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一个画家作品背后的绘画理论,对于重新审视其作品,包括作品的创作手法及形式语言的运用等,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林风眠先生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代表人物,其画作不但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养分,并且与中国传统的水墨和意境相结合。林风眠这种执著探求表现形式的背后,蕴涵着深厚的“道”家美学思想:以油画为主的绘画题材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画面表现以一种平和发展的绵延方式进行,意中蕴理、理化于意。

  • 标签: 林风眠 哲学解析 艺术思想 博纳尔 生命 西方现代绘画
  • 简介: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梅斯京公爵,常常被喻为耶稣。人们当然有理由这么做。凡是曾受到不可思议真实所触动的人,凡是因而使思想和生活合而为一以致孤立、自外于一切环境的人,人们都可以把他和耶稣相比较。此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耶稣 思想 真实 潜意识
  • 简介:第一部分一、两个模式(一)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一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近年来成为一个国内的热门研究主题。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泛思想史的视角,这非但没有激发出其真切的现代意义,反而造成一种庸俗化的不良影响。本文尝试严谨地从现代哲学学术方式入手,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本质上具有深刻的精神哲学理论内涵:其精神哲学的现实起点是其基于对其时代现实近乎绝望之下的可能的'理想国'思想,先验理论起点是其'一'之'心'的思想,其双重真切意义在于定规'伯术'于'圣—心'的思想。在'多元主义'泛滥的今天,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哲学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现代世界。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精神哲学 先验
  • 简介:作为心学的完成,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论题做出了深化。(1)将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统一起来,突出了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道德生存之基;(2)通过见性与说性的区分,在心学立场上肯定了"生之谓性"作为见性的真义;(3)以整体性的至善融摄彼此二分的善恶。通过分析阐释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发展,可以避免对心学道德哲学的许多误解。

  • 标签: 致良知 必有事焉 具体行事活动 见性 说性 至善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85年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文坛上涌现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文学思潮或事件,它们包括:以韩少功、李杭育、阿城、王安忆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以莫言、周梅森、乔良等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以马原、洪峰、残雪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以及由刘再复的"论文学主体性"所引发的激烈的文学理论之争。

  • 标签: 先锋文学 新历史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杭育 周梅森 马原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文艺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多数作家、学者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产生了不少优秀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也在滋长蔓延,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文艺作品 改革开放 学术著作 主要表现 英雄人物
  • 简介:<正>关于文学艺术的暴露与歌颂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这段话本已十分清楚地指明了革命文艺暴露和歌颂的对象,指明了暴露黑暗和歌颂光明一样都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但这一英明论断,长期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认真的贯彻,这主要表现在忽视、甚至

  • 标签: 社会主义文艺 革命文艺 现实生活 历史进程 阶级斗争 四人帮
  • 简介:半个世纪之前,大众文化的先知麦克卢汉称,经由媒介生产线打造出来的文化“展品”,就像牧羊人正在把羔羊赶上崎岖的小道,而同时他又宣称:“我不再担任卫道士,而是成了小学生。”这位多伦多的教授,大众文化风车的勇敢战士,保守的天主教徒,其爱恨交织的批评态度,已然成为某种清晰而又复杂的尺度,让深处大众文化漩涡中的人们,在下沉旋转之中,了解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 标签: 集体主义 大众文化 理性 公民 娱乐 麦克卢汉
  • 简介:一、引言2016年8月21日,郝景芳凭借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在第七十四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荣获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再加上同时参选的刘慈欣《三体2》在入围阶段就已落选。

  • 标签: 科幻小说 现实主义 折叠 北京 解读 中短篇小说
  • 简介:<正>李夏裔在《超现实主义的起因及其主要理论》(《法国研究》1985年1期)一文中指出: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理论是不以纯然透过客观外貌看待世界为满足,而试图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入手将内外现实看作处于同一变化中的两个潜在成份。表面上相矛盾的梦和现实,终必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叫作“超现实”。这种肯定具体世界和抽象世界的活动的同一性乃超现实主义的基本论点。超现实主义进而渴求在内、外部真实,眠与醒,理性与疯狂这类久已彼此分割的领域之间引出一条贯通它们的导线。由于它们彼此分割对立的原因正是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西方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所以,理性主义不再是认识的有效工具。

  • 标签: 基本论点 理性主义 抽象世界 超现实主义 同一性 统治地位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崇高的小说作家之一,小说《红字》就是他的代表作。霍桑生活于美国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不仅对当时新生的合众国充满了期望,而且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原因产生了质疑。浪漫主义强调大自然对人性发展的核心作用,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和个性主义。因此,《红字》的主题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将实现自我价值做为拼搏的目标。本文着重探讨《红字》的浪漫主义主题的特征。

  • 标签: 《红字》 浪漫主义 清教主义 自我救赎 回归自然
  • 简介: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他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其实,他的作品很早就引起了俄国文学界的强烈兴趣,他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来接受和解读。本文通过对渡德莱尔在俄国前象征主义时代的译介状况的梳理,用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再现了俄国现实主义视野中波德莱尔的形象,分析了俄国人早期对波德莱尔现实主义解读的成因。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视野中波德莱尔形象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把握象征主义从法国向其他国家传播的过程,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究俄国象征主义视野中波德莱尔形象的历史渊源,并为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家形象的变迁求得一些启示。

  • 标签: 俄国文学 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雅库博维奇
  • 简介:“新历史主义”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名称,是葛林布雷首先提出的。在莎士比亚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方法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但葛林布雷的新历史主义莎评新在他把后结构主义对权力策略的分析引入了莎剧研究。其次它明显受到美国左倾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如反种族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性别歧视等思潮的影响,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批评流派 葛林布雷 莎士比亚研究
  • 简介:<正>多年来,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坛上出现“非英雄化”、“非典型化”、“非理想化”的倾向,感于此,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茅盾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有关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茅盾 社会主义文学 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 英雄人物 民族形式
  • 简介:<正>生活的主旋律决定着文艺的主旋律.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反映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自强不息的拼搏风貌,努力“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塑造和肯定四化大业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弘扬社会主义的壮美崇高和悲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流意识.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学 主旋律 文艺家 社会主义文艺 主流意识 文艺创作
  • 简介:迄今,冯小刚已导演了五部电影,其中的三部贺岁片都雄居当年票房纪录之首。无论其它方面如何,这都是一个不易取得的成绩。从整体来看,五部影片虽各有风味,但仍然存在着不少一以贯之的东西。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冯小刚电影的创作特征。一都市风情与“反英雄”从《永失我爱》到《一声叹息》,冯小刚的电影一直没有离开过都市人物与都市生活。这种特点,甚至可以追溯到其早期的电影生涯。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与复杂多变的都市风景,似乎总是冯小刚用摄影机不停地捕捉与追逐的对象。从青春的极度浪漫《永失我爱》到中年的情感危机《一声叹息》;从跨越大洋的爱情之旅《不见不散》到惊险奇特的感情游戏《没完没了》;当然还有生活在钢铁丛林中

  • 标签: 冯小刚 反英雄 中庸哲学 电影 小人物 都市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