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是否通过上调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起到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将备选干扰序列导入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中,通过检测NRF-1、TFAM蛋白及mRNA表达,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强序列;然后将108只SD大鼠依据再灌注时间不同(1、3、7 d)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每个时间点大鼠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术前4 d分别尾静脉注射相应慢病毒颗粒(1×108个/只),术后每只大鼠腹腔注射PHGF 15 μg/d,对照组术后每只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设置3个组,每组6只,分别为阴性沉默组、靶向沉默NRF-1组、靶向沉默TFAM组,检测每个时间点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肝组织NRF-1、TFAM mRNA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再灌注7 d时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从备选序列中选出干扰TFAM、NRF-1表达效果最强序列分别为T2、N3,使用PHGF对HIRI模型RNAi大鼠处理发现,与阴性沉默组比较,降低NRF-1、TFAM mRNA表达水平可导致ALT、AST、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使用PHGF处理的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以第7天差异最为明显,且NRF-1、TFAM mRNA明显升高(P<0.05)。结论PHGF通过上调NRF-1和TFAM表达对大鼠HIRI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呼吸因子1 线粒体转录因子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和结肠癌预后的联系,通过TCGA和GEO双数据库构建预后模型,从而量化患者的风险并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法本研究运用TCGA和GEO数据库中结肠癌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先将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注释并计算基因表达量,对TCGA和GEO中TFs行差异性分析(| log2FC| >1,P-Value(Fdr)<0.05)。取双数据交集的差异TFs行相关预后分析(P<0.01)。利用COX多因素分析计算出预后相关TFs的风险系数和其风险值,应用"survival"和"glmnet"包进行COX模型构建TFs预后模型。绘制出序列集和验证集的生存曲线(P<0.001)及ROC曲线(AUC>0.75),对风险值的分布进行可视化。按风险值分组后计算GSEA富集分析,构建基因集网格,进行靶基因预测,最后进行GO和KEGG的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取TCGA和GEO数据库两者交集的387个表达差异的TFs绘制热图,火山图及TFs相关的森林图,按照COX多因素分析构建出结肠癌预后模型=0.310×HSF4+0.137×IRX3-0.127× ATOH1+0.290×OVOL3+0.137×HOXC6+0.155×SIX2+0.092×ZNF556-0.444×CXXC5+0.429×TIGD1+0.413×TCF7L1。通过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预后因子可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癌通路,如基础细胞癌与癌症信号通路、局部组织与细胞黏附及细胞外基质等。结论构建的TFs对结肠癌预后模型可量化结肠癌预后风险,其高风险组是结肠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该模型是一种评估结肠癌预后的新方式。

  • 标签: 结肠癌 转录因子 预后模型
  • 简介:叉头框蛋白O(FoxO)转录因子属于叉头框蛋白家族的一个亚类,可在慢性炎症反应中参与骨耦联、溶骨性病损的形成以及骨代谢平衡的体内调控。慢性根尖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根尖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根尖周骨质丧失,研究FoxO转录因子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对于为慢性根尖周炎寻求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FoxO转录因子对细胞增殖与凋亡、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以及与炎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叉头框蛋白O 慢性根尖周炎 氧化应激 炎症 成骨分化
  • 简介:WRKY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在植物应对生物胁迫(病原菌和病毒等)和非生物胁迫(干旱,盐害,冷害和热害等)等一系列逆境应答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等植物中WRKY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总结。在目前已经报道的WRKY转录因子功能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植物中WRKY转录因子的的逆境应答模式和功能特征,为未来探索作物WRKY转录因子的逆境应答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 标签: 植物 WRKY转录因子 胁迫应答 功能
  • 简介:转录因子是一种DNA结合蛋白,通过与真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转录.DREB(与干旱应答元件结合的)转录因子是一类新发现的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能够特异地识别DRE(干旱应答元件)顺式作用元件并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激活植物体内一系列逆境应答基因的表达.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在DREB转录因子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DREB转录因子 DRE顺式作用元件 逆境应答基因
  • 简介:摘要TBX3基因其转录调控因子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器官发生和形态发生学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TBX3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将从TBX3的基本结构、生物学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本实验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损伤的ECV-304细胞的细胞活性、转录因子B(NF-κB)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工制备AGEs。培养ECV-304细胞至80%满瓶后分组: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DMEM8h);AGEs组[5.5mmol/L葡萄糖DMEM+50μg/mlAGEs-人血清白蛋白(HSA)8h];加药组1(0.03nmol/mlGLP-1+5.5mmol/L葡萄糖DMEM8h);加药组2(0.03nmol/mlGLP-1+5.5mmol/L葡萄糖DMEM+50μg/mlAGEs-HSA8h)。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F-κB、VCAM-1的表达量。结果(1)AGEs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下降、NF-κB和VCAM-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0.03nmol/mlGLP-1和AGEs-HSA共同干预与单用AGEs-HSA干预的组别相比,前者细胞活性升高、NF-κB和VCAM-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GLP-1能抑制AGEs对EC...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 NF-κB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糖尿病 内皮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简介:目的:探讨桂枝挥发油对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制作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桂枝挥发油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细胞核蛋白NF-κBP65含量和肺组织溶浆中磷酸化IκB-α、IL-1β的含量。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磷酸化IκB-α和IL-1β仅有微量表达,LPS尾静脉注射后6h各其表达显著增高,桂枝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NF-κBP65、磷酸化IκB-α和IL-1β的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桂枝挥发油对急性肺损伤时高度活化的因子κB信号通路有显著的抑制或拮抗作用,提示因子κB信号通路是桂枝挥发油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之一。

