)被捕人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被捕的人数,当时的报界未能报道出确切的数字,5月5日北京《晨报》称10人,天津《益世报》称19人,上海《民国日报》称20余人。北京学生“五四”当天发给上海《申报》馆等团体的快邮代电中,也未报出确数,只称“逮捕学生十余人”。到5月6日,《晨报》始载:被捕学生之人数,确为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文汇大学1人。并列出了北大和高师28名学生的名单。这在当时,是关于“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最详细的记载。1919年8月出版的《青岛潮》一书,收录了《晨报》这一报道,并补充了《晨报》未详的其他4人的姓名。因此,史家在述及“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时普遍引用《青岛潮》,认乃“五四”被捕的32人,全系学生。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五四”被捕学生之一的许德珩,在其回忆录中,一直坚持被捕者只有31

  • 标签: 《晨报》 《民国日报》 《申报》 益世报 工业学校 名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如何对待启蒙思想和社会主义这两种西方现代性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或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和启蒙思潮

  • 标签: 未完成启蒙
  • 简介: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新世纪新阶段,触摸历史、走近五四,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五四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 简介:五四”开启天门,从天外吹来思想解放的罡风,国人有了“纵坐标”和“横坐标”。所谓“纵坐标”,即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所谓“横坐标”,即世界各国的文明菁华。这就犹如天宇同时出现两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历史的大机遇出现了。谁能抓住它,谁就必然成为文化科学方面的一代大师。

  • 标签: “五四” 横坐标 思想解放 文化传统 文化科学 纵坐标
  • 简介: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各高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游行队伍首先开到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表示抗议,随即他们转向东单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火烧赵家楼”。后来,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许多学生。

  • 标签: 五四运动 对联 示威游行 高校学生 北洋政府 天安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2-01
  • 简介:如何对待启蒙思想和社会主义这两种西方现代性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或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和启蒙思潮

  • 标签: 未完成启蒙
  • 简介:<正>五四运动已经七十周年了。如何评估五四运动的性质,这在史学界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986年3月,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发行了由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的《五四运动史象之再检讨》一书,再次对五四运动性质提出了异议。作者都是日本关东地区五四运动之研究协作组的成员,他们经过持续数年的研究,不同意将五四运动说成彻底的反帝反

  • 标签: 五四运动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 中国革命 巴黎和会 日本帝国主义
  • 简介:王元化:百年影徂。千载心在。巴老是一个内心有激情,但不轻易表露的人。少年巴金说,“我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作为和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等同时代的作家,巴金是最长寿的一个,安葬鲁迅时,他是为鲁迅先生抬棺的人。然后,那些与他相交甚笃的知识分子一个一个地远去。最后几年,巴老活得很痛苦,他活着,像一盏灯一样照着我们继续前进,勤奋写作,现在巴老“终于”走了,他的去世标志着他身后那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 标签: “五四”精神 巴金 知识分子 “终于” 王元化 鲁迅
  • 简介:摘 要:以“爱国、先进、科学、民主”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学界不断研讨的主题。从1919年后,“五四精神”经历了从百家争夺话语权到“五四精神”的重构期,直至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演变。“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五四精神 历史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