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皮肤病理专家高天文、廖文俊教授主编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入门》(2版),近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介绍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皮肤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皮肤病理特殊染色及50种最具代表性疾病,能够引领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皮肤病理基本概念。

  • 标签: 皮肤科医生 组织病理学 皮肤病理 书讯 第四军医大学 组织结构
  • 简介:目的观察伐昔洛韦联合加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伐昔洛韦、甲钴胺胶囊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加喷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4个月。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2例、头昏乏力5例、眩晕2例、恶心3例。结论伐昔洛韦联合加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疗效满意,可防止PHN的发生。

  • 标签: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伐昔洛韦
  • 简介: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瘤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瘤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瘤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瘤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瘤复发。

  • 标签: 血管瘤 婴幼儿 普萘洛尔 复发
  • 简介:笔者自2006年2月-2007年3月,采用我院自制的神应4号冲剂联合2%米诺地搽剂治疗斑秃5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斑秃 中药 米诺地尔
  • 简介:目的:探讨螺内酯联合米诺地搽剂治疗女性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女性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仅给予外用米诺地搽剂治疗;治疗组在外用米诺地搽剂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螺内酯60mg/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1、3、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59.09%,对照组有效率为3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米诺地搽剂治疗女性雄激素源性脱发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女性雄激素源性脱发 螺内酯 米诺地尔
  • 简介:目的:应用裂区设计探讨胸腺五肽、山莨菪碱、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四联围针皮下注射与加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有效性、相互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A1B1、A1B2、A2B1、A2B2四组,每组6例.A因子:用四联围针皮下注射患者疼痛区.B因子:口服加喷丁.A1B1:同时应用A、B两种治疗方法;A1B2:用A不用B治疗;A2B1:不用A用B治疗;A2B2:不用A与B治疗,仅服维生素C片.每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应用裂区设计处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每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分别为:A1B1组:7.50±1.05分,A1B2组:6.50±1.38分,A2B1组:5.50±1.87分,A2B2组:2.00±0.89分;裂区方差分析:A与B治疗PHN均有效,A更好,二者有交互作用.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围针皮下注射 加巴喷丁 裂区设计
  • 简介:背景:在研发新的治疗方法时,发现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可针对黑色素瘤增生的信号传导途径起作用。Gleeve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黑色素瘤有潜在治疗作用,黑色素瘤常涉及abl、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方法:肿瘤标本来自1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前及Gleevec400mg每132次治疗2周后,用免疫组化法筛查PKT[c-kit,C-abl,abl相关基因(ARG),PDGF受体α(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同时评价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染色强度。结果:作者在治疗后的随访活检标本中发现PKT表达出现选择性缺失,在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均有最大水平的降低。其中1例患者临床反应持久,随访活检显示4个PTKs(即c-abl、ARG、PDGFR-α和PDGFR-β)均为阴性表达。结论:作者的研究报道首次证实,在抗酪氨酸激酶治疗中,Gleevec在体内可引起显著的PTKs表达选择性降低,提示了抗酪氨酸激酶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 标签: 转移性黑色素瘤 酪氨酸蛋白激酶 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 表达研究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治疗中、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科门诊确诊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治疗:首日剂量为0.50mg/(kg·d),分2次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至0.75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天剂量调整为1.00mg/(kg·d),分2~3次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酌情加量至每日1.50~2.00mg/(kg·d)维持治疗,每天分2~3次口服,连续服用6~12个月。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50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共168例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接受口服普萘洛治疗,其中159例完成了所有的治疗和随访,完成率为94.64%。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2.29±0.84)月龄,平均给药持续时间为(13.67±4.43)个月,平均最大给药剂量为(1.86±0.35)mg/(kg·d)。其中未完成治疗和随访的9例患者中,2例(1.19%)因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停药,5例(2.98%)治疗6个月及以上无效后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1.19%)散发型血管瘤患儿(肝脏受累)在服药4个月肝脏血管瘤完全消退后自行停药脱失。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中,男女患者、多发与单发血管瘤患者、节段型与散发型与局灶型、溃疡型与非溃疡型的治疗效果间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对各类型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有明显疗效,与血管瘤分型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不良反应
  • 简介:【愿景·意义】"人乐提拉"首次把互联网与医疗美容机构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了医美专家、医美机构、医美设备厂商、医美互联网APP平台、国内权威媒体、互联网公司以及投融资机构数百家,旨在打造中国安全医美环境,医美互联网健康生态圈,规范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改变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良莠不齐的整体形象,让中国求美者美的安心、舒心、放心。

  • 标签: 投融资机构 医疗美容 人乐 求美者 提拉 整形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