  • 标签: 桂枝挥发油 急性肺损伤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因子κB(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羊踯躅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方法复制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和羊踯躅根治疗组。分别进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检测和肾组织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NF-κB抑制剂IκB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模型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明显增加,出现异常肾组织学改变;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脏病理改变减轻,IκBmRNA降解减少,NF-κB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羊踯躅根制剂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对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发挥作用。

  • 标签: 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肾炎 核因子KB 羊踯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1/Gli2在恒河猴轮状病毒(RRV)感染致胆道闭锁小鼠肝脏上皮间充质化(EMT)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RRV构建胆道闭锁小鼠模型,根据RNA干扰技术对Shh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1/Gli2表达调控的不同,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li1过表达组、Gli1 shRNA组、Gli2过表达组、Gli2 shRNA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小鼠肝脏组织中EMT关键调控因子Snail/Slug及EMT特征性细胞因子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不同分组中的小鼠肝脏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记录肝纤维组织表达面积百分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Gli2过表达组、Gli2 shRNA组及模型组Snail、Slug、Vimentin、α-SMA、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13±3.40、5.48±0.46、8.78±1.06、12.40±2.18和3.06±0.53;3.73±1.16、5.62±1.75、3.56±1.06、3.88±1.16和10.51±1.83;8.13±1.27、5.32±0.98、5.05±0.98、4.02±0.77和5.12±1.60。与模型组相比,Gli2过表达组Snail、Vimentin、α-SMA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5.29、8.12、-2.13,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Gli2 shRNA组Snail、Vimentin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2.12、5.62,均P<0.05)。Gli2过表达组、Gli2 shRNA组及模型组Snail、Slug、Vimentin、α-SMA、E-cadherin蛋白灰度比值分别为2.02±0.39、0.31±0.08、0.95±0.17、1.07±0.17和0.42±0.06;0.53±0.13、0.40±0.18、0.20±0.04、0.28±0.07和1.09±0.31;0.70±0.15、0.42±0.22、0.64±0.13、0.81±0.11和0.42±0.09。与模型组相比,Gli2过表达组Snail、Vimentin、α-SMA蛋白灰度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1、4.28、3.70,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Gli2 shRNA组Vimentin、α-SMA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4、-7.57、5.96,均P<0.05)。Gli1过表达组及Gli1 shRNA组小鼠肝脏组织未见明确EMT特征细胞因子表达变化趋势。正常组、模型组、Gli1过表达组、Gli1 shRNA组、Gli2过表达组、Gli2 shRNA组肝脏纤维组织表达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3±0.58)%、(33.02±11.39)%、(39.81±5.67)%、(26.06±1.29)%、(49.81±8.57)%和(17.55±0.66)%。Gli2过表达组及Gli2 shRNA组与模型组肝脏纤维组织表达面积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2.96,均P<0.05);Gli1过表达组及Gli1 shRNA组与模型组肝脏纤维组织表达面积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hh信号通路在胆道闭锁小鼠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Shh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2可显著调控胆道闭锁小鼠肝脏EMT过程。

