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隐球菌脑膜脑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近20a来收治免疫功能正常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应护理策略与方法。结果收治109例患者均有病原学依据,所有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等症状,37例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对这些危重患者需要进行特殊颅高压护理;所有患者均有真菌学诊断指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仍然是主要治疗药物,每种药物副作用需要护理重视。腰穿后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包括腰椎置管在内各种脑脊液引流与分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手段,需要给予熟练护理配合和术后观察。结论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具有危重中枢症状,药物治疗和各种操作治疗都具有不同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对应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免疫正常 护理
  • 简介: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30%,

  • 标签: 甲真菌病 失败 对策
  • 简介:真菌培养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但真菌除试管及平皿培养外,还有小培养(玻片培养)直接观察真菌形态结构。真菌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所需营养与细菌有所不同,pH范围较大,真菌菌落较大,杂菌污染时易于发现,除少数菌种外一般培养并不困难。

  • 标签: 医学真菌 培养基 制备
  • 简介:选取15%总体取样比例,采用2种分组方法、3种组内取样量比例和2种组内个体选择方法,分析了476份广西甘薯种质资源18个农艺性状数据,构建出13个甘薯初级核心种质样本。为确定这些样本代表性.分别与总体进行了5个指标的比较,包括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极差符合率。结果表明,按资源类型分组优于按来源地分组;组内取样量以对数法代表性最好,简单比例法代表性其次,平方根法最差;在个体选择中,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优于随机法。因此,按资源类型分组,再按对数比例法确定组内取样量,通过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选择个体是甘薯核心种质构建最佳取样策略。

  • 标签: 甘薯 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 简介:构建核心种质是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热点和重点之一,对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利用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概念及其构建方法,综述了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研究新进展,并对今后该领域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种质分组及取样策略是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研究重点;应及时构建一批大宗园艺作物以及我国原产和特产园艺作物核心种质;高度重视基于重测序技术快速、精准、高通量地挖掘园艺作物核心种质优异基因研究以及要加强科研管理与协作,切实提高我国园艺作物核心种质研究成果共享性等观点,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深入研究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标签: 园艺作物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和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困难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缺乏,毛孢子菌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毛孢子菌属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本文采用作者首创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清晰稳定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具有实用意义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蚕豆 复制带 染色体
  • 简介: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癣菌属1.1红色毛癣菌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
  • 简介:我国是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国家,目前已查明自然分布可栽培野生种类93种,分布于担子菌33个属。我国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变种),不同规模栽培有50种,商业规模栽培33种,分布于5目,12科,18属。与绿色植物自养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相反,食用菌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分解,以体壁吸收方式摄取营养建造自身。这种生理特点不同,导致其种质资源评价要求不同。由于子实体形态相对于绿色植物简单,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常常导致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鉴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形态相似的多个可栽培近缘种在侧耳(Pleurotus)、木耳(Auricularia)、蜜环菌(Armillaria)等中广泛存在,完全靠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就更加困难。因此,在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评价中,ITS测序等成为获得菌种生物学种常用鉴定技术。菌种分离培养中常受到菌落形态相似真菌污染,RAPD、ISSR或ITS测序等常用来进行菌种符合性鉴定。食用菌孢子传播特点,使其分布地理区域广泛,地理区域隔离产生种内个体或群体间差异,形成种群多样性,常用拮抗反应进行营养亲和群(个体、菌株)鉴定。不同区域气候和生态条件下个体,长期进化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形成,导致可栽培利用特点不同。栽培性状要通过栽培试验进行评价。栽培性状主要包括菌丝长速、温度反应、结实性、丰产性、抗性、商品形态和耐贮运性等。为了充分利用远缘优势,对于具可利用栽培性状种质还需要与栽培菌株间遗传距离分析,通常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 标签: 栽培食用菌 野生种质 物种鉴定 符合性鉴定 栽培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致病真菌在体外对甲板侵袭能力。方法将分离自甲真菌病患者致病真菌包括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短帚霉,接种到沙堡培养基中,同时将灭菌甲板埋植入接种处。第28d时,取出甲板,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真菌对甲板侵袭能力。结果病理显示接种于红色毛癣菌及短帚霉甲板内可见菌丝生长,而接种于白念珠菌甲板内无菌丝生长。结论皮肤癣菌和霉菌可以在甲板内侵袭生长,而白念珠菌对甲板无侵袭能力。

  • 标签: 致病真菌 侵袭性
  • 简介:以贵州本地8个李资源成熟叶片及果实为试验材料,从叶形特征、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及果实内在品质性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贵州地方李叶形特征中以叶片形状变异范围最大,有卵圆形、椭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等,其次为叶尖形状、叶基部形状和叶柄腺形状;②果实形态特征中以果皮和果肉颜色变异范围最大,其次为果实成熟期、果实形状、梗洼及缝合线深浅以及果顶形状;③贵州地方李单果质量、果实横纵径及果形指数、核横纵径等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均在9%以上,其中单果重变异幅度为18.3~38.9g,变异系数最大,达24.92%;④果实内在品质性状方面以可溶性固形物变异系数最低,为8.50%,可溶性总糖变异系数最高,为13.44%。

