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洛学门人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的关照,从而彰显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的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的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齐闵穷兵黩武而失国。齐襄王利用贤人田单及莒人和齐人对燕军的仇恨及对自己的拥戴,组织力量抗击燕国。复国后,齐襄王没有很好地吸取父辈失国的教训,终未使齐国强盛起来。

  • 标签: 齐闵王 齐襄王 失国 复国 教训
  • 简介:恩洋先生作为内学院欧阳竞无大师座下弟子,可以说是现代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学的学者。恩洋唯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传承于护法、玄奘系唯识学,并且以唯识学来融摄一切佛法。恩洋以唯识学作为工具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 标签: 恩洋 唯识学
  • 简介:弼易学有三个特点,即条例义理化、形上本体化、具有内在性.朱熹在少年时用数年时间研习立于官学的弼易学,从而受到了弼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弼的太极学说是朱熹太极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 标签: 易学 王弼 朱熹 太极
  • 简介: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申子,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即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申子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即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申子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 标签: 王申子“觉即复” “几学” 知行合一 诚敬
  • 简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病故于魏废帝曹芳嘉平元年(249),在人世上只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弼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人生的脚步却异常坚实;他尽管英年早逝,可在学术上...

  • 标签: 《易》 《老子》 王弼 《周易注》 《老子注》 何晏
  • 简介:<正>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标签: 王守仁 南赣乡约 心学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明中后期
  • 简介:2005年2月22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培生、市人大侨民宗委主任李明轩、副主任耀义等一行七人莅临白云观视察。市道协史孝进会长、白云观管委会主任姚树良分别向领导介绍了上海道教情况和白云观历史。培生副主任赞扬了上海道教为创建和谐社会所作的贡献,对白云观新观建设表示了肯定,并表扬了黄浦区区委、区府在旧区改造中合理安置白云观和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视。

  • 标签: 人大 副主任 民族宗教工作 侨民 视察 黄浦区
  • 简介:《身体诗学》是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 标签: 《身体诗学》 理论之后 身体转向 生态诗学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学术界认为弼易学扫象阐理,一改两汉象数学派气象。本文对照两汉象数易学的残存著作,重新对弼易学思想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弼用了不少象数易学的注释,有的甚至与象数易学家们的注几乎完全一样,也用了一些象数易学的解经方...

  • 标签: 王弼 易学 象数 卦爻辞 卦气说 阳爻
  • 简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辽宁省政协常委、鞍山市道教协会会长、鞍山市政协常委、中国道教第二十四代大律师全林方丈于2007年9月26日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五龙宫羽化,享年80岁。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副会长 政协常委 辽宁省 鞍山市 大律师
  • 简介:十余年前,我参加上海市一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会议.当时并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的正平先生,但觉得他申报的有关环境伦理的项目很有创意,便竭力支持.此后,我认识了王先生,知道他在教学之余专心研究环境哲学问题,并陆续有所成就,十分高兴.最近,又喜读他刚刚出版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一书,获益良多,并引发我思考一些可能并无答案的问题.

  • 标签: 环境哲学 价值理念 王正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断想 呼唤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弼的探讨有关。首先,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 标签: 王弼 玄学 耿宁 心学
  • 简介:世德先生三十多年来退而不休,日新精进,老而弥健,学术收获粲然可观。世德先生是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更是其持续的拓展者。在美学基础理论方面,他提出了“感觉—理想”论美本质观与审美学之美学观;在文艺美学方面,他为文艺美学学科勾勒出了宏大细密的学科轮廓,更继而开拓出文艺美学之部门美学研究,在戏剧美学、摄影美学、影视美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均有示范性专题成果。在中国美学研究方面,他以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为范本,论域兼及儒、释、道,以精敏之思总结中华古典审美个性,丰富其自身文艺美学理论。先生继而超越传统美学艺术中心论,由艺入世,开创性地倡导生活美学,并在广告美学等领域做出可贵探索,引领后学。

  • 标签: 王世德 《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 文艺美学 生活美学 建构与拓展
  • 简介:9月5日,枫泾施庙道观按照传统习惯,举行开光通真仪式。上海市民宗委、金山区委、区政协、区统战部的有关领导出席庆典活动,施庙管理组袁锴道长介绍修复经过。施黄飞副区长讲话.寄语施庙爱同爱教,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上海市道教协会史孝进会长向庆典活动表示祝贺。上海各道观庙管组领导前往观光:道长们阐演了开光法事,广大信众争相瞻礼.

  • 标签: 枫泾施王庙 神像开光庆典 道教 宗教信仰 活动场所 中国
  • 简介:炳林,男,1961年lO月19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列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在职攻读博士,2000年1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标签: 法学 党史 党委 青年 政治 晋升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