  • 标签: 胆道闭锁 上皮间充质化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核转录因子Gl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转录调控因子OmpR在创伤弧菌中致病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无痕敲除技术构建创伤弧菌ompR基因敲除株(ΔompR)。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检测不同渗透压下菌株的耐受力,细菌泳动试验检测运动性,结晶紫染色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菌落计数法测定创伤弧菌ΔompR株黏附细胞的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创伤弧菌ΔompR株对细胞毒性的变化,以明确ΔompR株的致病性相关生物学表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创伤弧菌ΔompR株和野生株中毒力相关靶基因ompN、ompU、ompA、hcp2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创伤弧菌ΔompR株。与野生株相比,ΔompR株在高渗透压培养基中生长缓慢,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菌运动性未有明显差异,ΔompR株对细胞的黏附率和毒性显著低于野生株。ΔompR株中渗透压调节及生物膜形成相关ompN基因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其他靶基因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OmpR参与调控创伤弧菌高渗透压环境下生长、生物膜形成、对细胞的黏附及毒性。

  • 标签: 创伤弧菌 OmpR 功能鉴定
  • 简介:环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热激转录因子(heatshockfactor8,HSF)是一类在热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主要功能是在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与相应热激元件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过程,最终促进热休克蛋白(HSP)基因的表达。本文将热激转录因子8(hsf8)基因构建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hsf8基因导入品质性状优良的两个高产大豆新品系哈交5337和哈交5489中,最后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开展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探讨了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优化了转化条件。在共培养后,采用延迟筛选的方法来提高选择效率。并确定草胺磷筛选浓度为3.5mg/L。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HSF8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7株。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对T1代抗性植株进行hC8基因的转录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确定9株较非转基因植株哈交5337表达量明显提高。有1株明显低于哈交5489的凤届基因表达量。

  • 标签: 大豆 农杆菌转化 热激转录因子8基因 耐热性
  • 简介:NAC转录因子是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调节和抵抗逆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Solexa技术对平榛花芽转录组文库进行分析,结合RACE—PCR扩增,从平榛中克隆了一个与NAC类基因同源的cDNA序列ChNACl,该序列长度为1154bp,具有长度为876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推测编码蛋白含有291个氨基酸,具有N-末端同源性较高且十分保守的NAC结构域和一个位于c.末端的高度可变区域。qRT—PCR分析表明,ChNACl可以在4℃低温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在4h时出现表达峰值。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hNACl在雄花序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花芽、树皮和种子。推测ChNAC1可能参与植物响应低温反应过程。ChNAC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和探讨平榛NAC转录因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榛 NAC 低温 时空表达
  • 简介: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的一种转录因子,在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因子,DNA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可被活化,增强多种基因的转录,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受体,急性期蛋白等,尤其为多种细胞因子转录所必需,包括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IL-1,IL-6,IL-8等在炎症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又是多种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基础,且可导致失控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自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广泛损害,进而引起SIRS(systemicinflamatoryresponsesyndrome)、ARDS(da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甚至死亡,因此NF-kB是多种信号转导的汇聚点,本文对NF-B对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及其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炎症反应的控制提供治疗措施。