  • 标签: 贵州地方李 表型性状 品质
  • 简介: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约占隐球菌感染80%,死亡率高。研究隐球菌如何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穿过血脑屏障,是揭示隐球菌嗜中枢性关键。许多因素影响了隐球菌穿越脑血管内皮细胞,如隐球菌毒性因子降解酶、尿素酶使脑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脑血管内皮细胞CD44分子、HIV-1gp41蛋白能提高隐球菌对大脑血脑屏障侵入能力等。现就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隐球菌 脑血管内皮细胞 嗜中枢性
  • 简介:以抗黑星病黄瓜材料HX1为试材,接种黑星病菌(Cladosporiumcucumerinum)2h、8h、20h、32h和72h叶片作为试验方(Tester),相应未接种叶片作为对照方(Driver),利用SSH技术,构建了黑星病菌侵染初期正向和反向cDNA-SSH文库。用巢式引物PCR检测插入片段,获得了200个阳性克隆,通过测序,除去重复序列,共得到105个UniqueESTs,其中50个为singleton,55个为conting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进行BLASTx比对,结果显示,17条ESTs未找到同源序列,88条非重复序列和已知基因同源性较高,占全部ESTs序列83.8%,其中86条EST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已知功能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结合高密度点阵膜杂交差异筛选,阳性率为75.0%。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功能,差异表达ESTs功能涉及能量和基础代谢、信号转导、蛋白和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逆境中特异表达基因等方面,为研究黄瓜抗黑星病基因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黄瓜 黑星病 抑制性消减杂交 差异表达
  • 简介:用21个分布在谷子9条染色体上SSR标记,对120份来自于核心种质谷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21个标记共检查出305个等位变异,各标记检测出等位变异数在3~26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出等位变异数为14.5个;21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809。基于21个SSR标记分子鉴定,计算了120份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为0.8393~0.9672,平均值为0.8906。根据计算遗传距离,对120份谷子材料进行UPGMA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8865处这些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分类结果与这些谷子来源地生态类型总体上表现一致,分别为西北内陆类群、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类群、华北平原类群以及华北平原近年育成种类群。

  • 标签: 谷子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 简介:采用省份分组-花型分组-聚类-分组法构建了山葡萄核心种质,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山葡萄品种在生产上和雄株山葡萄在科学研究上作用,把未进入核心种质山葡萄品种和雄株山葡萄也并入核心种质。该核心种质包括48份资源(占资源总数31%),其中来自吉林省资源18份(占37.5%),黑龙江省资源29份(占60.4%),辽宁省资源1份(占2.1%);两性花资源22份(占45.8%),雌能花资源21份(占43.8%),雄株5份(占10.4%)。除出汁率外,其他性状符合度达72%以上;除果粒质量外,其他性状变幅吻合度达79%以上。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评价山葡萄资源。

  • 标签: 山葡萄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可靠鉴定都柏林念珠菌基因型方法。方法临床念珠菌分离自临床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45℃温度试验时几乎不生长,且其他表型实验结果也符合都柏林念珠菌特征。对41例临床念珠菌和1例白念珠菌标准株、1例都柏林念珠菌标准株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pyF10Ⅵ酶切后观察PAGE图谱。结果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后,39例临床�

  • 标签: 念珠菌鉴定 都柏林念珠菌
  • 简介:为了解本地区头癣患者病原菌与家养宠物关系流行分布情况,我们对来本院1998—2004年就诊1020例头癣病患者及其所养宠物进行了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现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头癣 宠物 病原学 探讨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无绿藻病发病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报道无绿藻病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病原菌分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作描述。结果根据众多对无绿藻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导致人与动物致病无绿藻现被确认为有3个种:大型无绿藻、中型无绿藻及小型无绿藻。而与人类疾病相关仅是中型及小型两种。无绿藻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3类: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滑膜炎及其纤维组织炎、系统性感染。结论随着各种原因导致免疫缺陷患者增多,无绿藻病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此病呈慢性、无痛性,未发现有自愈倾向。我国无绿藻病诊断率可能远低于实际感染率,无绿藻病治疗至今尚无明确方案及标准。

  • 标签: 无绿藻 抗真菌药物 真菌鉴定
  • 简介:红菜苔是我国独有的蔬菜资源,深受消费者喜爱。利用63对SSR引物检测来自全国45份红菜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63对引物扩增出124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近2条带,扩增产物片段大小都在150~300bp之间,相似系数在0.56~0.89之间。结果表明,红菜苔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菜苔资源利用和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 标签: 红菜苔 种质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菰是一种稻族野生资源,水生或沼生,在我国有着广泛分布。野生菰群体不仅是一种重要育种基因资源,同时还有着巨大生态作用。为建立适宜于菰ISSR反应体系,以菰DNA基因组为模板对ISSR反应体系中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在12个不同梯度水平上设计正交试验针对体系中dNTPs浓度、Mg^2+浓度、Taq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6个因子进行优化,确定了在20μLI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最适因素水平分别为:3.0mmolMg^2+(10×Buffer),0.5mmoldNTPs、1.0μmol引物浓度、0.24U/μLTaq聚合酶、1.5ng/μLDNA模板以及55℃退火温度。应用该优化体系对80个菰材料进行扩增,证实了该体系适用性和稳定性,为菰遗传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ISSR 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