  • 标签: 核因子-KB 细胞因子 基因调控 炎症反应 核转录因子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简介:目的观察活血祛痰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转录因子B(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DN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观察各组大鼠24h饮水量、24h尿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水平等指标;病理切片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改变;采用一步法定量PCR检测肾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P65蛋白质含量.结果治疗后,模型组尿蛋白量较正常组呈上身趋势,中药组治疗后,24h尿蛋白量、血肌酐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NF-κB基因在肾脏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后,中药组NF-κB基因在肾脏中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1);相对于模型组P65蛋白表达上调,中药组治疗后P65蛋白表达量下降,接近正常组.结论活血祛痰法可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DN大鼠肾脏中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活血祛痰法 NF-kB P65蛋白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对高糖状态下人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糖代谢相关酶在Nrf2及PI3K/Akt影响K1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不同处理因素将K1细胞分为5组:正糖组(正糖5.5 mmol/L培养48 h)、高糖组(正糖5.5 mmol/L培养24 h后,换25 mmol/L高糖继续培养24 h)、Nrf2siRNA组(正糖条件下siRNA转染细胞24 h后,换高糖继续培养24 h)、NcsiRNA组(正糖条件下阴性转染细胞24 h后,换高糖继续培养24 h)、LY294002组(正糖条件下培养24 h后,加50 μmol/L LY294002预孵育0.5 h再换用高糖培养24 h)。K1细胞按照上述分组处理后分别用以下方法检测相关指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蛋白的分布,Western blot检测PI3K、p-PI3K、Akt、p-Akt、Nrf2、浆Nrf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M2(PK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正糖组比较,高糖组K1细胞增殖率、PI3K、p-Akt/Akt、Nrf2、G6PD、PKM2表达显著升高[分别为(87.31±3.67)%比(126.64±5.41)%、0.272±0.039比0.425±0.019、0.168±0.035比0.446±0.021、0.308±0.026比0.597±0.014、0.421±0.024比0.626±0.026、0.198±0.023比0.314±0.023,t=6.109~16.951,均P<0.05],Nrf2在细胞分布的比例显著升高[(21.6±4.5)%比(91.2±3.5)%,χ2=98.497,P<0.01];与高糖组比较,Nrf2siRNA组K1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G6PD、PKM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6、7.056、8.843,均P<0.01),LY294002组也呈现相似的趋势(t=7.228、6.351、7.910;均P<0.01);与高糖组比较,LY294002组K1细胞PI3K、Akt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而p-PI3K、p-Akt、Nrf2、浆Nrf2蛋白水平及Nrf2浆蛋白比值均被显著抑制(t=5.748~23.572,均P<0.01)。结论高糖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Nrf2表达与转位,上调磷酸戊糖和糖酵解途径相关酶PKM2、G6PD的表达,促进K1细胞增殖。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高糖 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S。EPO注射剂量为1000IU/kg,1次/8h;对照组和SAH组均给予EPO的溶剂(含人血清蛋白2.5mg/ml、氯化钠352mmol/L及蒸馏水),以1ml/kg经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15次。造模后第5天处死动物,取基底动脉,采用HE染色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兔的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412±0.034)、(0.210±0.018)和(0.342±0.030)mm2。SAH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EPO治疗组与SAH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的NF-κB活性灰度值分别为:1.20±0.11、9.30±1.12和6.60±0.13,SAH组与对照组比较、EPO治疗组与对照组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够缓解SAH后的迟发性CVS,并抑制SAH后血管中NF-κB的表达。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NF-ΚB 红细胞生成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XO1)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2例初诊DLBCL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组织中FOXO1、磷酸化FOXO1(p-FOXO1)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FOXO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织中,FOXO1阳性率42.9%(18/42),p-FOXO1阳性率28.6%(12/42)。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免疫分型、美国东部肿瘤协助组评分、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β2微球蛋白(β2-MG)、原发部位分层患者间FOXO1和p-FOXO1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B症状患者FOXO1阳性率高于有B症状患者[53.6%(15/28)比21.4%(3/14),χ2=3.938,P=0.047],有无B症状患者间p-FOXO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O1阳性组2年总生存(OS)率高于阴性组(90.9%比66.7%),p-FOXO1阳性组2年OS率低于阴性组(50.0%比8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无B症状患者中,FOXO1阳性组2年OS率高于FOXO1阴性组(100.0%比50.0%,χ2=5.486,P=0.019)。原发结内、β2-MG升高、无B症状患者中p-FOXO1阴性组2年OS率均高于p-FOXO1阳性组(100.0%比50.0%,100.0%比25.0%,91.7%比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OXO1可能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FOXO1阳性表达可能提示DLBCL患者预后良好,p-FOXO1阳性表达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叉头转录因子类 预后